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 20曹刿论战

20曹刿论战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种体例。

国别体:通过将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

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史记》。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掌握重要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国家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演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这么一场战役,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那就是战国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强大的齐国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大家翻开课文《曹刿论战》。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2.生难字词

(1)字音

刿.(guì)间(jiàn)帛( )孚()辙()靡

(2)词义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在那里”。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问的语气。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1段: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2段: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3段: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国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请找出课文原句。

【交流点拨】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以上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交流点拨】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第1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

5.在战斗中,鲁军进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为什么?

【交流点拨】选在“彼竭我盈”之时。“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拓展延伸

学生演课本剧,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场景

人物

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3.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4、板书:

曹刿论战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体过程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