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晚唐耀眼的餘暉,曠世絕豔的才情

二十四橋依舊在,年年紅藥為誰生。時間蒼老了心田,歲月雪染了髮絲。愛過,負過,醒過,醉過他終究沒能再回到那片寧靜的繁華,只在清明雨上時燒一陌紙錢祭奠與一座城一場風華絕代的相遇。


杜牧:晚唐耀眼的餘暉,曠世絕豔的才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宰相社佑之孫,杜苟鶴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睡州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


杜牧:晚唐耀眼的餘暉,曠世絕豔的才情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杜牧:晚唐耀眼的餘暉,曠世絕豔的才情


一條汨羅江屬於了屈原,一座祁連山屬於了霍去病,一座滕王閣屬於了王勃,一座岳陽樓屬於了范仲淹。而這個揚州古城,勢必要屬於他一杜牧


有人說,人這一生始終會眷戀著一座城市,兜兜轉轉,總無法離開。那麼城市,是否也是這樣痴愛著某一個人,愛到情願,把自己千年的風情在他面前一夕展盡;愛到除他以外再不願為第二個人撩起自己的面紗;愛到永恆與他痴纏百年或者千年;愛到深沉,彷彿絕世的一場幻夢。


月光美酒他會醉。他寧願醉,醉在那夜夜滿溢的紅燭淚裡。此時的世界是如此的安靜而簡單,簡單到只剩下一個人和一座城。


杜牧:晚唐耀眼的餘暉,曠世絕豔的才情


他揉著惺忪的醉眼,望向遠處那座青灰色的石橋,有人倚著橋欄,撥弄著一支玉,信手拈來的音符,跳躍,是這夜色裡唯一的語言。冷月高懸,那柔和的側影,那纖長的手指,那趁著夜風浮動的輕紗,一切都鍍上了銀白。他恍然間是站在了時間的對岸,少年的鋒芒與犀利,朋黨之爭的宦海歲月,他知道,都在這玉簫聲中慢慢淨化。佇立良久,他開始轉身。他始終沒有上前,問一問她的名字,問一問她的簫聲在為誰而響,明天她又會在何處幽幽地撩撥著如水的夜晚。什麼都不必再說,也不必再想,一瞬間緣起,一瞬間緣落。這橋,這月,這人,都是一場慈悲的過客,輕輕地拍著他的肩膀,讓他亦是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


再過一些夜晚,燭燈殘,流年醒。他會變得蒼老,他會對著一輪陌生的明月輕輕地嘆道:“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原來遇見還是遇見了


杜牧:晚唐耀眼的餘暉,曠世絕豔的才情


有時這沉涼的月色會籠罩在豆蔻上。豆蔻花無憂無慮,開得正盛,只有夜風習習觸人情腸。月下花徑的他,從長髮到長袖,是一種淡淡的傷感。“十年一覺揚州夢”,遺憾他無法留住生命中那已逝的美好。“豆蔻梢頭二月初”,一段時光和一場情感都不是可以輪迴重複的花期,一旦錯過是絕不會有第二季的。“日暮春風怨啼鳥”,很久以後,他的揚州路是否也會如那繁華匆匆的金谷園凋零著猶似墜樓人的花瓣。


且莫再問今夕何夕,也莫再嘆紅燈燭淚,他無法在這裡永遠的沉醉,他要揹負的還有太多。明天,明天他會起身振一振青衫長袖,默默地走上他的長安古道,而他的揚州會遙遙地佇立,目送著他的離開,等著下一個輪迴的相遇。杜郎的揚州,揚州的杜郎。若是真有來生,又會是怎樣的相遇,若真能相遇,又會是怎樣的結局。只是此時,春風十里,無處告別,笙歌盡頭,已是曲終人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