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家鄉的酒哥

文/廖賢禮

十多年前, 兒子在千里之遙的外地打工。後來在城裡安了小家。我和老伴留在老家。兒子兒媳一直勸我們去他們那裡居住,我倆都不願去城裡,他們也只好作罷。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倆體弱多病,總留在老家,兒子再也放心不下,經不住兒子和親友的輪番勸說,還是去了不願去的城裡。住在城裡,雖然各方面都很便利,但是,城裡從早到晚、車水馬龍,那緊張、繁忙的生活節奏,讓我們這些在鄉下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適應不了。鄉下那份清靜、那份悠閒、那份慢條斯理的生活氣息,簡直是一種浪漫的享受。在城裡兩三年了,我這鄉下人還仍然是屬於另類。語言半通,層次也不同,太極拳朮咱不會,喝茶飲酒無知音。只能看看那些紅男綠女們的街舞、廣場舞,看久了,呆頭呆腦的,連自已都覺得不好意思。那隻好去公園看看花草,看看池裡的游魚。與城裡人很難溝通、融合。於是就倍感寂寞和無聊。這不,住了還不到三年,卻無時不留戀鄉下。屋後的菜地、茶園,門前的果樹、魚塘,時時縈繞在心頭,對“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古典真有切身體會。

最讓人思念的是老家的幾個酒友,特別是我們的那位“酒哥”,時時牽動著我的心,每當憶起以前聚在一起飲酒聊天的歡樂場面,心情總是難以平靜!

我們的村子,雖然不大,但水田很多,田土肥沃,自古以來盛產稻米,特別是出產優質糯米。糯米多,酒也多,家家戶戶都會釀製糯米酒,自然,喝酒的風氣也特別濃厚。村裡民風淳樸,鄉親們熱情好客,以酒待客,以酒交友。無酒不成席,聚會必飲酒。誰家有個大小喜事,鄉鄰們都會前去喝喜酒,那真是酒逢喜事千杯醉,家家扶得醉人歸喲!

村裡會喝酒的人真不少,真正投緣的就算酒哥和我們幾個,我們都已逾花甲,直奔古稀了,從成年喝到老年,因酒結緣,成了“酒精”考驗的鐵桿酒友了。

酒哥是我們幾個酒友的大哥,小時叫他“九哥”,今年六十七歲,九月九日生人,父母為他取名“雙九”,長大後又特能喝酒,“九”“酒”同音,於是, 特含酒意的“ 酒哥” 之名, 叫響全村。

我與酒哥同庚,他比我大兩個月,算是發小。我倆一起度過童年,一起讀小學, 一起輟學, 一起在生產隊裡勞動, 一起上過夜校, 一起學會抽菸喝酒, 一起在家鄉的田野裡摸爬滾打. 幾十年的滄桑歲月一起走過。

酒哥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大學畢業後,自已創業,興辦公司,事業有成。小兒子在家裡跑運輸。酒哥在村裡算是小富人家,但卻不願享清福,至今還在那一畝三分田裡勞作,還養了一塘魚。

鄉情散文:家鄉的酒哥

村裡人議論他: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累,真是“越窮越懶,越富越貪”。可酒哥卻說:“我是屬牛的,生來就是累命,一直勞動慣了,不勞不動,就會生病”。前幾年農閒時,酒哥去了趟大兒子那裡,準備住些日子。可住了不到十天,還真生病了,渾身不自在,腳背都有點浮腫了。酒哥吵著要回鄉下,兒子無奈,趕緊送他回家。回家後弄點草藥服後,身體恢復很快,又在田裡忙乎了。

  酒哥的稻田就在門前,一畝多田就一塊完整的大坵,種一季稻,且全是糯稻。說是自已有糯米,隨時都可釀酒,相當便利。按酒哥自已說,種田的目的不單為收入,為的是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來健身,只顧耕耘,不問收穫,收多收少並不在意。再說,農忙時,重活、累活有小兒子一家幫忙。平時,灌灌水,施施肥,拔拔草,有時老伴還會下田當助手。看來,酒哥種這點田還是蠻輕鬆的。

酒哥年輕時,酒癮大,酒量高,但酒性好,從不喝到爛醉。喝到點了,很難勸其再喝;沒過好酒癮,也不輕易放杯。直到老年,酒量減了,但酒性未變,自控力更強了,即使在某些特殊場合喝醉了,不吵不鬧,不發酒瘋,默默地睡覺,睡醒過來就沒事了。酒友們都很佩服他,稱他是我們酒友中的師傅,既是“酒哥”又是“酒師”了。

鎮上逢三、六、九為墟日,每月九個墟日。酒哥逢墟最勤,難隔兩墟,有事沒事,墟場上走走看看,買點家常用品。更多是為了酒友相聚,過過酒癮,聊聊閒天。酒哥逢墟最早,吃過早飯,湊湊酒友,走上十多二十幾分鍾,就到了墟場。臨河較偏的王媽酒店,是酒友們常聚的地方。她的店裡簡便、實在,適合老年人,特別是店裡有純正的自產米燒酒。待三、五幾人湊齊後,圍桌而坐。老闆娘提壺依次篩滿三、五杯,下酒菜十分便當,大多是現成的:烤黃的豆腐乾,酒浸蘿蔔條,油炸小河魚,還有炒豌豆……

我們最喜歡的下酒料是油酥豆,經濟實惠。用盤子裝滿一大碟,加一小包榨菜,拌兩匙剁辣椒,本地花椒油是必不可少的。邊拌和邊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酒友們的牙齒都還較歷害,鍬滿一筷油酥豆送進嘴裡,格崩格崩嚼得山響,再夾幾根又酸又甜的蘿蔔條,連啜兩口米燒酒,啊!麻味、香味、辣味、酸甜味,伴著濃濃的酒味,一起湧進胸間,那份舒心,那份愜意,嘖嘖!那真叫一個爽呢!

