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化干戈為玉帛連起母女親情線

早上,奈曼旗司法局社區矯正執法大隊工作人員剛上班,辦公室就來了一位客人,原來是矯正對象李某的媽媽,因為她來過幾次算是熟人了,寒暄幾句後,李某媽媽開門見山氣呼呼說:“卜隊,我又來了找你來了,上次也說了,把彩禮錢給我,給姑娘打電話又不接了,這五萬元我一定要拿到。”“哦,是這樣啊,好的,你喝點水,消消氣。”我沒有直接去聯繫矯正對象李某詢問事情的經過,而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讓老太太靜下來,磨磨她的性子,這樣溝通的效果會好些,她伶牙俐齒的每次都是數落姑娘的不是,不達目的不罷休。李某是外地轉過來的矯正對象,當時是離異後回到戶籍地,由父母對其監管,刑期比較長。因為李某又處了個對象,已經懷孕了,可是母親不同意,為這事兩家鬧得不可開交,矛盾也不斷升級,我考慮到以後的矯正穩定和母女親情的修復問題,這件事還是要妥善處理。


過了一會兒,見我不說話,老太太又開始數落姑娘,什麼不爭氣啊,什麼有事不商量啊,這輩子就受罪的命啊,就是沒有一句她的好。我接著她的話問她:“孩子身上有的這些缺點生來就有的嗎?她這樣有沒有家庭的影響和教育的缺失呢?你一貫的否定,沒有鼓勵,造成她自卑的心裡,遇到問題不敢和你溝通,這些問題的出現有沒有父母的責任呢?”她聽了我的話一臉的不好意思。連聲說:“是,是有我的原因。我接著說:“你的目的不是要錢,你是想要個說法,要個面子,我知道你不缺錢,你要這些錢也是想個姑娘存著,擔心她日子過不好受委屈,對不對?”“對,對我要錢幹啥啊,我還想給她找個好對象,再買個樓呢,你說這都快生了,讓親屬不笑話嗎?”我說出了她的心裡話,她也就不顧及什麼了。瞭解到矛盾點,她不是真的想拆了這樁婚姻,我心裡有了譜,也大概有了一個調解的預案。


我撥通了李某的第一個電話。李某接到電話覺得很尷尬,說:“卜隊,我媽又找到你那去了?”我婉轉的說:“是來給你舅舅辦事順便來的,你不用緊張,你們的事總要有個結果,這樣對你和你的家人都有個交代,就是彩禮的事?”“她想要多少啊?”李某有些生氣地說。“不能說你媽要多少錢,又不是賣女兒,她也是為了你好,也就是幫你存著,怕你以後有困難,也好幫你一把啊!”“噢,那我和對象商量一下吧!”李某的態度有所緩和。放下電話,老太太一直盯著我看,“咋樣,不給吧!我就知道!”我告訴她不是像你想象的一樣,兩個人商量一下。伍萬元錢是彩禮不能都給你,姑娘也得過日子吧,我個人意見也不建議你不要那麼多,你要有個心理底線。老太太沒說什麼,等著消息。


電話響了,李某說他倆也不知道給多少?我說:”讓你對象接個電話可以嗎?”李某對象接過電話把一些瑣事說給我聽,每次回孃家娘倆就生氣,動了胎氣就得住院,心中不免有怨氣,錢給媳婦可以,就是不想給丈母孃。我心平氣和的說:“你換位思考一下,自己家的姑娘找了對象沒有訂婚,就懷了孕,做母親的是什麼樣的心情啊,哪個母親不心疼自己的姑娘啊,不就是圓個臉面的事嗎?就看你倆的感情,她在你心裡的位置,感恩丈母孃的養育之恩吧,也適當會給一些。”李某的對象沉默了一會兒說:“我也是有困難,給兩萬吧,先給一萬,剩下的一萬到秋給吧。”“好的我和你丈母孃溝通一下。”這個讓步可以了,也能談下去。我心裡想。李某的媽媽其實也聽得差不多了,有之前的工作鋪墊,我和她說:“姑爺同意給你兩萬孝敬你,不少了吧?”老太太不說話表情告訴我很滿意。“但我還有個建議:你不拿兩萬,就拿一萬五,那五千留給他們,給姑娘補補身體,我知道你是通情達理的人,就是刀子嘴豆腐心,這樣暖心使你和女兒的關係自然緩和,姑爺也會對你的印象有所改變,另眼相看,怎麼樣?”老太太聽我這麼一說露出久違的笑容:“你說吧,怎麼辦,我聽!”


我第二次撥通了李某的電話,李某接起電話怯怯地問:“我媽同意嗎?”“同意了。你媽說你正在懷孕,需要錢,就拿一萬五就可以了。”我大聲地告訴她。“是嗎?”李某半晌才說話,聲音有些哽咽了。“和你對象說也不要等到秋天了,直接都給了,你們之間的誤會解開了,不還是一家人嘛!”我接著說。“好的,我對象去取錢了,順便把我媽也接來。”李某高興地掛了電話,我的心放下了,母女的心結打開了,李某安心順利矯正了。這時,老太太站起來打開包取出一沓錢往我手裡塞,嘴裡不停的說:“真是感謝你,感謝你把我和姑娘的心裡的疙瘩解開了,要不我是怎麼也不甘心啊!”我婉言謝絕了,這是我的工作,應該做的。老太太滿意的去姑娘家裡了。


再次撥通李某的電話是第二天。李某開心地告訴我媽媽看了婚房、傢俱很滿意,還說真是你能降得住我媽,她是誰的話都聽不下去,太謝謝你了。。。。。。。 其實,如果每個人都能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位置考慮問題,以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對方的心情去處理矛盾,一切就都簡單了。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社矯工作中微乎其微如滄海一粒。全旗16個司法所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說到每一名矯正對象都能滔滔不絕的講起,小到家庭瑣事,米、面、糧、油,孩子是上學,大到調解大額債務,協調貸款投資養殖,解決燃眉之急,走出困境。每一名矯正對象從接收到解除這是個教育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歷程,更是矯正工作人員一段又一段無私的付出和努力的過程。講述他們的故事,還會繼續。


奈曼旗司法局社矯執法大隊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