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红红火火讲历史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我查阅相关董卓夺权之路的资料,总结如下,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么多人为什么最后讨伐董卓失败了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袁绍这个盟主有问题

袁绍是何等人物?史书已经写的很明白了,色厉而胆薄,优柔而寡断,此人永远的都是想的多做的少,做事瞻前顾后,难以下决断,虎牢关前敌吕布,河间四良将的颜良文丑未到,他就说手下无人可敌吕布,实质上是想保存自己实力,借吕布来削弱他人实力,张颌,高览二将未曾出阵,吕布即是三国战神又何如?众诸侯几十万大军一拥而上,还惧他不成?

二 :各路诸侯各怀异心

十八路诸侯十八颗心,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出发,除了少数几人,其余都是想混水摸鱼,在这个诸侯争雄的局面下乘机取利,虽然董卓是焦点,但这个焦点是在大局上威胁了各路诸侯的共同利益,所以当有人振臂一呼时,一哄而起,快速结盟。但一旦威胁减弱(三英战吕布后,董卓迁都),便可以各自争利,割地称雄。董卓何人?乱臣贼子!吕布何人?狼顾鹰盼之辈!需要跟他们讲道义?天子都被他们挟持了,还跟他们讲道义?可见大家都想保存实力,以待董卓灭后,顺势而起。 董卓死后,众诸侯干嘛去了?大乱斗了!到处都开始兼并之战,就曹操和袁绍聪明一些,袁绍想迎天子还冀州,可惜被曹操先迎去许昌了,从这点上来看,就可以看到群雄讨董的真正用心。虽然是共同的目标击败董卓,但十八路诸侯人心各异,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团结一致的。就像战国时候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曾联合却不能打败秦是一个道理。

三 :还有一些具体的事情导致

1.济北相鲍信为了争夺头功,暗派其弟鲍忠抄小路赶到先锋孙坚前面,攻取汜水关,丧身损命,这样先乱了十八路诸侯的阵脚。先锋孙坚屯兵于汜水关前,初战获胜,遭到担任后援的袁术的嫉妒。由此,这个存在道道裂纹的军事联盟就开始不战自乱了。

2.虎牢关吕布战败以后,董卓见势不妙,挟皇帝将都城迁往长安。曹操欲乘势追击,灭掉董卓,但袁绍却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为由按兵不动。曹操孤军深入,不幸中了埋伏,大败而归。曹操深感袁绍无能,“竖子不足与谋”,一气之下,引军自投扬州去了。公孙瓒见曹操一走,也自行归去,联盟开始走向分裂。

3.孙坚进兵洛阳,得到传国玉玺,梦想自己“登九五(当皇帝)”便私自背约,急反江东,袁绍十分气愤,写信密令刘表截击孙坚,结果引起孙刘之间一场恶战,双方互结仇怨。

4.刘岱与乔瑁两军因粮草发生火并。袁绍见各诸侯间矛盾四起,无法统率,干脆自己带兵拔寨,离开洛阳,投向关东。十八路诸侯从此四分五裂,土崩瓦解,接踵而来的是一场争城夺地的军阀混战。

四 :总结概括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诸侯各个都怀私心,没能团结协作,加上袁绍这个盟主能力有限,所以讨伐董卓联军最后成了诸侯各自分道扬镳,联军瓦解。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见解 ,你看回答还满意吗???


地图新视界


客观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欢拿道德说事的人先别急着开喷),他的失败有个人的失误,但从根子上讲,他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因此,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通常认为,董卓亡于人心离散,理由无非以下几点:擅权专政,失去臣僚之心;残忍好杀,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权,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拥趸之心。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曹操专权玩弄皇帝一点不逊色于董卓;底层百姓只在生存底线起作用,从来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后,关西军阀祸乱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领导力有多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轻信史书脸谱化的记载方式,“刨根能力”是我们洞悉历史真相,实现“读史明智”的唯一途径。

从董卓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说起

1.废立皇帝

董卓挟持少帝刘辩进驻洛阳后,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就是废掉少帝改立刘协,同时处死了何太后。

有人说董卓想立一个傀儡皇帝,便于擅权,同时以此树立个人权威。

这个说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进京后,急需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树立权威顶多是锦上添花。事实上,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权威的建立,董卓有那么蠢吗?

其二,董卓立汉献帝刘协,其中有一个理由是刘协更聪慧,比刘辩更具人君气度。问题来了,既然想立傀儡,刘辩不是更适合吗?为何要改立聪明的刘协?逻辑不通。

2.滥杀士大夫

其实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拢士大夫阶级对他的支持,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时间解除党禁,大力提拔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贬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愿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为朝廷效力。

面对跟他翻脸的袁绍、袁术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光没有追责,还对外逃的他们授以官职,企图让他们回心转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阶层对他的反对声依然强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结地方势力,企图以武装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开杀戒,准确说,不能指责他滥杀,比如袁隗被灭族,时间节点选择就很玩味。

其实历史上权臣遍地,他们为何不像董卓那么悲催呢?

