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學習哲學,就是通過哲學式的內省和思考,不斷敲擊自己固有的概念,從而讓新概念在敲擊出來的裂縫中紮根,繼而在哲學思辨中成長,然後替換我們的舊概念,從而不斷理解、完善、更新、創造、豐富、發展和鞏固我們的概念框架。

——坤鵬論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一、概念的概念是什麼?

坤鵬論以前曾分享過如何快速尋找到事物的本質。

其中有兩個方法是:從最小單元找本質(《要想抓住本質 就從最小單元起步》);從概念中找本質(《看透事物本質並不難 你小學時就已經會了!》)。

而哲學體系和哲學觀點的基本單元就是概念。

因為,我們的理智的思維是在概念中發生的,只有運用正確的概念,才能夠達到正確的思維。

所以,哲學家努力把自己的思想之果體現在一般概念和原則中。

那麼概念的概念又是什麼呢?

概念承載了人類的知識,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經驗,經驗靠概念傳遞給別人。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將概念定義為:

概念賦予經驗以語言及文字的形式,並使明確表達成為可能。

不誇張地說,人類知識的傳承中,概念功不可沒,它完全可以定義為——思想的工具。

比如一個學習說話的孩子,他剛剛學會用名字稱呼的每一個東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似的,突然間就從以前那個懵懂的紛繁世界裡分離出來,變得豁然開朗起來。

從這個角度看,概念就像是這個世界的拼圖圖塊,若想拼得好拼得快,關鍵在於擁有更多的圖塊,並且很好地掌握它們。

坤鵬論自己在學習的實踐中也有這樣的感觸。

比如:學習熵、學習信息熵、學習複雜性科學、學習投資等,一開始從該學科最基本的概念入手,總能事半功倍。

這跟學英語必須背單詞一個道理。

概念使我們能夠看到或聽到具體的人或物。

甚至在眼未見耳未聽的情況下,就能認識、思考、想象世界中的事物,還可以談論對事物的一般看法。

我們還可以通過學習和辨認,將概念精緻化,比如:對於貓的概念,還有不同品種貓的描述等。

甚至很多學科,特別是它的基礎領域,主要工作就是孜孜不倦地精緻、精確概念。

二、概念是知識的靈魂

坤鵬論認為,知識的結構其實和我們說話差不多,都是名詞+動詞+名詞——誰幹了什麼。

就像英語很爛的你去國外,只要能說出名詞,不管有沒有動詞、語法通不通,基本都能被人家Get到你的意思。

而名詞就相當於是概念。

因此,概念是知識的靈魂。

縱觀西方哲學史,其實就是一個概念接一個概念,每位哲學大師都有貼著他們標籤的概念。

所以,學習西方哲學就像是在學習一個個名詞解釋。

同時,這也顯現出了概念除規定經驗的形式外的另一大功效——將我們的經驗組織起來。

所以,概念很少有孤立存在的情況,它們實際上總是要組成一個概念框架。

很多時候,概念在實踐中有著毋庸置疑的重要性。

因為,正是概念告訴我們應當怎樣去行動,什麼時候奔跑,什麼時候靜止等。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三、概念的侷限

當然,概念也有其不好的地方,那就是侷限。

因為,人類的認知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太渺小、太微不足道。

有很多是我們不知道的,有更多是我們知道但很片面的,還有不少是我們知道卻是錯誤的。

正如坤鵬論之前文章所舉的盲人摸象和窺孔。

人類總以為自己摸到和看到都是真的。

豈不知,位置、角度、時間等因素,都會造成事實的偏差或是扭曲。

這時候,由此得出的概念也就侷限了人們,讓人們陷在其中,甚至不越雷池一步。

四、經驗概念和先天概念

很多概念有著非常具體的對象,比如:貓、狗、桌椅板凳等。

由於這些具體概念來源於經驗,我們通常將它們稱為經驗概念。

並且,無論這個經驗是基於你自己的還是他人的觀察和實驗。

通過經驗概念,世界開始變得對我們有意義了。

我們藉助經驗概念將世界分成了可以區分的各個部分,學會了怎樣與之打交道,發展了我們談論、理解和解釋它的能力,學習和談論關於它的更多情況。

除了具體概念外,我們還使用一些更為抽象的概念,它們的對象無法觸及或經驗到,因此無法對其進行簡單定義。

比如:數,這個概念就是典型的例子。

無論數對於我們關於經驗的討論有多麼重要,算術概念並不是經驗概念。

它獨立於(先於)任何特殊經驗,比如:1+2=3或A+B=B+A。

就像數學家討論“無理數”這個概念,但它卻無法對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樣東西。

根據上面提到的概念的兩個類別,知識也可以據此被分為:經驗知識和先天知識。

五、大概念

一般來說,哲學所關注的其實正是像數這樣最困難的概念。

也因為哲學概念是抽象的,且哲學研究的恰恰是概率法則統治下的我們與世界。

因此,哲學概念為各種不同的意見留下了廣闊餘地——不能做到絕對,也就是不能非此即彼。

比如:好人、好生活的概念,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對於不同的人有著非常不同的含義。

再比如:坤鵬論剛剛結束的存在主義系列,其中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自由,但是對於自由這個概念就很難定義。

有人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人堅信,自由只在社會允許的範圍之內才有意義。

這樣的概念很多,例如:自我、真理、真實……

我們對它們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我們無法達到完全一致。

因此,可以說,我們所認為的它們的概念,其實反映的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觀念。

像自由、自我、真理等概念既大又抽象,但它們卻涵蓋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是人類理解世界整體含義的必備概念,沒有對它們形成自己所堅信的概念,什麼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是無法存在的!

