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明:生態奇蹟的背後

李世明 2002年1月—2011年3月任神東環保管理處處長。

01

神東創造了兩個奇蹟

國家環境保護局第一任局長、後來任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曲格平來神東的時候,發現這個地方生態環保工作做得非常好。他就說神東創造了兩大奇蹟,一個是在這個地方建了一個現代化的煤炭生產基地;另一個就是在沙漠裡頭建了一片綠洲。具體原話記得不準確了,但是內容就是這樣的。他給國家領導人寫信,就說這個事情,而且信裡頭也是這樣寫的,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口述史|李世明:生態奇蹟的背後

曲格平在綠色東方啟動大會上簽名


02開發初期的惡劣環境和生態治理情況

1987年,我剛來這個地方的時候環境特別惡劣,礦區西北半圓形這個地方就是毛烏素沙地的一個邊緣。再往東一百公里,它就沒有這種沙地了,咱們這僅僅是個邊緣,東邊一百多公里就到了黃河邊上了,每年這裡受到風沙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舉幾個例子,我們去伊克昭盟的東勝,第二天往回返的時候就沒路了,回來找不到路,全被沙埋了。我們沒辦法,把車開到河槽裡,從河槽裡頭涉水往回開,然後工人用幾周的時間把沙清開,這樣路才通了。我那會兒在上灣煤礦工作,晚上睡覺的時候如果颳風,早上起來被子上全是一層沙子,一抖,最起碼弄一把。第二天起來以後,打開門,第一件工作就是拿小推車往外推沙子。當時風沙一刮起來以後真是遮天蔽日。上灣礦區的地形又比上頭那個平臺低個幾十米,所以風沙從山上過來以後,直接就撲過來了,相當嚴重。當時周圍的植被很少,也就是好的地方達到10%,次的地方用不毛之地形容一點也不過分。當時我們也感覺這個地方需要種點兒樹,但是不管怎麼種也活不了,年年種成活的沒幾棵。那時候也不懂得去怎麼治理,後來跟搞專業的人員摸索了幾年才知道這個道理:沙漠首先得“固住”,其次才能種植。就是說固沙先讓它不要流動,然後再在裡面搞植被種植,它才能成活。當時我們就在沙地裡面挖一些坑把樹往進一栽,第一天栽進去,第二天一場大風有的樹埋得就剩頭了,有的樹連根就被吹起來了。當時來說就是這種情況,樹栽不活,這個風沙的苦頭是吃盡了。礦裡頭有一些工人編了順口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形容這一帶的風沙有多麼頻繁嚴重。而且我們礦井的好多設施設備也受到風沙的影響,好多都是液壓設備,一有沙粒進去設備就老壞。為了防止風沙對設備的影響,所有的庫房裡頭最少得設兩三道門,這樣掛上棉簾子,照樣塵土大得不得了。好多精密儀器,尤其是液壓設備,是不能受到風沙影響的。那些年風沙對採掘設備的影響是很大的。再就是我們做工程、打巷道,遇到流沙就過不去,你往出挖,它往下流。最後我們採取特殊施工方法,一天整不了幾米,硬把巷道打下去了。總而言之,當時各方面工作都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那時我們的生活也比較困難,當時來的時候吃不到蔬菜,吃不到肉,副食主要是乾粉條子。我現在對那個粉條子特別討厭,就那個紅薯粉泡在礦車斗子裡面,一吃就是一個多月。當時就是伊旗的新街有個糧庫,吃的糧食都是生了芽的麥子,買不到好糧食。大家生活確實很困難。還有就是沒有藥,有個頭疼腦熱的找不到藥。所以我們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幹了好幾年,最後硬是把這個煤礦建起來了。


口述史|李世明:生態奇蹟的背後

李世明(左一)在巴圖塔治沙現場

2002年,我到了環保管理處,當時,環保管理處只有10個人,頭一年的建設資金我記得是幾百萬元,因為那時候全公司產量低,1噸煤裡面提取的4毛5分錢用來搞生態建設,自然提得也少。當年把資金全部安排在生態治理上,重點就是治理周圍的沙地。我們從北面開始治理,北面是巴圖塔區域,西面是紅石圈區域,用沙柳杆打成2米×4米的網格從西北方向開始先把沙固住。具體的做法是,砍些老的沙柳,取60公分長,上頭留40公分,下面栽20公分,然後把這個沙子用網格全部固定住,讓它流動不了。然後在網格中種各種沙生植物。其實有些地方你不種,只要沙不流動,草籽隨風飄過來以後,它就紮在這裡面了,它自己也會慢慢長出來。人工種植沙柳,就是把沙柳那個嫩條砍下來插進去,然後種植紫穗槐等等這些沙生植物。我們治理了有3萬多畝,巴圖塔基地是一個主要治理區域,這3萬多畝有效地把周圍的這個風沙鎖住了,起到了固沙的作用。沙地被鎖住以後,明顯地減少了沙塵對礦區的侵蝕和影響。後續我們每年拿出資金,用來整治周圍環境。通過那幾年的不間斷治理,礦區綠地面積由過去是3%—11%,達到60%以上。記得有一位中央電視臺記者曾讓我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一下十幾年礦區環境的變化。我告訴他,“以前我們剛來的時候是在沙地裡找綠地,現在我們是在綠地裡找沙地。”這位記者聽完以後,他說你這個概括非常準確而且很形象。