3.屠戮京师

董卓最惨绝人寰的一件事,就是迁都长安前,对京师洛阳,及周边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大军离开洛阳后,曾经的花花世界洛阳变成了鬼城,从皇宫到民宅一片焦土,从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几年后,汉献帝还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饥,官员们大量饿死。这个细节也表明,洛阳被董卓搞成了货真价实的废墟。

纵兵劫掠不罕见,可是董卓为何要把洛阳变成鬼城?驱赶老百姓到关中,其实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他为何要这么做?劫掠财物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4.困守郿坞

坞堡是民间用于防守盗贼的防御性建筑,董卓修建了占地相当于今天四十亩地大的郿坞,这个举动实在太烧脑,他就是帝国第一人,皇宫几乎都是他家后院,哪个盗贼敢抢他?

更难以理解的是,董卓从洛阳杀到长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么导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满谜团,吕布真的会因为一个婢女跟董卓翻脸?王允的离间计真的那么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败亡的几个关键点,如果目光仅仅盯在肤浅的解释上,根本看不清历史真相。

关键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个人的理解,对已上事件作如下解读:

1.废立皇帝,是董卓砍断皇权政治基础的一步妙棋

其实刘辩和刘协,从个人角度来说差异不大,所谓聪明愚笨都是借口。刘辩有一个刘协不具备的优势——何氏外戚势力。

董卓进京后,虽然何进、何苗都死了,别忘了何太后还在,围绕在何氏周边的士族集团势力还在。按照东汉的惯例,太后有临朝听政权,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势力可以重建,这显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诉求。

刘协则不一样,他的母亲早被何太后杀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汉献帝登基后多方寻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刘协就是政治孤儿,便于控制。

这才是董卓立刘协,并且杀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后的眼光看,董卓这一步犯了个错,他没有认识到废立皇帝,会让他与士族集团矛盾走向不可调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对政治的影响力,满以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会低头。

2.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媾和的政治势力

有人可以低头,但是只有一类人不可能低头——关东豪门士族集团。

东汉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豪门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样,洛阳周边的关东集团,才是帝国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杨氏、荀氏、陈氏等。

关东豪门集团是一个利益整体,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抱团与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凉陇西士族集团一员,跟关东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

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不光创造了军阀势力干预政治的恶例,还强行夺取了原本属于关东集团分享皇权的政治待遇。所以,无论董卓做什么努力,关东豪门士族都不可能对董卓低头,无关品行。

董卓最后杀了袁隗,就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决裂!

3.洛阳变废墟,是董卓对关东豪门集团的釜底抽薪

把洛阳彻底摧毁,虽然很丧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彻底毁掉关东士族集团的政治大本营。

拉拢不行,董卓只有一个办法,迁都长安,把政治中心迁到离陇西(西凉)集团更近的关中。为了彻底除根,他决定让洛阳变废墟,把百姓全都强迁关中。这一招狠毒,相当于为了抓捕猎物,不惜放火烧山。

所以,我们不能把董卓的劫掠,仅仅看作是贪财,其目的远比谋财还要歹毒!

4.郿坞是董卓失去西凉集团支持后的最后疯狂

跑到长安的董卓,为何依旧疯狂呢?很简单,他发现“家乡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东汉的政权基础是豪门士族集团,董卓迁都长安,就是希望得到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那么,关中集团为何也对他紧闭大门呢?

因为董卓犯了一个忌讳,他依靠武装干预政治,破坏了豪门士族集团政治斗争的潜规则。豪门集团之间有冲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规则可控范围内,基本的诉求是天下不能乱,天下乱就损害了豪门集团的集体利益。

董卓的行为,让他已经变质为军阀势力,军阀的介入,必然导致政治环境的破坏,动了豪门集团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虽然表面臣服于董卓,其实心怀不甘。同样的还有盖勋、李肃等人。董卓曾经在宴席上,一次性处死数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为罪名,大量诛杀关中旧贵族。可见董卓与西凉集团、关中集团已经彻底翻脸。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选中出任司徒,就是因为他是河东人,不属于关东集团,从地缘上看,属于西凉集团。

愈演愈烈的反对声,令董卓也胆寒,修建郿坞,很显然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所谓要东征,只是骗人的口号,亦或是给自己打气而已。

吕布是安定郡人,同属西凉集团。我们发现,董卓阵营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西凉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凉豪族。

个人认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之所以要刺杀董卓,就是见到董卓离豪门集团远走越远,成了没有根基的浮萍,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桃色新闻,只是文学作品的点缀,怎么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败亡的历史根源

到此,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总结董卓的失败:

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融入不了东汉政治生活的核心层,失去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支持的他,注定他只能做东汉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

董卓以军阀介入政治的做法,让他站在了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所以董卓虽然离开了洛阳虎穴,却又掉进了关中狼窝,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失去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错误地站在了帝国政治的制高点,又采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等于给自己的脚下点了一把火,烧焦的是自己!


