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2020年4月24日,中国人的人造卫星发射之路正式走过50周年,在这50年中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初步探索再到现今的百花齐放引领全球,正如一句名言所讲: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回首中国航天发展事业这64年的风雨长河路,不得不说是一部写满我国航天事业艰辛发展历程的长卷,同时也是一条见证我国从民困国贫无人问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伟大复兴路。因此,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迷彩眼就带大家回顾一下我国航天发展之路,谨以此献给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都一直在为我国航天和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穷苦的岁月里播下火箭的种子

我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其实并不算晚,如果追溯至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最源头,其在新中国成立的几年后就开始了研究,而要说起这项伟大事业的奠基人,这就是被美国视若珍宝的国宝级大家—钱学森。是钱老,为新中国航天事业播下了希望之种,并同其他的前辈一同悉心照料这颗种子使其慢慢破土发芽并逐渐长成大树。作为庚子赔款的留学生,钱学森于1935年作为前往美国,截止到他回国前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从名不见经传的学者快速的成长为享誉世界的顶级专家,在四十年代他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美国人的眼中钱学森是当时最优秀的火箭专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想返回国内却遭到了美军的迫害,他们深知钱学森的重要地位,美海军副部长称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就算枪毙钱学森都不会让其返回国内!就这样,想返回祖国的钱学森被美军囚禁了起来。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最开始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


1955年经过我国政府与美国长达几个月的日内瓦双边会谈,被囚禁多年的钱学森终于在当年的十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而刚回国的钱学森并没有做过多的休息,在稍作停顿之后他就前往东北进行参观调研。在东北,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急切地接见了他,在陈赓大将担任院长的这所大学里,钱学森与陈赓就新中国导弹研发工作的设想展开了讨论,也就是在这里,有了一段载入史册的对话:

“我还是要问你一句,我们到底能不能造出导弹?”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在陈赓大将担任院长的这所校园里,钱学森与陈赓就新中国导弹研发工作的设想展开了讨论

而与钱学森讨论导弹的不仅仅是陈赓大将,在当时的新中国,受朝鲜战争美国新式武器以及苏联老大哥的影响,共和国的将领们都希望早日看到新中国自己的导弹。因此,1955年的年尾,在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殷切安排下,钱学森在中南海向我军高层作了一场关于研发中国尖端武器的报告;1956年2月初,在周总理的亲切建议下,钱学森正式开始起草关于建立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报告;2月下旬,这份名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正式提交中央,因为保密的需要,代表火箭和导弹的航天被以飞机为代表的航空工业遮盖,意见书里面详细的分析了我国建立火箭和导弹事业的需要以及前中期发展规划,甚至细致到了这场大革命所需要的一些专家的名单。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钱学森同志的《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在这场意见书提交中央之后,高层就正式开始了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事业的建设,建设速度非常之快。当年的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个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新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它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向火箭和导弹事业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而更有意义的事也随之而来,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的一周年纪念日里,专门负责导弹的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央直接任命钱学森为院长。而这一天,也是我们公认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开端。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专门负责导弹的研制机构—前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该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开始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任命书,院长为钱学森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国五院成立后,新中国开始了在火箭和导弹上面的相关准备工作,而五十年代中后期也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1957年,从国内和国际来看都称得上很隆重;在国内,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大改造已经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另一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进入后期阶段,这些都为我国正式开始航天探索打下了前期基础。而再看国际时势,这一年的10月4日,在苏联的哈萨克荒漠上,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太空卫星在这里正式升上太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火箭,在让美国人勃然大怒的同时,在中国领导人的心中也是一种欣慰,看着苏联老大哥拉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序幕,毛主席心中很是慰藉。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于1957年10月4日夜发射升空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苏联和美国卫星的接连发射标志着两大国的太空竞赛已经拉开序幕