神東綠化工作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首先是因為神華集團公司,特別是神東公司歷任領導對生態建設和沙漠治理的重視。他們親自上山,親自到現場,親自審規劃。我記得是2003年鬧“非典”,神東公司領導把所有的副處級以上幹部集中起來,全部上山看環境。說我們這個環境要是不好的話,就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產,直接影響到我們礦區的建設和發展。所以大家感觸頗深,都覺得環境保護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全公司從每個員工到每個幹部,一直到員工家屬,都要對環境重視起來,不僅是去建設,同時還要保護、愛護這片綠地。

口述史|李世明:生態奇蹟的背後

2009年1月,李世明(左二)在中華環境友好煤炭企業授牌儀式上領獎

曲格平來看了以後非常感動。確確實實我們感覺到通過這幾年的不懈努力,環境得到很好的改觀。隨著沙地的治理,植被覆蓋度的提高,這個地方的小氣候也好了,每年的降雨量明顯比周邊的地方要多,空氣溼度也比較大了。大家現在看到鬱鬱蔥蔥這麼一個環境,實屬來之不易。我們建設過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一些經驗,比如說我們最早提出來的“三圈一水”治理理念。什麼是“三圈一水”?就是礦區最外面這一圈是防風固沙的,中間這一圈是水土保持的,最裡面這一圈是環境美化的。“一水”就是把所有的處理過的礦井水集中起來,再複用搞綠化灌溉,這樣,既解決了廢水的排放問題,同時又搞了綠化。我們還委託國家林業部、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林業大學等單位聯合起來搞一些規劃和設計,引進一些新的綠化品種,研究在沙漠裡面怎麼讓樹成活。我們到處取經,創造性地採取水瓶造林法、冷藏苗造林法等辦法,提高樹木成活率。我們單位有幾個管理人員是從內蒙古農大畢業的,不僅懂專業還非常負責任。這些員工們後來都走上了領導崗位,在礦區的生態建設中,他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確實很辛苦。我感覺到環保管理處的員工到了夏天個個曬得倍兒黑,都是在沙漠裡面成天待的。在那個巴圖塔沙柳基地,既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也是非常難熬的一個活兒。沙地的那個溫度都在50—60℃,把溫度計插進沙子裡有時溫度最高上到70℃。你想,人在那裡面工作有多累多苦啊。公司黨委副書記張永智同志,就是最早綠化公司的經理,他是帶人在一線幹活的,我們做管理工作的已經很辛苦了,現場一線幹活的更累。經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神東的環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績,獲得了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綠化示範單位等多項國家級榮譽。特別是2008年,神東億噸級礦區生態建設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個非常了不起,因為得到了那麼多的專家的認可。所以凡是來過神東的人都豎起大拇指,說神東人了不起,真正為社會承擔了責任,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03這個錢花得值

因為當時從成本里一噸煤提取4毛5分錢的生態綠化費,礦區不少同志就有點不理解了,說是把錢都扔在了荒山上幹什麼,說有錢把咱們院裡面再搞點花花草草多好,有些中層幹部也認為這是一種浪費。當時神東公司的領導就覺得,必須讓大家親眼看一看,我們現在的環境是什麼環境,這錢花在哪兒了,到底有用沒用。結果把大家領到山上一看,一望無際的沙,正好那天風大,沙丘那個刮起來的風,飄起來的沙塵,移動的沙,看起來特別明顯,呼呼那種感覺。說我們現在不去治理這個,用不了多久沙就把我們埋了,把礦區整個埋了,你天天清沙子都清不完。然後就帶到咱們花錢治的那個林地去一看,那樟子松油松長得綠油油的,鳥語花香,把周圍的沙都鎖住了。大家一看,哎呀,就服了,都說這個錢花得值。

04沙棘種植取得了成功

當時我們提出來就種常綠樹種,後來跟水利部一些專家溝通之後,他們建議種沙棘,因為沙棘能治沙綠化,沙棘果還有經濟效益,而且在東勝這個地方有一個沙棘加工中心。農民拿剪刀採摘一上午,就弄一小四輪車了,集中起來去賣,所以專家就建議我們種沙棘。當時沙棘在那個砒砂岩上好種,在這種純沙地沒種過。水利部來了一個處長,他是一名博士生,在礦區待了一年,幫我們搞了沙地種植試驗。頭一年沒敢多種,種了200畝,成活率非常好。後來第二年種了1000畝,隨後逐年擴大了種植規模,用的品種是俄羅斯的大果沙棘,它適應性比較強,所以咱種得比較成功。現在我們的沙棘基地,非常漂亮,很壯觀的,一到秋天,果實累累。

口述史|李世明:生態奇蹟的背後

成熟季節的沙棘果

沙棘是很脆的,拿剪刀把枝條往下一剪,就和咱們摘葡萄似的,一串剪下來,這個枝條剪了不怕,不剪枝條它第二年萌不出新芽來,果實就長不出來,果實在第二年萌出的新條上面生長。通過搞沙棘種植,我們既取得了生態效益,還幫助當地農民增加了經濟收益。

總而言之,通過多年的治理,礦區的生態環境已是今非昔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神華和神東兩級公司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礦區廣大員工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我們的這種精神和理念一代代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把我們礦區的生態環境搞得更好。

來源 | 神東煤炭集團

編輯 | 李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