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祕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開國中將吳克華的一生十分富有傳奇色彩,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他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1939年,年僅26歲的吳克華成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副司令員,這是他第一次擔任司令員,此後,他便開啟了自己的“司令專業戶”生涯。至解放前後,他共擔任過16次司令員,堪稱“解放軍之最”。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吳克華(1913年12月7日-1987年2月13日)

吳克華,1913年12月7日生於江西省弋陽縣中畈鄉芳墩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14歲喪父後,在弋江鎮一家豆腐店做雜役,還當過皮匠學徒。當幫工的日子很艱難,任務繁重還經常受到富人剝削。逐漸,他認識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險惡,對土豪地主產生了厭惡和反抗之感。1928年,吳克華在家鄉參加農民暴動。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任紅10軍1團連長、營長,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參謀長,紅8軍團21師63團參謀長,參加了贛東北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並參加了長征。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多次率部擔負後衛,阻擊追敵,掩護主力脫離險境,出色完成任務,多次受到中革軍委的通電嘉獎。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吳克華(左)與餘立金(中)等在湖北黃安七里坪合影。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1937年,吳克華(後排左一)與邵式平(後排左三)等在延安合影。

最令他難忘的一場戰爭:塔山狙擊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吳克華率山東軍區首批赴東北的部隊橫渡渤海,於1945年10月間到達遼東半島營口地區。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第4縱隊司令員兼北平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第4野戰軍第41軍軍長。參與指揮淮海戰役,迫使國民黨軍1個師戰場起義;參與指揮新開嶺戰役,首創東北戰場在一次戰役中全殲國民黨軍1個整師的範例。率部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吳克華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打響,解放軍很快完成對錦州國民黨軍隊的包圍。為了解救錦州,蔣軍11個師增援錦州,塔山成了必經之路。為了阻擊國民黨東進兵團的進攻,東總命令:第2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第4,11縱隊及2個獨立師在塔山地區組織防禦。4縱司令員吳克華率領部隊於10月6日到達塔山,白台山,高橋地區。4縱的防線是以塔山堡為中心,東至海邊,西至白台山,承擔著最重要的防禦重擔。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10月10日拂曉,塔山阻擊戰打響。國民黨第54軍軍長指揮4個師,在飛機,大炮和艦炮的掩護下,向4縱陣地全線撲來。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下午4時,4縱連續打退了敵人9次大進攻。這一天,4縱斃傷俘蔣軍1100多人。10月11日早晨,蔣軍還是出動4個師,由全線進攻改為中央突破,集中力量攻擊塔山堡。更為殘酷的戰鬥持續到下午,敵我雙方連續廝殺9個小時。雙方都殺紅了眼,傷亡巨大,然而塔山仍然牢牢掌握在解放軍手中。

兩天的激戰,熬得吳克華兩眼血紅,但他沒有一絲倦意,一直守在電臺旁,始終掌握著每一個陣地的作戰情況。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塔山阻擊戰戰鬥場面(資料圖)

為了拿下塔山陣地,國民黨甚至組成了敢死隊,一個個光著膀子,身背大刀,手提自動槍,狂叫著衝向塔山陣地。不容喘氣的廝殺一直持續到黃昏才緩下,雙方傷亡都很大。國民黨的銳氣也在這一天基本打光了。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塔山阻擊戰中,東北解放軍戰士向國民黨軍發起衝擊。

10月14日,錦州總攻開始了。這時的國民黨官兵已經喪失理智,為了解救錦州,不再講究隊形和戰術,密集地湧向4縱陣地,戰鬥再一次陷入瘋狂之中。天崩地裂的聲音從錦州傳來時,我軍官兵的鬥志更加高昂。15日,國民黨見解救無望,開始全線潰退。至此,歷時6晝夜的塔山阻擊戰以我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塔山之戰,使4縱(第41軍)成了聞名世界的王牌軍,也使吳克華大放異彩,聲名顯赫。

“文革”神秘失蹤,被關押七年之久

1967年9月,擔任炮兵司令員職務的吳克華和蕭華、莫文驊三位將軍被戴上了“三華反三軍”的罪名,一起被打倒。吳克華被“監護”,立案審查,而後又神秘失蹤,誰也不知道他的死活。

1971年9月13日,林彪折戟沉沙溫都爾汗後,落實幹部政策被提上黨中央議事日程。在政治局的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問道:“吳克華哪裡去了?”會上無人知道。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決定對此事展開調查。

