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孝文帝:从蛮荒到文明

古都洛阳向北

绵延着邙山古陵墓群

民间有谚: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可见千百年来帝王将相

对洛阳情有独钟

一抔黄土中埋葬着

数不尽历史风流和传奇故事

东周、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五代后唐

数十位帝王葬于北邙

从洛阳市区出发,沿王城大道北上至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南,有被村民称为“大小冢”的巨大封土堆,其中大冢现存直径96米、高约21米,即为魏孝文帝长陵。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67年——499年),又名元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也是北魏王朝延续一百多年中十多位皇帝中最杰出著名的一位。

鲜卑族。是一个继匈奴之后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比较深远的古游牧民族之一,但也同匈奴人一样一边迁徙一边融合,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鲜卑族的鼎盛之期就是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立国,439年统一北方,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到问鼎中原霸主,鲜卑人马上得天下的步伐不可谓不快。但是从第一个鲜卑人皇帝拓跋珪开始,北魏王朝的命运始终被频繁的战争与血雨腥风所笼罩,150年历17帝,或死于非命,或英年早逝,无一能打破短命的宿命。

拓跋宏是献文帝长子,生于平城,生母李夫人,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从此由其嫡祖母冯太后抚养。这位冯太后可非同小可,是个传奇。如果说武则天是千古一帝,那冯太后可谓她的前辈,这位太后出身汉族,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入宫为奴,由宫中婢女成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一生辅佐了三代帝王,先后两次临朝称制,执掌朝政二十余年,“千古第一后”当之无愧。

孝文帝登基即位时年仅五岁,抚养孙子与辅佐少年天子这份重任由冯太后一肩挑起,她精通汉族文化,有意识推动由鲜卑化转向汉化,均田制和三长制均出自她手,是太和改制的奠基人和实际主持者,孝文帝经她悉心培育,成为其坚定的继承者,把太和改制推向了高潮,也把北魏这个朝代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太和十四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哀伤至极,大哭三日,对臣下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可见冯太后对孝文帝的教育从鲜卑的武略转向了汉化的文道。从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鲜卑旧制,重用汉族士人,全盘推行汉化。在为冯太后守孝三年后,孝文帝做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以举兵南下伐齐之名迁都中原。

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兴于塞外,建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地形比较闭塞,飞沙风雪常起,并不适合农业,偏北偏寒的地理条件缺乏了中原农耕文化的深厚土壤滋润,虽然北魏历任皇帝不断开疆拓土南征中原,但偏踞平城,用武之地难以实行文治,不管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统治。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臣子部下、民丁勇士及步骑兵号称百万从平城出发,一路南下,于太和十七年九月底抵达洛阳。

平城到洛阳,垂直距离大约七百公里,对于今天的我们可以朝发夕至,算不上遥远。但是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这支浩浩荡荡的部队走的注定是一条艰难与开拓之路,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越过数不清的山川沟壑,风餐露宿,一路风尘。当到达洛阳时已是深秋,秋雨连绵不绝,大军只得就地停留待命。

在一顶简陋的帐篷中,孝文帝和大臣商议定下迁都洛阳,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迁都洛阳是因秋雨连绵无法行军,临时起意选择洛阳,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因为怕反对内迁的鲜卑旧臣做梗而秘而不宣,直至到达目的地之后,造成既成事实才来商议迁都大计。历史的真相已被时光掩埋,惟留下了洛阳城依旧。

洛阳古都,筑起了宫城,多了一位帝王,也带来了新气象。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同年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人衣服,百官也依汉制着汉族朝服。几天后又下诏免除迁户三年租赋,鼓励新迁之民在政府新授的土地上耕种,发展农业。太和十九年发诏禁胡语,又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部成为河南郡洛阳县人,死后也要葬在洛阳,不得还葬平城。太和二十年,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姓,拓跋宏 从此为元宏。同时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移风易俗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

孝文帝迁都,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迁都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地域迁移,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汉化改革带来了第一次南北大融合,也是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融合。从三皇五帝上古传说到尧舜禹再到中国最早的王朝夏,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从播种到收获,四季的轮回中流转着中国人最古老的愿望与梦想:安居乐业,天下融融。从周到汉,历代皇帝始终面临着如何与少数民族相处的难题,从烽火台到霍去病马踏贺兰山雪,胡人的北方似乎与汉人的南方处于一种胶着的敌对状态,似乎纷争成了常态,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堪的时期,究其原因是南北对峙和民族大分裂造成的。期间多少次战争,多少个帝王,“宫阙万间都化为了土”怎一个“乱”字了得!而结束动荡的绝非频繁的战争与武力的征服,只能是顺应民心与历史发展潮流者。孝文帝迁都被铭记被流传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太和中兴”的繁荣,是积极促进民族融合与发展的成果,而汉化的实质,是从蛮荒走向文明,华夏四夷在不断地融合中也同时渐渐壮大了中华文明。

孝文帝已远去,长陵陵园已佚,只留下一个沉默的封土堆成为地面的遗迹,英年早逝的孝文帝留下了一个苍凉的背影。但是在这土堆的厚重旁边,却可以看到最美乡村的星汉灿烂。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就在长陵北侧卫坡村举办,“火树银花不夜天,丰收年里庆华诞”,卫坡古民居和长陵都见证了这份喜悦和自豪。

孝文帝已长眠,留给我们的是不朽的精神与力量,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为天下先,敢于改革,富有斗争精神,超人的智慧,在孟津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财富,吸收借鉴,古为今用,继往开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