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每次讀到這首詩,都有一種去草原的衝動。這裡的景色簡直是人間仙境。這首敕勒歌,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居住在黃河以北的北朝,一個叫“鮮卑族”的少數民族中流傳的一首民歌。它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敕勒人,在北齊時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朔州一帶,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北部,以及內蒙古一帶。陰山,位於內蒙古。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在巍峨連綿的陰山腳下,是一馬平川,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這裡生活著勤勞善良的敕勒族牧民們。這裡的天空,像一頂巨大無比的蒙古包,籠罩在大草原上。藍天上有白雲飄蕩,大地上有茂盛的草原。這裡的野草比牛羊還高,只有在微風吹過,野草被風吹拂得彎下腰來,才能看到草叢中的正在低頭吃草的牛羊。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司馬氏結束了三國混亂的時代,建立了大一統的晉朝。然而這個朝代歷時很短,經過短暫的51年,就滅亡了。中國很快又進入了南北分裂,民族紛爭的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北方地區先後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個朝代,歷史上統稱為“北朝”。而在北朝時期流傳了很多民歌,這些歌謠主要是在北魏時期產生的。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北朝民歌,帶著濃厚的少數民族特點,這些民歌風格豪邁雄健,語言樸素無華,其中不乏遊牧民族的率真爽直的特色。充分表現了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豪邁的英雄氣概。

說起這首《敕勒歌》還有一個小故事,當年北齊的開國皇帝高歡,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從晉陽大舉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結果計劃不周,損失人馬七萬多人,大敗而歸。在返回晉陽途中,軍中有人造謠說高歡已經中箭身亡了。軍中一時人心惶惶,軍心浮動。其實高歡確實是染病在身,但是為了闢謠,鼓舞軍中士氣,於是高歡帶病勉強設宴款待眾位將士。在酒席宴上,為了振奮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演唱這首《敕勒歌》。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這首民歌,既描繪了我國北疆遼闊的大草原的美麗風光,同時也歌頌了少數民族兄弟熱愛家鄉,讚美家鄉,建設家鄉的豪情壯志。這首《敕勒歌》,最初並不是用漢語寫成的,而是敕勒人用當地的語言,傳唱的一首民謠。最初是用鮮卑語譯成漢語的。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後來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曾經高度讚美過這首民歌。因為元好問的祖上,也是鮮卑族人。所以讀到這首歌,倍感親切,曾經用他自己的詩歌語言讚歎這首《敕勒川》。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用詩歌詠歎詩歌的首創:

慷慨歌謠絕不傳,

穹廬一曲本天然。

中州萬古英雄氣,

也到陰山敕勒川。

《敕勒川》最初不是漢語民謠,你知道是用哪種語言譯成漢語的嗎

大家對這首南北朝時期的歌謠,有什麼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您的關注,是小編前行的動力。小編將持續為您分享優美的古詩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