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文/基洛夫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

說到蘇聯戰後坦克,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T-54中型坦克。T-54的研發始於1947年,是蘇聯戰後第一種大批量投入生產的主戰裝備之一。T-54作為蘇聯的最強裝備直到開始研發的9年後才開始為世界所瞭解,而今天我們要聊的這輛車則一直到二十一世紀才開始為世人所知。

這輛車在歷史上留下的資料極少,筆者只能在此與各位淺聊。她就是研發於1949年的T-22中型坦克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T-22在遊戲中的英姿


1945年柏林勝利閱兵,蘇聯的IS-3重型坦克令西方大為震驚:箭簇形裝甲和恐怖的122毫米主炮一度成為西方人腦海中揮不去的夢魘。戰爭時期研發的T-44坦克已經體現出蘇式坦克設計的精髓:以可靠的正面裝甲配合低矮的避彈外形大幅降低坦克在實戰中的被彈率。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名場面:柏林閱兵上的IS-3 其實IS-3的外形也相當低矮


IS-3的成功投產,讓蘇聯人更加堅信箭簇形裝甲的可靠,開始走上了一條在外形上提升坦克防禦力的道路。

1946年,TsNII-48(戰後蘇軍測試“虎王”的地方)和183廠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中型坦克車體設計方案,其防禦能力據稱超越了當時仍在研發階段的T-54中型坦克。1947年-1948年,TsNII-48又聯合伊若拉工廠在46年方案的基礎上提出了A-22坦克方案,這個方案後來演變成了T-22坦克。

為什麼說T-22是蘇聯人的奇思異想呢?原因就在於設計人員給T-22設計了一個低矮的三角形車體,而這個車體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前方和左右3個方向抵禦來襲的炮彈。當時工廠還專門製造了一個裝甲殼體來測試其防禦性能。試驗結果表明,其正面和側面的100毫米裝甲可以完美抵禦德國的105毫米和88毫米炮彈。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T-22試驗殼的裝甲形狀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T-22驚世駭俗的三角形車體,同時也是乘員們的噩夢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T-22裝甲形狀剖面


T-22的炮塔則是一個低矮的“鍋蓋頭”,由150毫米裝甲鋼鑄造而成。“鍋蓋頭”的抗彈性能不必多說,相信各位早已心知肚明。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105毫米和128毫米穿甲彈都不能有效貫穿T-22的炮塔

狹窄的空間

低矮的車體不僅意味著良好的避彈外形,往往還意味著車組成員沒有充裕的活動空間。T-22採用的三角形車體進一步擠壓了本就不充裕的空間。對坦克懸掛稍有了解的車長都知道,T-22所採用的扭杆懸掛需要橫貫車體底部。這樣一來,留給T-22車組的活動空間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T-22圖解,可見扭杆懸掛

由於苛刻的外形要求,T-22甚至沒有在車體上設置駕駛員艙門,所有4位車組成員都必須從炮塔頂部出入。狹小的車體空間意味著車組成員在坦克行進或開火的時候會磕到車體艙壁或者是各種設備上而受傷,平添了不必要的損失

失敗?成功?

1954年,有關T-22的研發工作全部被叫停,相關資源被調至140工程及907工程等。

T-22計劃失敗原因的蘇聯官方記錄已經難以尋覓,但是筆者認為,T-22的叫停極有可能是因為製造工藝要求過高(類似於當年的IS-7)。焊接的車體正面裝甲在承受大口徑炮彈的攻擊時有可能會出現類似於IS-3的整塊脫落的現象

907工程作為T-22的“鑄造版本”,其技術風險要比同門的T-22低得多。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907工程試驗殼,採用了保守的鑄造車體


再者,50年代複合裝甲思想的萌芽讓花裡胡哨的避彈外形不再具有顯著的價值,因此T-22的下馬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T-22的許多成果也被運用到了後來的蘇聯坦克中——

T-62的炮塔便是T-22工程的間接產物之一。

紅色帝國的奇思異想——T-22中型坦克小考證

T-62主戰坦克,炮塔形狀充分吸收了T-22的研發經驗


作為蘇聯乃至人類歷史上對坦克設計的一次獨特探索,T-22的歷史價值仍然不可小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