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只有一个,储君却有不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俗话说皇家无小事,储君关系到国家的延续和稳定,储君的废立更是涉及国家根本,如果国家没有储君,或者储君地位不稳,就会给野心家以可乘之机,那么国家就会有倾覆的危险。就比如西晋末年,晋惠帝痴傻不能处理国事,以至于皇后贾南风专权,贾南风废除皇太子司马通,甚至还把他杀了,进而引发了“八王之乱”,最终造成了中国数百年的南北对峙。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储君就是皇太子,那么除了皇太子是否还有其它的储君称号呢?

皇位只有一个,储君却有不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皇太子,封建是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也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正妻所生长子即为嫡长子,先天拥有优先继承权,该制度形成于周,主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必须是皇帝的嫡长子,无论他是否贤能、聪慧,若是嫡长子被废或者死亡,可立其他嫡子;若是正妻无子,就要选地位最显贵的妾的子嗣为继。比如,唐高宗就是在李承乾被废的情况下被立为太子的。


其次就是皇太孙,简称太孙,与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皇帝立太孙,大多数的情况是因为太子去世,并且嫡孙至少已经接近成年,故太孙一般符合封建宗法传承的传统,但在合法性上始终要逊皇太子一筹;现实情况下,皇太孙因年纪尚轻,权力基础不稳,随时可能受到权臣、宗室的挑战。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太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身为太子之子的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时年十六岁,可是在他即位后,仍然与宗室藩王们矛盾重重,最终被自己的叔叔所取代。

皇位只有一个,储君却有不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此外还有皇太弟,通常是皇帝的亲弟,经选定经过册封的皇弟。不少国家历史上都曾出现皇太弟的封号,单就中国历史而言,如果没有经过正式册封的程序,并不能算是皇太弟,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因无子而直接传位予明思宗朱由检,就没有经过册封的程序。皇帝立太弟,不外乎是因为无子或其子尚年幼,当然也有部分皇帝一开始就有传弟之意或者他人授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宋太祖“金匮之盟”。皇太弟是对皇室继承法的补充,其在封建宗法制度上仍有很大的争议,合法性比较弱。随着皇子的出生或长大,太弟与皇子间竞逐帝位的情势往往会愈演愈烈,因此太弟的地位通常是不稳固的,或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皇位只有一个,储君却有不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皇太叔,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叔,与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相同,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不同之处在于这一继承人是皇帝的叔父。与皇太弟一样,是对皇室继承法的补充,其在封建宗法制度上有很大的争议,相较皇太弟合法性更弱,一般是在皇帝无子、孙、弟、侄,或是其子、孙、弟、侄尚年幼才有可能出现。在血缘亲疏的考量下,皇太叔的地位是极不稳固的。比如在《天龙八部》里出现过的辽国皇太叔,辽兴宗时是皇太弟,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后,被封为皇太叔,谋反失败后自杀。在中国历史上,皇太叔甚少出现,当上皇帝的也就只有一个唐宣宗。

皇太女,与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相同,是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只不过皇太子是男性,而皇太女是女性。在中国历史上,最初出自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想让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没有应允,其实这也是女皇帝武则天带来的影响。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但在越南李朝,李惠宗立其女儿李佛金为皇太女,后即位,史称李昭皇。

皇位只有一个,储君却有不少,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呢?

在封建专制下,储君是国家的法定继承人,所以历代储君之争都非常激烈。例如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储君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东宫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卫军。由于储君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汉武帝诛杀卫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而力量强大的储君由于不满皇帝的约束,也会发动叛乱,以致弑君。前者如卫太子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发东宫兵欲诛之;后者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由于觊觎皇位,皇帝的儿子们甚至兄弟子侄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