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九年級語文下冊 20曹劌論戰

20曹劌論戰

上課素材

素材積累

關於歷史散文體例: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種體例。

國別體:通過將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

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於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史書。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如《史記》。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積累掌握重要文言詞句和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學習本文在對比中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國家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學習本文在對比中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讀法、演讀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有這麼一場戰役,曾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讚,那就是戰國時期齊魯兩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魯國以弱勝強。魯國一個弱小的國家,為什麼可以戰勝強大的齊國呢?

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探個究竟吧!請大家翻開課文《曹劌論戰》。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背景鏈接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

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2.生難字詞

(1)字音

劌.(guì)間(jiàn)帛( )孚()轍()靡

(2)詞義

【馳】驅車追趕。

【轍】車輪碾出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既克】戰勝齊軍後。既,已經;克,戰勝。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鼓起士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在那裡”。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應讀出反問的語氣。②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應讀出否定的語氣。③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應讀出肯定的語氣。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1段:寫曹劌拜見魯莊公。

第2段: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

第3段: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魯莊公認為迎戰齊國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請找出課文原句。

【交流點撥】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對於以上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交流點撥】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3.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交流點撥】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4.從第1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交流點撥】熱愛自己的國家,深謀遠慮。

5.在戰鬥中,魯軍進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為什麼?

【交流點撥】選在“彼竭我盈”之時。“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交流點撥】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拓展延伸

學生演課本劇,用白話文再現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場景

人物

人物活動

鄉下曹劌、鄉人一次對話

宮廷曹劌、魯莊公戰前對話

長勺曹劌、魯莊公戰時指揮、戰後對話

3.佈置作業

(1)理解、背誦全文。

(2)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4、板書:

曹劌論戰

五、課後反思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一方面要進一步教會學生“知人論世讀經典”的方法;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具體過程是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掌握文言閱讀的一般常識;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瞭解文章的思想意義。實現從文章形式到內容上的深化認識,實現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質的飛躍,使學生獲得一些有關語文學習的規律性的知識,為以後的語文學習打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