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 | 泗縣黃圩:黃土地刨出致富金 / 泗縣長溝:石榴樹下種山芋,果薯兩旺促增收

泗縣黃圩:黃土地刨出致富金

4月19日,在泗縣黃圩鎮鞏溝村,村民三三兩兩地分散開,在一大片蒜苗地裡忙活著。只見他們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地用尖錐子把蒜苗最上面的葉子挨著蒜薹劃開,然後用手抓緊蒜薹下部輕輕往上提,“吧嗒”一聲,一根鮮嫩的蒜薹就被完整拔出。

“拔蒜薹是個技術活,一不小心就拔斷了,這樣就賣不上價錢了。”脫貧戶李玲玉一邊說一邊指導著鄉親們拔蒜薹的技巧。從僅靠家裡幾畝薄地度日到租種50畝田地發家致富,李玲玉一家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帶頭人的轉變。

決戰脫貧 | 泗縣黃圩:黃土地刨出致富金 / 泗縣長溝:石榴樹下種山芋,果薯兩旺促增收

因為公公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又患有精神二級殘疾,李玲玉一家在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眼看著村子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再看看自己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只守著4畝多地。李玲玉和丈夫鞏瑞心裡很焦急。“我才不到30歲,頂著貧困戶的帽子太難看了,說啥我也要把日子過好了。”李玲玉暗下決心。

沒法出去務工,夫妻倆就盤算起了在家裡增加收入的辦法。想到養羊投入成本少,回錢快,而且對技術的要求也不高,李玲玉就在家養了10來頭羊。丈夫鞏瑞在村子裡幹起了給人裝修的活兒。一年下來收入3萬多元,讓李玲玉一家在2017年順利脫貧。

決戰脫貧 | 泗縣黃圩:黃土地刨出致富金 / 泗縣長溝:石榴樹下種山芋,果薯兩旺促增收

嚐到了在家務工增收的甜頭之後,李玲玉打算將發展的步子邁得大一些。想到自己孃家那邊有種植大蒜的傳統,2018年,李玲玉先試著在村子裡以每畝500畝的價格,租種了15畝土地,種起了大蒜和大青豆。從早上吃完飯到太陽落山,李玲玉把心思全都撲在了這十幾畝希望田上。“蒜苗長出來之後能收穫兩次,4、5月份賣蒜薹,6月份收蒜頭,比種一般的作物要累一些,不累咋能掙到錢呢。”李玲玉說。當年恰逢大蒜市場走俏, 小試牛刀就掙得盆滿缽滿,李玲玉家靠著種地就收入將近十萬元。

種地也能種出大門道,2019年李玲玉一口氣又流轉了35畝土地,繼續擴大大蒜種植面積。看到周圍農戶有種植的意願,李玲玉把自己摸索的大蒜種植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蒜苗要想長得壯,水肥就要跟得上,株距行距也要把握好,這樣結出的蒜頭才夠大……

“如果今年行情好,一年收入20萬應該不成問題。”李玲玉樂呵呵地說。眼下,拔蒜薹對人工的需求比較大,本村65歲的貧困戶鞏明春和老伴董學翠早早地就到地裡幹活了。兩個人逢人就說:“一個人工資60塊錢一天,我們兩個人一天下來就能掙一百多塊錢,在家門口就能有高收入,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吶。”

從4畝到50畝,李玲玉的踏實肯幹不僅讓自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把日日過的紅紅火火。“只要捨得下功夫,在家種地也能種出好天地。”她說。(單珊)

泗縣長溝:石榴樹下種山芋

果薯兩旺促增收

4月13日,室外春光明媚,在泗縣長溝鎮馬王村的突尼斯軟籽石榴基地裡,幾十名工人在石榴樹下移栽山芋苗。覆膜、挖坑、栽種、澆水……鄉親們忙碌的身影在藍天的映襯下,勾畫出一幅歡快和諧的春耕圖景。

決戰脫貧 | 泗縣黃圩:黃土地刨出致富金 / 泗縣長溝:石榴樹下種山芋,果薯兩旺促增收

地塊的另一頭,承包人顧為章正在將成捆的山芋苗從三輪車上搬下來,一捆捆地放進盆裡脫毒,忙碌的他額頭上閃現出了細密的汗珠。“現在正是栽種山芋苗的好時節,我可是一刻都不敢耽誤。一畝地要栽3500-4000株,這六七十畝地要僱20多個工人過來幹活,估計兩天就能全部栽完。”顧為章樂呵呵說。

看著眼前這個幹勁十足的小夥子,你很難把他和貧困戶聯繫到一起。2014年在與病魔頑強抗爭數年後,顧為章的父親不幸去世,母親因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不久之後一次外出時遭遇車禍,經搶救也沒能挽回性命。顧為章不僅失去雙親,還背上了一大筆債。悲慘的生活並沒有將他擊垮,堅強的顧為章很快走出生活的陰影,通過勤勞的雙手,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還清了外債,並實現了脫貧的目標。

摘掉貧困帽子後,顧為章又開始琢磨怎樣致富。經過兩年的摸索,他把目光鎖定在了村裡剛建成的突尼斯軟籽石榴基地。

決戰脫貧 | 泗縣黃圩:黃土地刨出致富金 / 泗縣長溝:石榴樹下種山芋,果薯兩旺促增收

“我們馬王村北依奎濉河,生態環境優美卻沒有支柱產業,因此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強。怎樣向土地要收益,村幹部沒少費心思。我們先後到多地考察項目,結合自身優勢,最終決定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馬王村黨總支書記曹金松介紹說,突尼斯軟籽石榴樹抗旱抗病、適應範圍廣,今年春天栽下,第二年秋天即可掛果,且果大整齊,成熟後色澤鮮紅、口感上佳,果核全軟可食用,營養價值豐富,經濟效益是普通石榴的幾倍。

石榴樹下種山芋,既不影響樹木的生長,還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隨後,顧為章與村裡達成協議,以每畝200元的價格“二次”承包70畝突尼斯軟籽石榴基地,開始嘗試在石榴樹下套種紅薯。

“我種的紅薯品種叫龍薯9號,是一種短蔓高產優質品種,比同期栽種的紅薯結薯早15天以上,一年可產兩季。4月中旬栽苗,7月中旬就能收穫;秋薯扦插在立秋前,11月中旬收穫第二季。兩季加起來,一畝地能產9000到10000斤,經濟效益非常好。”顧為章樂呵呵地說,“政府不僅給予我很多技術支持,還免費提供可降解環保地膜,這一項又給我們降低了不少支出。”

脫貧後的顧為章逐漸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現在馬王村的幾十名貧困戶都在他的山芋地裡刨營生。“俺們家離這裡就裡把路,拐個彎就到了,俺年紀大了出去不好找工作,在這幹活一天能掙60塊錢。有了黨的好政策,家裡已經脫貧了,俺現在也挺知足的。”正在地裡幹活的貧困戶王殿俠臉上露出了笑容。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生機盎然的林下經濟儼然成了脫貧攻堅的助推器。“近年來,我們馬王村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鼓勵農民套種山芋、花生、元胡等作物,通過宣傳引導、典型示範、技術服務等措施,因林制宜,突出特色,引領林下經濟發展。下一步,我們還將延長林下經濟產業鏈,做大做強林下經濟,通過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馬王村駐村第一書記、泗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猛甫說。(姚森)

綜合:泗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