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生态奇迹的背后

李世明 2002年1月—2011年3月任神东环保管理处处长。

01

神东创造了两个奇迹

国家环境保护局第一任局长、后来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曲格平来神东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生态环保工作做得非常好。他就说神东创造了两大奇迹,一个是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煤炭生产基地;另一个就是在沙漠里头建了一片绿洲。具体原话记得不准确了,但是内容就是这样的。他给国家领导人写信,就说这个事情,而且信里头也是这样写的,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口述史|李世明:生态奇迹的背后

曲格平在绿色东方启动大会上签名


02开发初期的恶劣环境和生态治理情况

1987年,我刚来这个地方的时候环境特别恶劣,矿区西北半圆形这个地方就是毛乌素沙地的一个边缘。再往东一百公里,它就没有这种沙地了,咱们这仅仅是个边缘,东边一百多公里就到了黄河边上了,每年这里受到风沙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举几个例子,我们去伊克昭盟的东胜,第二天往回返的时候就没路了,回来找不到路,全被沙埋了。我们没办法,把车开到河槽里,从河槽里头涉水往回开,然后工人用几周的时间把沙清开,这样路才通了。我那会儿在上湾煤矿工作,晚上睡觉的时候如果刮风,早上起来被子上全是一层沙子,一抖,最起码弄一把。第二天起来以后,打开门,第一件工作就是拿小推车往外推沙子。当时风沙一刮起来以后真是遮天蔽日。上湾矿区的地形又比上头那个平台低个几十米,所以风沙从山上过来以后,直接就扑过来了,相当严重。当时周围的植被很少,也就是好的地方达到10%,次的地方用不毛之地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时我们也感觉这个地方需要种点儿树,但是不管怎么种也活不了,年年种成活的没几棵。那时候也不懂得去怎么治理,后来跟搞专业的人员摸索了几年才知道这个道理:沙漠首先得“固住”,其次才能种植。就是说固沙先让它不要流动,然后再在里面搞植被种植,它才能成活。当时我们就在沙地里面挖一些坑把树往进一栽,第一天栽进去,第二天一场大风有的树埋得就剩头了,有的树连根就被吹起来了。当时来说就是这种情况,树栽不活,这个风沙的苦头是吃尽了。矿里头有一些工人编了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形容这一带的风沙有多么频繁严重。而且我们矿井的好多设施设备也受到风沙的影响,好多都是液压设备,一有沙粒进去设备就老坏。为了防止风沙对设备的影响,所有的库房里头最少得设两三道门,这样挂上棉帘子,照样尘土大得不得了。好多精密仪器,尤其是液压设备,是不能受到风沙影响的。那些年风沙对采掘设备的影响是很大的。再就是我们做工程、打巷道,遇到流沙就过不去,你往出挖,它往下流。最后我们采取特殊施工方法,一天整不了几米,硬把巷道打下去了。总而言之,当时各方面工作都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那时我们的生活也比较困难,当时来的时候吃不到蔬菜,吃不到肉,副食主要是干粉条子。我现在对那个粉条子特别讨厌,就那个红薯粉泡在矿车斗子里面,一吃就是一个多月。当时就是伊旗的新街有个粮库,吃的粮食都是生了芽的麦子,买不到好粮食。大家生活确实很困难。还有就是没有药,有个头疼脑热的找不到药。所以我们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干了好几年,最后硬是把这个煤矿建起来了。


口述史|李世明:生态奇迹的背后

李世明(左一)在巴图塔治沙现场

2002年,我到了环保管理处,当时,环保管理处只有10个人,头一年的建设资金我记得是几百万元,因为那时候全公司产量低,1吨煤里面提取的4毛5分钱用来搞生态建设,自然提得也少。当年把资金全部安排在生态治理上,重点就是治理周围的沙地。我们从北面开始治理,北面是巴图塔区域,西面是红石圈区域,用沙柳杆打成2米×4米的网格从西北方向开始先把沙固住。具体的做法是,砍些老的沙柳,取60公分长,上头留40公分,下面栽20公分,然后把这个沙子用网格全部固定住,让它流动不了。然后在网格中种各种沙生植物。其实有些地方你不种,只要沙不流动,草籽随风飘过来以后,它就扎在这里面了,它自己也会慢慢长出来。人工种植沙柳,就是把沙柳那个嫩条砍下来插进去,然后种植紫穗槐等等这些沙生植物。我们治理了有3万多亩,巴图塔基地是一个主要治理区域,这3万多亩有效地把周围的这个风沙锁住了,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沙地被锁住以后,明显地减少了沙尘对矿区的侵蚀和影响。后续我们每年拿出资金,用来整治周围环境。通过那几年的不间断治理,矿区绿地面积由过去是3%—11%,达到60%以上。记得有一位中央电视台记者曾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十几年矿区环境的变化。我告诉他,“以前我们刚来的时候是在沙地里找绿地,现在我们是在绿地里找沙地。”这位记者听完以后,他说你这个概括非常准确而且很形象。