而也正是从苏联的这颗火箭开始,全人类就开始了发射火箭的浪潮,苏联的第二颗卫星在毛泽东访问苏联的第二天,同时也是苏联第一颗卫星升空后的一个月发射,不甘其后的美国紧接着在1958年1月30日发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颗卫星。看着苏联和美国接连不断的动作,中国的领导人和有识之士开始了沉思;而1958年也是一个新的开端,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各行各业都在"放卫星";但是,中国人真正能上天的卫星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搞,什么时候上天,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大跃进开始了,各行各业都在放"卫星",但是中国真正能上天的卫星,怎么办

1958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二中全会的召开阶段,在这一天里,中国领导层正式就中国自己的卫星建设展开了研究,一开始先由一些代表发表关于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卫星事业需要和规划建议,会议的最后,毛主席上台了,他先是作了一些关于国际卫星热的看法,最后,高潮来了,他说道: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卫星呢,要从小的搞起,但是,像美国鸡蛋那么小的卫星,我们不放,我们要放就放个两万公斤的!”

注: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仅仅重8.22公斤,我国东方红一号重173公斤。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毛主席喊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这段振奋人心的讲话结束后,中国的卫星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序幕!1958年5月29日,主管全国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召集了国防航空委的委员们进行了建设卫星工作的初步讨论,在这场讨论中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委员们发表了关于怎么建设中国的卫星和火箭事业以及洲际导弹事业的设想和规划。

同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的中国卫星领导小组——581小组正式成立!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任副组长,小组下辖三个设计院,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第二设计院负责控制系统的研发,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研制以及空间环境的研究;与此同时,关于航空医学和生物学以及卫星轨道的规划计算等一系列繁杂工作均同时展开;在这些工作的开展里面,由于篇幅的原因迷彩眼未能逐一的列出各个科学家的姓名,但是以他们为首的不惧清苦不畏牺牲的中国航天精神永远的刻在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印记!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时间一晃进入到1959年,此时的中国开始出现了自然灾害,全国上下开始承受饥荒之苦,但是,人可以挨饿,绝不能挨打,因此即便国家变得困难但是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和维护领土完整的国之重器不能受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科院根据邓小平书记的指示,将卫星的发射工作暂时缓一缓,先将力量集中到原子弹的研制上,在卫星的发展事业上面提出了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针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工作方针,围绕着这三个方针,我国开始在火箭探空和航天技术研究课题以及试验设备的研制上开始下起了功夫。

而自此开始,从60年初期到中期,中国在火箭探空领域多次获得了高空大气环境探测数据,并于1964年进行了首批次生物高空飞行试验,同时在卫星技术领域范围内的轨道运行理论、热控制技术、姿态控制技术、无线电及空间电子学、空间医学工程、生物环境工程等方面开始了研究;而另一边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也在同时进行,这些和卫星以及运载火箭有关的研究课题的展开与实践为我国后续的航天事业发展打下了前期最根本的基础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1960年,中国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成功升空,这是中国探空火箭迈出的第一步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小豹"和"珊珊",我国航天事业的开路先锋,在1964年小白鼠火箭升空后的第二年升上太空,并成功返回


东方红响彻全球

1964年,又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我国第一颗弹道导弹"东风二号"在酒泉发射场进行了三连发,均取得圆满成功,这不仅代表着我国开始自主掌握了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技术,也代表着我国有了可以依靠弹道导弹进行中近程打击的利器。紧随而来的金秋十月,罗布泊一声巨响,冉冉升起的蘑菇云让世界的目光都再一次地集中到了中国;这一年,中国人在导弹和核武器上面均取得了完美成就,中国人已经真正地站了起来。而这个时候,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早已过去,人民开始不再挨饿,国家经济也逐渐回转,中国人也有了卫国的重器;那么,早早开始的人造卫星发射工作什么开始恢复呢?中国人的卫星什么时候可以上天呢?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1964年,中国人的第一枚弹道导弹发射成功,同时,中国人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炸响


