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一)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有两个方面意义:

一是指,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比如有上就有下,有热就有寒,有男就有女,有生就有死。不论什么事物,总存在它的对立面。

二是指,同一事物内部也存在对立的两面。也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男人属阳,男人中也有阳刚的男人和阴柔的男人。春夏温热为阳,秋冬寒凉为阴,春夏之中春又为阴,夏又为阳。总之就是万事万物都可以一分为二,而且可以不断的一分为二,永无止境直至千千万万。这也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含义。

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二)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指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对立的两面又以对方的存在定义自己的存在。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如果从来没有出生也就无所谓死亡……万事万物是在比较中才有其意义,所以没有阴也就没有阳。相互对立的两面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存在相互的斗争和制约,所以没有敌人也就没有英雄,没有奸臣也就没有忠臣。

2、阴阳以彼此为自己存在和实现自己功用的前提。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两个力——维持原态的力和突破原态的力。前一个使事物可以保持其固有的状态,即阴;后一个使事物可以发展变化同时也破坏原有的状态,即阳。没有维持,事物将瞬间解体,事物都不复存在,自然也没有发展变化。没有发展变化,事物将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作用。即所谓“阳无阴不附,阴无阳不用”。阴是阳的载体,阳推动阴发展变化。阴阳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千千万万的宇宙现象和规律,此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阴阳消长 此进彼退

阴阳同时存在于事物内部,阴消则阳长,阳消则阴长。譬如一天从中午12:00到晚上12:00,阳气渐衰,阴气渐长。从午夜12:00到中午12:00则是一个阴气渐衰,阴气渐长的过程。

一年四季也是如此。“寒来暑往,暑往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由春至夏,阳长而阴消;由夏至冬,阴长而阳消。这种以阴长阳消,阳长阴消的动态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变化。如果阴阳消长出现异常,事物发展变化就会出现反常。

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日出东方,阳气初生

(四)阴阳转化 质量互变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这个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质变,这就是阴阳转化。我们通常说的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就是阴阳转化。从午夜12:00到中午12:00是阳长的过程,到中午12:00阳气长到极致,这时阴气便萌生了。

二、阴阳的对立与流行

阴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立,二是流行。理解阴阳,必须从这两方面去理解,缺一不可。

朱熹说:“阴阳有个流行底,有个定位底。‘一动—静,互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来是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所谓“定位底”便是阴阳的对立。所谓“流行底”便是阴阳的流行。对立是一种静态的横向比较,流行是一种动态的纵向比较。

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朱熹图

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对立的一面,比如上和下相对,男和女相对,天和地相对。这是一个横向的比较,这就是阴阳的对立。

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相对存在

任何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出生、成长、成熟、死亡。这个变化就是一气运行导致的。一气运行,长时为阳,消时为阴。譬如春夏秋冬,春夏气上升为阳,秋冬气下降为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纵向的比较,这就是阴阳的流行。

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阴阳流行,四季交替

阴阳的流行对于我们后面理解五行以及五行的生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单纯以阴阳的对立是不能全面准确理解阴阳五行体系的,这个必须要明白。

三、体用论

体用论也是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概念,其本质还是阴阳理论。比如“体阴而用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的含义有两种:

1、实物为体,功能为用。任何一件物体,都有它多种不同的作用。阳主气,阴主形。阴便是体,是实物;阳便是用,是功能。故有“阴为体,阳为用”之说。譬如水杯,它的材料陶瓷是实物,为体;它的功用是盛水喝,这就是用。又比如斧头,材料铁是实物,为体;砍伐是功用,为用。

2、以本原为体,派生为用。体是事物深微的本质、原理,是始终如一的,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派生出不同的现象。体是理,是隐藏在不同事物后面,主宰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本原。用是象,是理在不同条件的一种外在形式。无形之理当以物象来显示其意义和功能;有形之象本于无形之理。我们说物质有波粒二象性,这是体。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展现出不同的规律,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这便是用。又比如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展示出善恶的不同形象,这个人便是体,展现出的形象便是用。用只是本体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并非因为用的不同就变成两个个体,其本质还是同一个个体。就如一个人表现出的善恶,只是他的任性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应,并非他一会是善良的,一会又是邪恶的了。

客观唯物地看阴阳学说

你能看到少女,也能看到巫婆,但这只是一张图,而不是两张。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曾提出“两种实体”的理论,认为个体事物是第一实体,一般性的东西是第二实体。而在朱熹哲学中则认为前者是形下之器,后者是形上之理。他还认为,在两者之间有体用之分,不能认为形上形下都是体或本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