鄉情散文:家鄉的酒哥

我們 嚼著油酥豆, 喝著米燒酒, 自然話也多了,天南地北,各敘東西。一知半解的天下大事,道聽途說的軼事奇聞,話題在推杯換盞中頻繁轉換。偶爾還會與前來端盤續酒的老闆娘打情罵俏,老闆娘開店賣酒少說也有二十年了,什麼玩笑沒開過?什麼顧客沒遇過?說邪門的比你還邪,說正經的比你還正。於是,俏皮玩笑引來陣陣笑聲,開心死了!

  聊夠閒天,過足酒癮,酒友們才興致勃勃地上街去。

酒哥性格直爽,大方,聚會的酒菜錢,十有六、七是他爭著買單,說是這點小酒錢是不差的。酒哥常唸叨:沒錢亂花是蠢古,有錢不花大蠢古!趁現在牙齒還頂力,多嚼點,多喝點,到了有吃嚼不動,有酒喝不下,那就冤了!我覺得酒哥說得在理,我們鄉下有句俗話:只要吃得甜,不怕花掉錢,錢是額上汗,擦掉又會添。

近十年來,我們幾個酒友,除了在墟場上小聚,喝點小酒過過癮,更多的時候,是在家裡相聚喝酒。我們彼此都非常珍惜那份鄉情,那份兄弟情,那份難以割舎的酒情。大家都有同感,歲月不饒人,能相聚在一起喝酒,消遣自樂,實屬有福氣了。前年,酒友老黃中風在床,再怎麼聚會也來不了啦!

我們酒友相聚喝酒,要算在酒哥家的次數最多,一年都有七、八次。酒哥的老伴,我們都很自然地叫她酒嫂,她很樂意接受這毫無貶義的稱呼。說起她,那是村裡典型的賢妻良母。公公婆婆去世早,三十出頭的她就當家理事了,伺弄得家裡茶香酒烈。 酒嫂熱情好客,待人大方,釀酒炒菜 的技藝譽滿全村。有個這麼能幹的老伴,怪不得酒哥的小日子過得這般浪漫蕭灑!

鄉情散文:家鄉的酒哥

酒哥家門前有一口魚塘,要吃魚十分方便。只見酒哥在塘角邊丟上點青草或米糠,引得魚群爭食,舉起竹篾魚罩,對準魚群一下罩到水底,幾條魚在罩裡活蹦亂跳,人下到罩邊,大的小的、青的紅的,任你選撈。

  酒嫂做魚的功夫也真是得心應手了,無論蒸煮炒炸,都是一道美味。我們每次在酒哥家喝酒,邊吃著魚,邊贊著酒嫂的手藝,可酒哥卻以為不盡然,總強調自已養的魚好,再怎麼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得也是,這魚是喝著山泉水、吃著青草料長大的,純是天然。哪像墟場上魚販子那魚,黒不溜秋的,連魚的內臟、內膜都是黑的,這是工廠生產的飼料餵養的結果,據說黒色的內臟、內膜是有毒的。

酒哥家自釀的糯米酒,特醇特柔,很是誘人。這酒爽口潤喉,濃郁醇香,耐醉,不墜腦;這酒綿綿進口,溫溫入胃,悠悠上腦,飄飄欲仙,妙不可言。酒友中有些文化的老張,曾形象地比喻這酒:醉意的來去如潮汐,起潮時節奏自由,蓄勢慢湧,極至高潮;退潮時纏綿不舎,迴環往復,緩慢悠長。它讓你覺得沒醉時卻已經醉了,醉後醒了,卻還留有悠悠醉意。確實如此,有幾次我都覺得沒喝多少,以為沒醉,實際上卻已經醉了;待到醒了,卻還有絲絲快意。

酒哥家每年都要釀好幾大缸糯米酒,能喝到新老交替。正由於釀了這麼多年的酒,酒嫂的技藝才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酒嫂說起釀酒的過程,聽起來也很複雜,要步步到位。糯米浸水的程度、蒸飯的火侯、酒藥的拌和、酒糟的發酵、酒糟的浸水等,都準確把握時間和溫度,每步都是關鍵,這些都是靠長期的摸索和積累,光憑一兩年的經歷,是釀不出這般美酒來的。

住在城裡,寂寞孤單時,回味酒哥家的糯米酒和魚香味,都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

儘管思戀老家,思戀酒哥,由於種種原因,我都一直沒回去過。算來,我與酒哥有三年未見面了,雖有電話聯繫,但心中還是十分想念。上次一個電話,足足聊了半個鐘頭,彼此互訴衷腸,酒哥感慨萬千:“酒逢千杯知已少,舉杯暢飲少一人!”

鄉情散文:家鄉的酒哥

我與兒子商量好了,今年一定要回老家去過春節。到那時,一定要去給酒哥拜年,再喝他家的糯米酒,再吃他家的清蒸魚。電話裡已經說好不醉不散,我和酒哥都在殷切期盼著來年的酒友再相聚!

鄉情散文:家鄉的酒哥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聯繫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