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卫星专家赵九章的心里,这位在祖国成立后回到祖国陪着祖国同甘共苦的前辈,也同样是中国多重领域的奠基人,而卫星事业更是在他的心里挥之不去;1964年岁末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在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后,赵老觉得机会来了,他在当晚急忙起草一份《关于尽快全面规划中国人造地球卫星问题》的建议书,第二天上午在会议现场他将报告书递交到了周总理手里;1965年1月6日,赵九章又与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吕强,联名向中国科学院党组上书,中科院审阅后又立马上报了中央;而另一边,钱学森也在1月8日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提交发展人造卫星的计划书,可见,在国家战略要事的发展规划上,心系国家的前辈们的行动总是惊人地一致。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赵九章前辈关于尽快规划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手写稿件,上面的字清晰可见


5月,中央正式将卫星发射工作列入国家计划,加紧筹备,并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有关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划——《发展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十年规划》;同年8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门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重大任务。为了保密,以1965年1月份意见提出之时为标记,代号651工程,会议强调,在651工程上面,只要是"651"所需要的人、财、物,不论全国何时何地,全面放行,一律绿灯!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参与"651工程"的某位前辈对确定651工程的会议作出感想的稿件

但是,8月定下651工程的会议只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正式打响的第一仗!1965年10月,决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展最重要的一场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隐秘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出席的有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国家科委、总参、海军、空军、二炮、一机部、四机部、七机部、通信兵部、邮电部、20试验基地、军事科学院等13个研究所的专家代表,会议整整持续一个月!10月20日召开,11月30日结束,历时42天。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多,前所未有!不少专家回忆说:这是他们一生之中参加过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让他们激情四溢的一次会议。

该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任务和定位作出了清晰的规划: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任务是为发展中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要求则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东方红一号,运载火箭则命名:长征一号;火箭在1969年前搞出来,1970年将卫星放上太空!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和建造的部分专家


至此,中国关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所有工作全部准备完毕,接下来进入的就是紧锣密鼓的卫星研制和建造中。但是,我们也知道,1966年中国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来,这场人间浩劫很快的席卷到了卫星建设团队之中,刚刚起步的卫星建造工作开始受到干扰,一个个和中国卫星事业有关的先驱们接二连三的倒下!心系中国卫星事业,卫星设计院院长赵九章先生倒了,著名火箭金属材料专家姚桐斌先生倒了,东方红一号总师钱骥先生被批斗了······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赵九章先生,这位心系中国卫星事业的革命老前辈,倒在了汹涌的文革浪潮中


真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再这样继续胡闹下去,中国的卫星事业,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志士们该怎么办啊!在周恩来总理出面制止无果后,中科院紧急建议:所有科研项目全部由军方接管!至此,卫星建设的所有人、财、物,全部移交国防科委,并紧接着在1968年二月重新设立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到这儿,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事业得以在汹涌的文革浪潮中缓缓喘息,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下来。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1968年2月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体制上为中国人造卫星的按期研制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时间一晃来到2年后, 197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场,长征一号火箭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奔向太空,卫星成功入轨、信号传输正常,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而中国也不仅实现了当初超越美国茶叶蛋发射"两万公斤"卫星的小目标,还顺带实现了该卫星在重量上超越美、苏、法、日四国第一次卫星重量的总和,同时在跟踪测轨技术、信号传送方式、热控制技术等方面也优于上述这4个国家的第一颗卫星。而这完全说明虽然我国在卫星事业上虽然起得晚,但并不落后于时代,这对于后续卫星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东方红一号升空后的一年,"实践一号"科学探测和技术实验卫星又再次奔向太空,为后续长寿命卫星的在轨工作取得试验数据,而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的成功入轨也标志着十年规划的第一步取得成功;1975年进行的几次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的长空卫星任务又标志着我国卫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长空卫星重量达1107公斤,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重型卫星的发射技术,同时在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卫星的入轨精度确保、卫星的测控系统上面又有了阶段性的提升。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实践一号卫星的成功入轨为后续长寿命卫星的在轨工作取得试验数据


