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孝經》之一:“開宗明義”,照亮人生之路

《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所作。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全書共分18章。

解析《孝經》之一:“開宗明義”,照亮人生之路

孔子開學

讀一讀孝經的原文,我們才能明白古人所講的孝道究竟是什麼意思。

首先來看一下第一章的內容。

原文: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

解析《孝經》之一:“開宗明義”,照亮人生之路

賀知章草書《孝經》

解析

《孝經》第一章叫“開宗明義”,它究竟講了啥呢?

就兩條:第一,“孝”是道德教化的根本。第二,什麼是“孝”。

什麼是“孝”?“孝”是人自身的一種道德修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說,“孝”始於自愛

人為什麼要自愛?可能有人會解釋說這是生物的本能、人的本能云云。不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們要自愛,因為我們生來就承載著親人的愛

這個邏輯對不對呢?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生活:任何一個嬰兒生下來後,如果沒有成年人的悉心照料,肯定是養不活長不大的。在養育嬰幼兒時,哪怕是出現偶爾一點小疏漏,都有可能帶來傷病夭折的後果。所以,說我們都是承載著親人的愛而成長起來的,這話並不錯。

對於親人的愛,我們是不是要報答呢?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知恩圖報。那麼怎麼報答呢?報答親人的愛,最基本的就是要自愛。因為從本質上講,父母親人的愛是無私的,目的就是為了子孫的健康成長。當然,說無私實亦有其私,因為祖先的生命因子通過子孫後代得以延續,人類祖先的文化遺產也通過子孫後代得以傳承。

自尊、自重、自愛,是一個人立身處世,加強道德修養、不斷自我完善的出發點。這就是“孝之始也”的本意。至於“身體髮膚”則只是一種比喻,並不是理個髮、身上刺朵花,就是不孝了,這是機械教條的理解。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說,孝的終極結果是做出社會貢獻

人生在世,雖然不過百年光陰,卻充滿艱難和挑戰。我們僅有自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生存的本領,這是“立身”。在保證生存的基礎上,研究各種規律性的東西,優化自己的工作,優化改善社會環境,這是“行道”。通過自己的創造,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造福於自身所屬的集體、族群、祖國乃至全人類,這就是孝的終極成就——做出社會貢獻。

在這裡,對於“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也不能做機械教條的理解。並不是在某時某地出了名,得了什麼榮譽讚美,就是“揚名於後世”。這是“虛名”,不是聖人所說的立身行道的“實名”。真正的“揚名於後世”,是你的創造成果(思想文化創造、科技創新、政治軍事創舉等等)在後世得以繼承和發揚,這也意味著你對社會做出了真正的貢獻,因為只有對社會真正有用的東西才會為後世所保留和繼承。至於一些虛的名頭,後世人記住的幾個名字,其實對於已經逝去的人而言又有何意義呢?

真正的“以顯父母”,也並不是指父母得到別人的欽羨、誇讚,或是在祖宗祠堂裡或家譜裡寫上出了什麼大官之類的記錄。古聖人之言有其時代條件、文化背景,今天的我們需要深入領會其實質。所謂“父母”,既可狹義理解為個人親生的父母或直系親屬,也可擴大理解為家庭、家族乃至自己所屬的族群、同胞、祖國、全人類等範疇。“以顯父母”實質上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來造福於自己的家庭、族群、祖國乃至全人類。至於這一範圍的大小,應根據個人的能力和條件而決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因此,聖人所說的孝道,就是從自愛、自立開始,在保證自身生存的基礎上,由近及遠、由淺至深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有所作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一條人生之路。

人與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智力上的差異,有體格上的差異,也有性情上的差異,還有家庭條件的差異、教育背景的差異、社會環境的差異乃至機遇運氣的差異等等。有的人可能是天之驕子、命運的寵兒;有的人可能遭遇不幸,掙扎於生存的泥潭。然而,孝道對每個人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就是從自愛、自立開始,在滿足自身生存需求的基礎上,儘自己的能力照顧親人,照顧家庭,進而做好自己的事業,服務於祖國,造福於社會。

也正因此,儘管在某些社會環境中(如中國傳統社會),人可能被分為三六九等,被打上高低貴賤的標籤,但是從本質上講,面對人生,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孝經》之“開宗明義”章,可以照亮每個人的人生之路。

解析《孝經》之一:“開宗明義”,照亮人生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