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大概念。

在所有概念中,它們是最為抽象、最具爭議的。

起初,宗教和哲學是專門傳達這種整體理解的傳統渠道。

後來,藝術、科學也加入其中,甚至直接向宗教和哲學發起挑戰,特別是科學已經取得了非常矚目的勝利。

如今,就連法律、政治也參與其中。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六、概念框架

如果想通了那些大概念,並對其有了自己深信不疑的定義,且每個大概念順理成章地連接、融洽在一起,這就形成了你的概念框架。

如果把你的人生視為一棟大廈,概念框架便是它的關鍵骨架。

人生如何,從它便能看出端倪。

因此,概念框架就是世界觀,就是人生觀,就是意識形態,就是生活態度,就是生活方式,就是所有生活與工作的理智基礎。

通過它,我們不僅把世界條理化了,而且還規定了我們的生活。

現實中,大廈是否牢固,是否經得起地震和其他災難的考驗,關鍵就在於地基、架構。

同樣道理,人生是否圓滿,是一路歡歌笑語,還是常懷憂思抑鬱,都取決於人的概念框架。

所以,正如在《哲學,就是破壞》中講到的,哲學,就是破壞“理所當然”,為了活得更好,我們也要時常檢查一下我們的概念框架。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哲學的錘子敲打、拷問它們,發現問題就趕緊替換、修正、填補堅實,防患於未然。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坤鵬論認為,概念的替換、修正,可以稱為“概念轉換”。

也就是將經不起考驗的概念轉換為新的概念,並用哲學重新串成新的概念框架——人生觀或世界觀。

人生觀和世界觀直接影響我們的行動,而行動帶來了人生的變化。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人生的變化始於“概念轉換”。

古人說,不破不立。

中國諺語還說,木不鑽不透,砂鍋不打一輩子不漏。

那麼,“概念轉換”就可以這樣來描述:

在哲學思辨的敲打下,我們已有的堅定概念(想法、既定觀念、偏見、成見、理念等)出現裂縫,並且在裂縫中形成了新的概念。

坤鵬論認為,最能改變我們生活的“概念轉換”,往往源於某位哲學家的概念。

比如: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薩特的自欺、加繆的荒謬、尼采的超人……

這些哲學概念通過我們的內省和辯論敲打我們現有的概念,使之產生裂縫,為它們的紮根提供了空間,待它們成長為我們所堅信的新概念,並與我們的概念框架有機地融會貫通為一體後,我們的人生也就開始了變化。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哲學史也是由一個個“概念轉換”彙集形成的巨大潮流:

斯賓諾莎在笛卡爾的哲學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裂縫;

尼采在叔本華的哲學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裂縫;

薩特在胡塞爾、海德格爾等的哲學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裂縫;

……

並在裂縫之中紮根形成新概念。

所以,學習哲學史猶如是在觀賞巨大的“概念轉換”洪流。

正是在這樣的觀賞和思考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自己現在擁有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而是隨時都可能會出現裂縫,並在其中可能會有新概念進入。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人生中很難找到比哲學更實用的知識了。

因為,人生在世,誰不追求幸福,誰不希望幸福過一生。

而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幸源自相信某些概念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比如:工作就是這樣!生活就是這樣!

這些被真理化的概念就像無形的牢籠一般,將我們困於令人厭倦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導致我們不幸。

此時能夠拯救我們的就是哲學以及哲學家留給我們的概念。

很多很多時候,對於很多很多人來說,哲學就是某位哲學家與他的概念帶來的“概念轉換”,擊碎了舊有的概念,敲出了裂縫,轉換的新概念使他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

坤鵬論建議,讓我們藉由哲學,不斷在現有的概念中敲出裂縫,並讓新概念在其中形成。

這就是超越;

這就是不斷理解、完善、更新、創造、豐富、發展和鞏固我們的概念框架;

這就是賦予我們的日常生活新的意義;

這就是不斷送走過去的“我”,遇見全新的“我”!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另外,由於我們在社會中是多角色的,單位、家庭、學校、社會,我們的角色總是不停在變換。

特別是單位和家庭,它們基本佔據了我們一天最多的時候,也是對我們最重要的兩個角色。

但是,我們會發現,這兩個不同的地方,我們的概念框架是有所不同的。

那麼,如何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哪個最重要?它們互不相容嗎?

如果人總是扮演跨度大的人生角色,很容易入戲太深傷了自己。

如今越來越多的精神疾病,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所有的概念框架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活得更真實,活得一致。

還有什麼比活成真實的自己更值得活嗎!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