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探索佛教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須具備禪學與文學的素養

禪宗固然是中國佛教的中國佛學的特色,但從釋迦牟尼所創立的整個佛學的體系而言,它的基本宗旨,與最高的目的,並非因與中國文化融會以後,就根本推翻了釋佛教的主旨,只是在教授法的方式,與表達最高真諦的言辭與方法,產生一種中國文化特出的要態而且滲合借用儒道兩家學術思想的名言和作風而已

因此研究禪學,若不全面瞭解佛學大小乘的學理,遍覽經、律論三藏的經典,明白中國各宗佛學的大義,以及不通佛教修行求證定慧的方法與工夫只取禪宗的機趣而言,必然不能觸及其中心的宗旨與道果,至少,會落在愈走愈偏,愈學愈的情況。

(第十三篇)探索佛教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況且現代印度瑜伽術等類似禪定的工夫,已經普遍展開在世界各國傳佈,

如果講禪宗毫無實際的修證經驗,恐將被人唾棄,認為是清談欺世的謊言而已。

倘是一個立心學禪的學人,應抱“適世不見知而無悶”,“乎而不可拔”的宗旨,決不要因為舉世談禪我亦談,不肯真誠向學,圖“曲學阿世”,以博取時的虛管,那就於人於己,都有莫大的損失了。

總之,千萬不要忘記禪宗以證取涅妙心,了脫生死而超然於物外的主旨,豈可離了佛學的教理,而託空言而已

(第十三篇)探索佛教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其次,我們要研讀唐、宋以來的禪宗典籍,如果對於中國文學沒有相當修養,那就會如古代禪師們所說“咬鐵饅頭”相似,就有無法下嘴的可能,

尤其自中唐到宋、明、清的禪學,更進一步已與中國文學結了不解之緣,隨處與詩、詞、歌、賦等文學會流,

倘使從純粹的白話國語文學入手,恐怕極難了解其究竟況且以中國文學發展史而言

,白魏晉六朝以後,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韻聯,無一不與禪境有息息相關之妙,

所以要全面瞭解禪學的精神,必須對佛學與中國文學,具有相當的基本修養。

有些人又說:禪宗的六祖慧能,本來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樵夫,並不需要了解佛學與文學,豈不同樣悟道而成佛作祖嗎?

誠然!

但在六祖前後,又有多少慧能?

本來佛法與禪悟,是屬於智慧的造詣,聰明才智,到此一無用處,然而具備真智慧的人,究竟又有多少?

如果動輒以六祖自比,早已失其謙虛之德,已經充滿了僑慢之情,那與禪宗的宗旨,適已背道而馳了

何況釋迦說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宗旨,卻在他說過無數的經典以後,才提出這個掃蕩執著文字名相的家風,他並非根本就不用文字而直截了當地立此宗旨,這點須要特別注意。

(第十三篇)探索佛教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總之,佛法與禪宗,都是因時因地適變的教學方法,凡是真智慧人的作為,成功各有千秋,大可不必刻舟求劍,致有回首茫然的結果:不過為學為道,必須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做去,先求入乎其內,才能出乎其外,否則,浪費一生學力,那就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