寻根拜祖


董卓是东汉历史上的一大权臣,汉灵帝死后,他借洛阳内乱之机,控制朝廷,废立皇帝,大权独揽。但是他并未能像后来的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倒众叛亲离,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那么,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废立皇帝,犯了人臣之大忌

董卓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废立天子,犯了大忌,遂使地方诸侯联手以对付之。

汉灵帝死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矛盾激化,遂导致京师之变。外戚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未果,反而死于宦官之手,这件事导致京城大乱,袁绍挥师入皇宫,尽诛宦官。董卓趁此时机入洛,以种种手段掌握大权,然后他干了一件大事:废立皇帝。

董卓为什么要废立皇帝呢?

作为一名将领,董卓长期带兵在外作战,在朝廷根基不深,虽然以武力手段掌控朝廷,但朝中大臣未必服他。因此,董卓想通过废立皇帝,来树立自己不可动摇的权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董卓废掉皇帝刘辩,改立刘协,即汉献帝。不仅如此,董卓在废帝后,先后杀害了何太后与废帝刘辩,可谓胆大包天。

然而,董卓废立皇帝,实是犯下大忌。两汉四百年历史,废立皇帝只有一种前提,即皇帝实在太坏了。当时刘辩只是个小孩子,能坏到哪去呢?因此,董卓行废立之事,于法于理都是站不住脚的,故而引发地方诸侯齐攻之,实是必然。

第二,结党营私,排除异已

董卓控制朝廷后,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实是大失人心。

我们来看看董卓都做了什么。

董卓入洛后,京城可与之对抗的力量,还有丁原与袁绍。董卓先是收买吕布,刺死丁原,收编其部;而后又逼走袁绍、卢植等人,实现大权独揽。他又找了借口,迫使司空刘弘辞职,自己担任司空,蹿居“三公”之列,后来又升一级为相国。董卓为人残暴,有一回,一个侍御史见董卓时,忘了解下佩剑,董卓二话没说,操起一把大铁锤,把侍御史的脑袋给砸烂了。

关东兴义兵讨董后,董卓欲迁都长安。他以反对迁都以由,将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就地免职,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处死。因惮忌皇甫嵩,董卓将他从左将军贬为城门校尉。由于袁绍、袁术起兵反董,董卓遂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以及其他袁氏家族大大小小五十余口人,全都杀了。曾经是董卓上级的张温,被绑赴刑场,用乱棒活活打死。

在排斥异己的同时,董卓大力结党营私。弟弟董旻当上了左将军,侄儿董璜当上了中军校尉。至于其他董氏家族成员,充斥朝廷各个要职,数不胜数。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都封爵,把金印当作玩具耍。这朝廷,真不是刘氏皇族的朝廷,而是董氏的朝廷了。

第三,倒行逆施,人神共愤

董卓控制朝廷,对国家人民无甚贡献,反而一味倒行逆施,令百姓不胜其苦。

自董卓的凉州兵入洛后,在首都几乎无恶不作,公开抢掠。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贵族,进了门就抢,更别提一般人家了,抢了钱财抢女人。整个都城几乎成了地狱,人人自危。

特别在迁都过程中,董军更是犯下滔天罪行。首都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董卓不想在迁都后让这座繁华之城拱手让给关东豪杰,便下令摧毁之。董卓干的第一件事:把洛阳城内所有财物,全部劫掠一空。他把洛阳富豪们集中起来,随便扣个罪名,集体处死,把他们的所有家当全部没收。他手下这帮凉州兵,每天干的事,就是抄家、抢掠,把值钱的东西统统搬上车。抢完活人抢死人,洛阳周边,历代皇陵以及公卿墓穴,一一挖开,把墓穴中的珍宝也抢光了。

东西抢完了后,董卓又想,长安人口不多,索性把洛阳数百万人统统迁往长安。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哪个情愿西行呢?可是面对凶神恶煞般的凉州兵团,能不走吗?只得抛弃田园庐舍,扶老携幼,仓惶上路了。这一路上前推后挤,踩踏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颠沛流离、饥苦冻馁,死伤无数,饿殍载道、暴骨盈途了。

到了长安后,董卓出台了一个法令:“凡是官吏或百姓,若是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一律处死,财产充公。”表面上看,似乎是要力挺忠孝之道,其实是为了捞财。什么叫“不孝”、“不忠”、“不清”、“不顺”,不好意思,没有法律解释。于是冤家对头轻而易举利用法律漏洞,诬告良民,随便找个事,一扣上罪名,那就得人头落地。一时间,诬告之风盛行,数千人头落地,大多数都是死得糊里糊涂。为了不让人抓住把柄,老百姓们闭口不说话了,路上遇到熟人,顶多用眼神打招呼,一句话也不肯吐露。

后来董卓被杀后,长安百姓欢喜得如同过节,可以对董卓是痛恨到何程度。失去民心的统治者,岂能坐得长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