神东绿化工作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首先是因为神华集团公司,特别是神东公司历任领导对生态建设和沙漠治理的重视。他们亲自上山,亲自到现场,亲自审规划。我记得是2003年闹“非典”,神东公司领导把所有的副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全部上山看环境。说我们这个环境要是不好的话,就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直接影响到我们矿区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大家感触颇深,都觉得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全公司从每个员工到每个干部,一直到员工家属,都要对环境重视起来,不仅是去建设,同时还要保护、爱护这片绿地。

口述史|李世明:生态奇迹的背后

2009年1月,李世明(左二)在中华环境友好煤炭企业授牌仪式上领奖

曲格平来看了以后非常感动。确确实实我们感觉到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环境得到很好的改观。随着沙地的治理,植被覆盖度的提高,这个地方的小气候也好了,每年的降雨量明显比周边的地方要多,空气湿度也比较大了。大家现在看到郁郁葱葱这么一个环境,实属来之不易。我们建设过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一些经验,比如说我们最早提出来的“三圈一水”治理理念。什么是“三圈一水”?就是矿区最外面这一圈是防风固沙的,中间这一圈是水土保持的,最里面这一圈是环境美化的。“一水”就是把所有的处理过的矿井水集中起来,再复用搞绿化灌溉,这样,既解决了废水的排放问题,同时又搞了绿化。我们还委托国家林业部、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林业大学等单位联合起来搞一些规划和设计,引进一些新的绿化品种,研究在沙漠里面怎么让树成活。我们到处取经,创造性地采取水瓶造林法、冷藏苗造林法等办法,提高树木成活率。我们单位有几个管理人员是从内蒙古农大毕业的,不仅懂专业还非常负责任。这些员工们后来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在矿区的生态建设中,他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确实很辛苦。我感觉到环保管理处的员工到了夏天个个晒得倍儿黑,都是在沙漠里面成天待的。在那个巴图塔沙柳基地,既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也是非常难熬的一个活儿。沙地的那个温度都在50—60℃,把温度计插进沙子里有时温度最高上到70℃。你想,人在那里面工作有多累多苦啊。公司党委副书记张永智同志,就是最早绿化公司的经理,他是带人在一线干活的,我们做管理工作的已经很辛苦了,现场一线干活的更累。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神东的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获得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示范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特别是2008年,神东亿吨级矿区生态建设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非常了不起,因为得到了那么多的专家的认可。所以凡是来过神东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说神东人了不起,真正为社会承担了责任,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03这个钱花得值

因为当时从成本里一吨煤提取4毛5分钱的生态绿化费,矿区不少同志就有点不理解了,说是把钱都扔在了荒山上干什么,说有钱把咱们院里面再搞点花花草草多好,有些中层干部也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当时神东公司的领导就觉得,必须让大家亲眼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环境是什么环境,这钱花在哪儿了,到底有用没用。结果把大家领到山上一看,一望无际的沙,正好那天风大,沙丘那个刮起来的风,飘起来的沙尘,移动的沙,看起来特别明显,呼呼那种感觉。说我们现在不去治理这个,用不了多久沙就把我们埋了,把矿区整个埋了,你天天清沙子都清不完。然后就带到咱们花钱治的那个林地去一看,那樟子松油松长得绿油油的,鸟语花香,把周围的沙都锁住了。大家一看,哎呀,就服了,都说这个钱花得值。

04沙棘种植取得了成功

当时我们提出来就种常绿树种,后来跟水利部一些专家沟通之后,他们建议种沙棘,因为沙棘能治沙绿化,沙棘果还有经济效益,而且在东胜这个地方有一个沙棘加工中心。农民拿剪刀采摘一上午,就弄一小四轮车了,集中起来去卖,所以专家就建议我们种沙棘。当时沙棘在那个砒砂岩上好种,在这种纯沙地没种过。水利部来了一个处长,他是一名博士生,在矿区待了一年,帮我们搞了沙地种植试验。头一年没敢多种,种了200亩,成活率非常好。后来第二年种了1000亩,随后逐年扩大了种植规模,用的品种是俄罗斯的大果沙棘,它适应性比较强,所以咱种得比较成功。现在我们的沙棘基地,非常漂亮,很壮观的,一到秋天,果实累累。

口述史|李世明:生态奇迹的背后

成熟季节的沙棘果

沙棘是很脆的,拿剪刀把枝条往下一剪,就和咱们摘葡萄似的,一串剪下来,这个枝条剪了不怕,不剪枝条它第二年萌不出新芽来,果实就长不出来,果实在第二年萌出的新条上面生长。通过搞沙棘种植,我们既取得了生态效益,还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经济收益。

总而言之,通过多年的治理,矿区的生态环境已是今非昔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神华和神东两级公司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矿区广大员工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我们的这种精神和理念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把我们矿区的生态环境搞得更好。

来源 | 神东煤炭集团

编辑 | 李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