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把天子之印獨稱“璽”改為“寶”?一直沿用至清

寶璽,是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自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制定寶璽制度後,這套制度便被歷代王朝沿用,直至清末。

武則天為何把天子之印獨稱“璽”改為“寶”?一直沿用至清

春秋戰國時,所有印章均稱為“璽”,並有官璽和私璽之別。官璽又稱官印,是諸侯王頒發給下屬各級官吏的憑證。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

秦始皇繼位後,與太后長期私通的文信侯呂不韋怕姦情被已長大成人的秦始皇發覺,派舍人嫪毐詐稱宦者混入宮中,得幸於太后,還生了兩個兒子,被封為長信侯。始皇九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審查。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偽造秦王御璽發兵作亂。結果被秦始皇發現其陰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吸取嫪毐偽造玉璽謀反的教訓,決定製作一套國璽,並由自己親自執掌佩帶,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他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稱“印”。又規定以玉作為“璽”的專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為材。這樣,玉璽便成為皇帝的專利。

到了武則天統治時,由於她晚年忌諱“死”字,因“璽”字和“死”字諧音,她認為很不吉利,就下令改“璽”為“寶”。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繼位,他不滿武則天20年前廢了自己的太子身份,又將“寶”改為“璽”。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覺得還是“寶”字好聽,便再次改“璽”為“寶”。從此,“璽”稱“寶”成為定製,歷朝歷代相沿不改。

(摘自《廣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