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過利、利不過貪”

說起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的列子(名禦寇),得先提一下《愚公移山》,因為這個寓言,雖然傳播甚廣,但太多的人卻不知此佳作出自列子之手(選自《列子·湯問》)。


列子很智慧,他的主要著作是《列子》,此書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如此說來,他不愧為我們民族的精英。


“名不過利、利不過貪”


列子品行也過得硬,他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如列子隱居鄭國時,家裡很窮,但他不求名利,清靜修道。當時,有一位門客對鄭相子陽說:“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聽進了門客的諫言,便讓民政部門給列子送去了幾袋小米,列子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小米。


其實,列子之所以不肯收受子陽派人送來的小米,應有他自己的思維方式,而且含蘊著哲理。


列子送走了官吏,回到屋裡,妻子很是抱怨列子,說咱家都揭不開鍋了,你還拒絕官府的救濟,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難道不是命裡註定要忍飢挨餓嗎?


面對妻子的怨言,列子笑著對她說:“鄭國相聽了別人說我的好話才送給我米,說不定過幾天聽了別人說我的壞話又要處罰我了,所以這種贈送不能接,今天不受其賞,正是為避免他日而受其罰。你婦道人家,女流之輩,頭髮長見識短,自然只顧眼前不顧他年了。”你看,列子思考問題超脫吧!“未萌之事”都料到了。


果不其然,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因經濟問題激起民憤,鄭國君王為平息風波把子陽殺了,其黨羽眾多被株連致死。列子因拒收子陽的幾袋小米而免受牽連。幸哉!


“名不過利、利不過貪”


在得與失上,列子的思維方式,則是:為避免無故之禍,必須拒絕無故之福,之因,無故之福和無故之禍是糾結一體的。此事,看起來他失掉了幾袋小米,卻避開了“禍”,而得到了安然之“福”。當今,在得與失上,列子所為,我們不僅贊之,更應借鑑。


我國的春秋時期,曾出現了一位壽星老——柳下惠(曾做過魯國大夫),壽達101歲。你想啊,那時經濟不發達,醫療條件又差,但他卻如此高壽。主要就是,他對人生持平和超然之態度,能夠承受得住挫折,真正做到了“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掌管刑罰獄訟之事)時,魯國公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了權貴,竟然三次被罷免。


對此,有人問其故,柳下惠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意即,我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到了哪裡也難免被黜免。你看,他“超然遠覽,淵然深識”不?有人生疑,既然汝於魯國“三黜”,為何汝“無憂色,何也”?是說,從你的臉上卻看不出憂憤的樣子,這是什麼原因呢?


可柳下惠並沒有將其視為“憂憤”的思維,即回答道:“枯茂非四時之悲欣,榮辱豈吾心之憂喜?”意即,枯萎與茂盛並不是四季的悲傷與喜悅,榮寵與埋沒又怎麼會是我心中憂愁與喜悅的原因呢?你看,他的心胸多麼開闊,真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啊!難怪他能活百餘歲呢!


所以,你別看柳下惠的官職失掉了,但卻得到了長壽之福。因而,享譽了亞聖孟子的點贊,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是隨和的聖人)”。而且,此譽流傳至今,耐人尋味。


“名不過利、利不過貪”


可憾的是,當今柳下惠這樣的人,不是那麼多呀!如何在殘酷的工作競技場上,能夠經得起“風吹浪打”,委實難啊!下崗待業、重新擇業、哺育孩子、養老買房……你可能遭遇了“輪番轟炸”!經受得起,經受不起,都得承受。因而,某些走向極端者,顯然是弱者。鑑於此,仍有必要重溫達爾文老先生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警訓,同時又有柳老爺子為楷模,直麵人生不如意的事兒,就應該處之泰然,踏實做事,怡然自樂。


其實,在得與失上,會算賬的又何止列子、柳下惠呀!說來,曾國藩也毫不遜色,那就是,他勇於突破慣常思維,認為不靠官職索財致富,而要靠勤儉廉勞,由此換來榮耀:出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位列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其修身律己事蹟,令國人讚頌至今。


當年,曾國藩作為湘軍的至高統帥,帶兵十餘年。那時候,朝廷的錢是給統帥的,大量的錢財都由他來安排,擁有絕對的財政權(支出軍費3500萬兩左右),但他的思維與官場上的許多人不同,他則提出了6個字,希望大家監督,第一個就是“不怕死”,帶兵打仗不要怕死;第二個就是“不愛錢”,要大家監督、也要神明監督。


事實上,哪有什麼神明呀,就是自己心裡不貪腐。他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即便在他的夫人持家手無餘錢的情況下,他也不寄一錢,夫人只好親自下廚、紡織。如果曾國藩稍有貪念,便能積累百萬兩資財,但他卻沒有索財致富,嚴於律己。


曾國藩有件青緞馬褂,只在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拿出來穿上,平時就放在衣櫥裡,因而,30年後那件衣服還是光亮如新。他不僅穿得儉樸,飲食上也反對奢侈。


“名不過利、利不過貪”


一天,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應邀到揚州的一個鹽商家去做客。餐桌上,他面對豐盛的山珍海味,只是低頭吃自己身邊的一點東西。


餐後,屬下問他,“大人您是不是對這一桌子飯菜感覺不可口啊?”他說:“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啊!”如此豪奢的珍饈,他吃不下去、看不下去,下不了筷啊!他不僅自己勤儉,而且期許後代也做勤儉之人。在給小兒子曾紀鴻的信中,希望孩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節約)”;在給大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要求他衣食起居要跟“寒士相同”,這樣將來才有可能成大器。


正鑑於此,我們要把“名不過利、利不過貪”當做人生座右銘、當鏡子。辯證思維,不為得而喜,不為失而憂,更不應在這上面跌跟頭,自毀仕途。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換一種思維 等於換了一個人》】


“名不過利、利不過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