調查吳案首先要找到吳克華本人,可是炮兵司令部的人都說不知道吳克華在什麼地方,最後才從一位幹事口中獲知,吳克華被秘密關押在一個地下室裡。

雖然得知了吳克華下落的線索,但在專案組嚴密封鎖控制的情況下,如何儘快、安全地把他接出來還是個難題。因為,總政治部並沒有掌握直接的證據,萬一專案組拒絕交人或把吳克華秘密轉移,這樣勢必使問題更加複雜、難辦。李德生聽了彙報之後,知難而進,決心把吳案澄清。但根據當時的情勢,他知道硬去接人肯定不行。他靈機一動,批示“提審吳克華”,命令總政保衛部當晚派人前去提人。關押吳克華的那夥人一看李德生的親筆手令是“提審”,以為總政與他們的觀點是一致的,於是爽快地將吳克華交了出來。

保衛戰士把吳克華帶到京西賓館的一個會客室,向坐在那裡的李德生和總政副主任田維新報告說:“報告首長,吳克華帶到。”李德生示意保衛戰土退出去後,在沙發上欠了欠身,和顏悅色地對吳克華說:“吳克華同志,請坐。”由於吳克華被長期關押,與世隔絕,對外面發生的所有事情一概不知,加之提人時說是“提審”,所以仍認為是過去的“過堂”,對李德生說話口氣和用詞的變化毫無覺察。吳克華不僅不敢坐,反而一個勁地說:“我有罪,我有罪!”。李德生知道吳克華誤會了,便解釋說:“吳克華同志,我們是奉周總理之命來找你談話的。”從“提審”變為“談話”,吳克華不敢相信這戲劇性的變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經受了幾年的折磨,挨鬥挨批,受騙太多,他翻來覆去只有一句話:“我有罪。”時過半夜,吳克華仍然對這一反差巨大的突變難以置信。於是,李德生只好請吳克華吃了夜宵,讓他先休息一下,第二天再談。

幾番折騰,吳克華沉冤終於得到昭雪,政治包袱也終於卸了下來。自1967年9月被關押至1974年底獲平反,吳克華被關了七年多。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吳克華(左四)陪同習仲勳同志看望邊防戰士。

吳克華將軍復出後,先後任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在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時,廣州市首任市長,十大元帥之一的葉英劍對他說:“老吳,你五任司令員,堪稱解放軍之最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吳克華是任大區司令員職務最多的一個。

母親和戰友是他一輩子的心事

1987年2月,吳克華病重,躺在病床上的他留下遺囑:“這幾年我常常想起那些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們,我是難過的,也是愧疚的。希望我死後,可以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讓我陪伴在他們身邊。”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吳克華將軍

1987年2月13日,吳克華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74歲。1988年8月,吳克華的家人遵照他的遺願,親手將他的骨灰撒在了塔山這片曾被烈士們的鮮血染紅的土地上,永遠的陪伴在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們身邊。

其實,這是吳克華生前留下的第二個遺囑,在這之前,它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我死後可以葬於母親身旁,以彌補生前對母親的虧欠。”

抗戰時期,吳克華曾與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聊起過自己的家事:我是個獨生兒子,自加入紅軍後,就一直顧不上母親,尤其是母親被國民黨軍隊抓到以後,敵人逼她寫信給我,叫我帶隊伍反水,可我母親的回答真叫人肅然起敬。她說,‘我能生下他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說我不識字,就是會識字也不寫這個信。我兒子跟著方主席(時任贛東北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方誌敏)、邵政委(紅十軍政委邵式平)鬧共產,我樂意,我巴不得他多殺幾個害人的壞蛋。現在你們要我寫信,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母親一席話,氣得敵軍官嗷嗷亂叫。當天晚上就砍下我母親的頭顱。由於部隊急於開拔,至今我還未在母親墳前好好燒柱香,我真是愧對母親啊!如我為革命光榮了,懇求組織上把我埋到母親墓邊,好好伴著母親。”吳克華的一席話,引起許世友的無限感慨。許世友說:“革命軍人,生為國家盡忠殺賊,死後將自己埋在父母身邊,以儘子女孝道,這也是人之常情。

開國中將吳克華:文革中神秘失蹤七年之久,生前曾立下兩份遺囑

吳克華將軍塑像

家鄉人為了緬懷吳克華將軍,也為了激勵後人,特地在吳克華母親的墓地旁邊,建了一座吳克華將軍紀念亭,樹立著吳克華的塑像,讓他永遠陪伴在母親身邊,也算是彌補了他心中的遺憾。

本文系《祖國》雜誌社李令佳據相關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