巧妙做局和善意運用套路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也許很多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就是大部分班級差不多都存在不願意擦黑板的情況,如果在哪個班裡,擦黑板都不成問題,反倒會成為一件不太正常的事兒。可就有這樣的班級,黑板擦得又快又幹淨,幾乎是一塵不染。恰巧這樣的班級學習成績在全年級也是最好的,而且比其他的班要好上一大截,甩別人好幾條街。那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擦黑板這活兒要麼是值日生做,要麼就是那些惹老師發脾氣的人來擦。某種意義上講,擦黑板經常被當做是一種懲罰。像那些調皮搗蛋的、遲到逃課的、沒完成作業的、考試不及格的同學,經常會被罰擦黑板。但是,那個把黑板黑板擦得又快又好的班卻反其道而行之:誰受到了表揚,或者誰成績進步了就獎勵誰來擦黑板。你看,他們把擦黑板當成了獎品。那是不是每個人在擦黑板的時候都會帶著榮譽和自豪感啊?自然就擦得又快又好。

同樣都是擦黑板,不一樣的賦能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一件事兒,它自己是什麼不重要,而是人們把它當作什麼才更重要啊!

咱們還拿擦黑板來說,當擦黑板成為懲罰的時候,人們在心裡就會厭惡它,就想避開它;可一旦它變成了獎勵,人們就會渴望得到它,就極力去靠近它。

擦黑板這事兒,讓我想到了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刷籬笆牆的故事:

巧妙做局和善意運用套路

湯姆調皮惹怒了姨媽。為了懲罰他,姨媽讓他把家裡的籬笆牆全都刷上油漆。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早晨,陽光明媚,天氣晴朗,湯姆多麼渴望也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到外面玩耍,享受自由歡樂的時光啊,可他卻不得不面對這又髒又累的刷籬笆牆的苦差事。

剛要開始工作,湯姆看見一位小朋友去打水,便主動上前,想用搭上一個玩具的代價,用刷籬笆牆的差事換他打水的工作,但卻沒能成交。正當湯姆心灰意冷的時候,他的腦子裡閃出一個惡作劇般的念頭,一個奇怪而有趣的想法湧現出來。

湯姆開始極其認真地刷著籬笆牆。一會兒他的另一位小朋友本恩從他身邊經過,還故意帶著嘲弄的神情用玩具挑逗湯姆。湯姆卻假裝沒看見,擺出一種忘我地投入到刷籬笆的工作中的姿勢,他用刷子認真地刷幾下,然後退到遠處眯起眼睛仔細地看看,然後又上前補上兩刷子,彷彿一位藝術大師正在創作一件工藝品,接下來點點頭,分明在表達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湯姆那種完全無視本恩存在的表演與現實扭曲出一股強大的張力,讓身邊的本恩的意識變得模糊起來。本恩迫切地想要知道是什麼讓他幹得那麼起勁兒,連玩具都沒能吸引他,看來刷籬笆牆這件事兒一定有他所不知道的樂趣!於是,本恩主動說:“湯姆,能讓我試試嗎?”

可湯姆並沒有馬上答應,反而用一種懷疑的目光打量著,拒絕了本恩:這可不是隨便哪個人就能勝任的,只有心靈手巧的人才能做好。是千里挑一!他耍起了吊胃口的小把戲。這一招反而激發了本恩更強烈的好奇心。他表示願意用自己手裡的玩具換得刷籬笆牆的機會。湯姆故弄玄虛,似有所思,做出“不情願”的神態,勉強讓他嘗試一下。

有了本恩的參與,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們紛紛將手中的零食、玩具排隊獻給湯姆,只為換取一次刷籬笆牆的“寶貴”機會。

而此時的湯姆滿心歡喜,坐在大樹底下靜靜地吃著零食,玩兒起了玩具。

大家想想,湯姆做了什麼?他只是用自己的行為重新定義了刷籬笆牆的概念,用他故弄玄虛的樣子,給這項苦差事賦予了極富想象的意義,把刷籬笆牆與“不隨便”、“挑戰性”、“高標準”一連串的賦能,也是那些孩子心中渴望的狀態掛鉤,和“意義”進行捆綁。於是其中的單調乏味,苦差事的本質在諸多高光的標籤映襯下,被遮蓋,被淹沒,被忽略,轉而成為一件“高大上”的事情。所以小夥伴們在意義感的驅使下,只有紛紛獻出零食和玩具,才感覺“配得上”這項苦差事。

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湯姆更像是一個高明的“產品經理”,他將“刷籬笆牆”這款公認的負價值產品變成了人人爭搶的“香餑餑”。

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個把黑板擦得又快又好的班級是不是和湯姆有異曲同工之妙?黑板都是那塊的黑板,籬笆牆還是那個籬笆牆。那麼,他們改變了什麼呢?他們改變的是人心,是人們內心世界生出對事物的重新理解與劃定。

一說到創新,人們總是採用慣有的思維方式,要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東西。其實,營造新氛圍,設置新的場景,用新的眼光和視角看待一個老舊的事物,讓沒有價值和低價值的東西在新背景下散發出更大的光芒,都是創新,是一種更具實用性的創新。

就像中國傳統的雕刻工藝中分成“陰刻”和“陽刻”一樣:既可以直接雕刻線條,就是將文字或圖案有用部分刻成凹形;也可以雕琢線條之外的背景,刻掉多餘之處,讓文字或者圖案有用部分保持凸形。兩種完全相反的操作都可以實現想要的效果,前者是讓有價值的線條凹下去,後者是當我們完成背景的打磨之後,讓有價值的線條凸顯出來。誰能告訴我,“陰刻”和“陽刻”這兩個不同的視角哪個是陳舊,哪個是創新?

馬克·吐溫筆下的這個淘氣鬼湯姆,他遊走在規則的邊緣,既善於遵守規則,又善於突破規則。你可以把他理解成一個做局者在玩兒套路。可也正是這一獨特的創意,讓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小的時候,如果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不是把勞動當作懲罰,而是都能把勞動幻化成獎品,那麼我們長大後的生活一定會有所不同,也能順理成章地做到不會拿加班懲罰員工,而是把更棘手工作當成獎品獎勵給員工。恰恰是這種充滿榮譽和自豪感的獎品為獲獎者帶到了更高的收益與回報。

請不要糾結是不是在做局,有沒有玩兒“套路”,做局和套路也許只是一種技巧,並不像認為的那麼陰暗。既然客觀上產生了積極向好的效果,有沒有做局,是不是套路,還那麼重要嗎?

表面上看是拿了一支直徑8毫米的鑽頭,而事實是想要開一個直徑8毫米的孔。那麼是不是用鑽頭來實現開孔的目標又有什麼關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