更有意义的事情还在后头,前面发射的一系列卫星均是送上去就在太空待着,而对国家国防安全有着至关重要意义的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也被提上日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在卫星研制规划提出之时就已确定,在前面的卫星试验绝大部分都取得成功后,中国人的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FSW-0的第二次发射(第一次发射在1974年,但发射失败)同样的在1975年取得成功,并在完成预定任务后成功收回,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成为美、苏后第三个成功掌握可见光摄影和和卫星分离与返回技术这两个极高难度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卫星事业的十年规划取得第二阶段的成功!自从,中国的卫星事业建设又进入了新阶段。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FSW-0于1975年11月26日第二次发射取得成功,主要用途为进行国土资源普查,在轨3天


向实用化进发

中国卫星事业的第三阶段建设开始进入实用性的时代,通过前面一系列的试验卫星进行的卫星技术试验,这个时候的卫星已经可以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并可以辅以国民经济建设。而这个阶段的开篇就是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研制和升空,可别小看通信卫星在中国卫星建设史上的作用,通信卫星同样是保证中国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利器,高中物理课的开篇就是地球同步轨道这么个名词,而同步轨道的轨道位置特殊,可以放置的卫星数量有限,在最大程度的情况下只能放置180颗,虽说现在的通信卫星并不是全部在同步轨道上,但是在人类通信卫星事业起步的初期阶段,面对稀缺的同步轨道资源,各大国都争先恐后往同步轨道上面发射通信卫星,截至到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升空前,地球同步轨道已经有了143颗卫星。越晚发射,座位越少!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地球同步轨道能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发射越晚,座位越少!


所以说,通信卫星这一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通信卫星的名称叫做东方红二号,也正意味着其在东方红一号后面立项,但是,1970年立项的它由于文革的影响无法进行,研制工作被迫中断。1974年5月19日凌晨,邮电部的三名普普通通的职员联名上书周总理《关于尽快启动我国卫星通信工作的建议》的信件在周总理的手里打开;心系人民的周总理,此时已经无比羸弱,而在见到这封信后,周总理顾不上虚弱的身体很快的下达了批示,这也就是著名的5.19批示,而该批示也是周总理的最后一个批示,批下这个信件后,为人民鞠躬尽瘁劳尽一生的总理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自此到总理逝世。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人民的好总理,一生都在为人民福扯和国防建设奔走,做完5.19批示后,总理就进了医院,直至逝世


总理的批示文件下达后,中央开始研究卫星通信的重启工作,9月30日,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委联合起草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讨论稿)》,同时关于通信卫星的方案论证和技术协调工作也同时展开。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的文件,确定将通信卫星的建设放在第一位,自此,代号为"331工程"的中国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工作拉开序幕。在经历了科研团队对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的研制、大型地面测控网的组建、大型发射场地的建设以及无数次的试验工作后,卫星发射的初步工作已经完成;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东方红二号卫星团队正在攻克技术难关


而这期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由于篇幅的原因迷彩眼依旧不能再细细道来,但是科研团队依旧奋力前行,一个个的拔除障碍;1984年1月29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首发失利;4月8日,改进后的长征三号载着东方红二号奔向太空,就在众人以为发射即将成功之际,测控系统发现卫星的部分设备温度正在不断上升,如不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又必将报废失败,在以孙家栋总师为首的团队的紧急处理中,卫星温度终于被控制住,东方红二号成功入轨,但是卫星还不能正常通信,在多个日夜的连续工作中,通信问题被解决;4月18日,北京和新疆之间的一通卫星电话,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这一仗彻底取得胜利!我国的国防航天事业建设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而我国也成为了继美、苏、欧、日第五个成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我国的卫星通信工作正式迈入实用化阶段,意义非同凡响!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1984年4月18日,北京和新疆之间的一通卫星电话,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这一仗彻底取得胜利!


莫赞冬梅艳,雪辱霜欺事业艰——记中国航天伟业的初期发展

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成功入轨和连线的意义非同凡响

在这之后的几年中,通信容量比更大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又进行了四连发,三次发射成功入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后,2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试验气象卫星分别于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在长征四号甲火箭的运载下奔向太空进入预定轨道开始为中国作气象监测,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两国后第三个掌握太阳轨道同步发射技术的国家,至此,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更上一层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