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不是一座孤島


我們都不是一座孤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在兩年前已經躺在我的電子書單裡,年前看了30%棄讀。近幾日心境平和了些,拾起來繼續閱讀,今天終於啃完,寫下三兩感想算作收尾。

本書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徵。解釋了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衝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以前對大眾心理學沒什麼學習,看這本書也只能算一知半解。因為是研究大眾心理的國外讀本,創作背景在法國大革命後,所以作者的剖解視角往往從本國社會事件出發,但這並不妨礙它幫助我們理解本國社會事件、歷史變革中的群體心理和認知。

A./ 無意識下,我們就變成了烏合之眾/

一、不敢站在大多數的對立面

記得王小波《黃金時代》裡的陳清揚,她找王二證明她不是破鞋,王二這樣解釋道:“大家說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沒什麼道理可講。大家都認為,結了婚的女人不偷漢,就該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你臉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聳,所以你是破鞋。如果你不想當破鞋,就要把臉弄黑,把乳房弄下垂,以後別人就不說你是破鞋”。一個女人是不是破鞋,大眾僅憑形態就可下論斷。至於這個甄別標準是否客觀、合理,沒人關心。一兩個人說你是破鞋,你尚可以辯解,當有千萬人認定你就是破鞋,這時你是否也產生了自我懷疑:難道是我錯了?就是如此荒謬,卻又非常現實。當你站在大多數的對立面,不能堅持自我立場,就會盲目從眾。

學生時代,班上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是不被大家所喜歡的。哪怕他和你沒有過節,你還是會不自覺遠離他。因為你知道,和他親近就會被認為不合群,而不合群就意味著被孤立。校園暴力怎麼來的?這就是其中一種。“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你只是跟著大多數人做了相同的事情,卻無形中也變成了烏合之眾的一員。

二、迷信權威

在信息氾濫的時代,我們越來越缺乏思辨能力,也特別容易相信專家論調。拿最近疫情來說,為什麼國民瘋搶“雙黃連口服液”?有人會說那源於無知,事實如此嗎?這場疫情事關每個人的生死存亡,恐慌情緒在所難免,而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對病毒的防控措施極其有限。聽某藥物所宣稱雙黃連口服液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且這一信息被某日報所轉載,試錯成本不高,大家開始瘋狂搶購。試問,如果是某個民間醫生說它管用,會造成這樣的效應嗎?因為藥物所、某日報的話語是有分量的,多數人不會質疑它的真實性。所以,從對權威的絕對迷信開始,人們也逐漸丟掉了思辨能力。

大家都知道物理學界的一則故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在伽利略之前,人們對亞里士多德“重物體下落快,輕物體下落慢”的論斷深信不疑,此論斷也被認為是權威的。只有伽利略去佐證了,對“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運動”的結論有了更科學的解釋。真理尚有“絕對和相對論”,有的論斷怎能不經推敲?

有的偽學者在著書立說時,一再強調:“XX曾表明……”這樣的論調,不曾對這些信息進行推敲和加工。這類人是因為思維的惰性,且缺乏探尋真理的恆心和能力。不管是做學問還是發現真理皆耗時耗力,從證明到建立新的認知體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所有人都耐得住寂寞,能苦心專研,不然怎會有“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說法。趴在地上久了,站起來會忘了如何走路,這就是大多數的我們啊!

三、被情緒化支配的理性

想起過去中日兩國產生衝突時,國內的一些激進分子封鎖大陸的日本料理店、見到街上的日產車就打砸。在對待某些社會事件上,人類的情緒總是容易被煽動。面對國恨家仇,人們更容易失去理性。愛國沒錯,但洩憤到同胞身上那就是另一種極端。

我姐高考填志願,想學日語,爸媽極力反對。我爸說:“除了日語,其他什麼語言都可以”。在爸媽的認知裡,日本人都是壞人,學日語就是叛國。我媽至今都愛看抗戰片,看到殺敵軍的鏡頭仍然激動。對於老一輩的仇敵情緒,我們可以理解,但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非理性、讓人害怕的愛國主義。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將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態度,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如果愛國等同於放棄外交、閉目塞聽,這是不是一種無知?

我們都不是一座孤島

B./ 不做盲從的“大多數”/

比起沉默的大多數,煽風點火、人云亦云的眾人才更容易對這個社會造成威脅。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具有真知灼見的大家,但要做到謹言慎行,凡事保持理性,並沒有那麼難。

過去,我們習慣了跟著別人走,把“權威人士”的話拿來就用。我不由得想到《小馬過河》這則寓言故事。對於河水的深淺,老牛和松鼠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有媽媽讓小馬親自去嘗試。畢竟,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去實踐、不去佐證是不行的。當我們能夠培養自主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識框架和認知體系,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才會有自我的判斷,不會被人牽著鼻子走。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有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人之所以會跟風、從眾,只是害怕站到大多數的對立面。可縱古觀今,那些為人們所稱道的仁人志士,誰不是自帶鋒芒呢?能以一個特立獨行者的身份行走江湖,也算是活出了另一種滾燙人生吧。

注:本文圖片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繫weiixn:fxf19911001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