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展望2020中國證券業:拐點已至“3+6”打造差異化優勢

本報記者 周尚伃

今日,麥肯錫發佈最新《展望2020中國證券業——拐點已至,券商三大制勝要素與六大核心能力》報告,報告分析了2019年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對證券行業的影響;同時對標成熟市場發展歷史,判斷國內券業未來的錯位競爭格局;並提出未來三年中國券商在分化中制勝所需的關鍵要素和核心能力。

報告認為,經濟下行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步入改革元年,證券行業拐點已至。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證券業已經扭轉過去幾年的下降趨勢。2019年券商收入同比增長35%,預計未來將迎來較為穩定的持續性增長。如經濟逐步恢復,麥肯錫預計到2023年,證券市場收入規模將達4500億元人民幣,其中資本中介業務收入將翻倍。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盛海諾認為,“中國131家券商的整合分化進程將全面提速:頭部券商將佔據更高的市場份額,精品券商也將迎來發展機遇;部分中小型全牌照券商則面臨路徑抉擇。未來幾年政策利好將逐步轉化為業績,但隨著市場不斷成熟,對券商的要求相應也會提高。國內券商應堅定轉型步伐,憑藉專業化服務能力為客戶提供資本市場投融資及資本中介服務,逐步打造成真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

報告顯示,對成熟市場證券行業發展的啟示,美國證券行業為例,整合與分化是貫穿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在監管制度與市場變化的影響下,美國證券公司先後歷經模式探索、多元化發展和金融科技與數字化引領的創新分化三大階段。根據各類券商聚焦的客戶方向與業務資本化程度不同,最終演化為大型全能投行、精品投行、財富管理機構、特色券商、交易做市商五大業務模式。

目前,國內證券行業所處發展階段與美國證券行業第二階段(提升槓桿率+多元化發展)類似,近50%的業務都集中在行業前十大券商,未來很有可能向成熟市場前十大券商佔比大於70%的趨勢發展。近年來,國內證券業整合已啟動,呈現出同業兼併、混業融合、市場退出三大趨勢。推動行業整和的核心驅動因素為:頭部券商期望通過併購補齊業務短板或者擴大區域覆蓋;頭部券商與科技龍頭強強聯合實現跨界合作;在監管引導下,券商優化股權結構以實現自身資源稟賦再定位;券商估值處於低位區,併購性價比高;以及中小券商自身發展陷入困境等。

麥肯錫全球副董事合夥人袁偉表示,“在傳統通道業務競爭日益激烈、利潤率不斷下滑的形勢下,券商已逐步減少對經紀業務的依賴,開始呈現出分化發展的態勢。對標國外券商行業發展歷史,我們認為國內證券業最終將分化成六類差異化券商:綜合型的航母級投行和本土全能投行,專業型的零售財富券商、交易券商、精品投行和特色投行。國內券商應根據自身業務類型和戰略發展路徑,實現錯位競爭,順勢騰飛。”

報告認為,三大制勝要素與六項核心能力打造差異化優勢。在行業整合分化加速的背景下,找準自身定位避免同質化競爭至關重要。首先,國內券商應關注“頂層設計”,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明確公司戰略定位和路徑選擇,制定實施規劃並優化資源配置。股東資源作為核心資源稟賦之一,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金融協同、產業融合、地方資源和生態合作也將成為券商爭取股東資源的四個潛在方向。

進而,基於“問題導向”推進核心能力建設。戰略定位不同的券商,戰略重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差異化能力建設方向和資源投入也各異。國內券商普遍面對以下六大發展主題,應根據不同的定位,制定和完善不同的解題思路。

第一,擴充並善用資本:多渠道增資,基於風險調整後收益分配並定價。第二,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圍繞核心客戶實現業務協同、提供綜合服務。第三,優化人才體系:探索合夥人機制,激發內生動力,打造團隊凝聚文化。第四,加強科技賦能:探索和應用金融科技創新,保證安全與可靠。第五,國際化佈局:拓展國際化業務,提升國際市場服務與競爭能力。第六,建立生態合作:圍繞戰略客戶,跨業搭建資本市場生態圈。

同時,要具有“底線思維”,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把握業務資本化與客戶機構化的多重機遇。目前國內券商風控能力尚處在打造風險量化分析能力、開始主動識別風險和潛在問題的時期,仍存在風控職能與業務脫節、數據收集管理難度高、信息系統陳舊和人才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了支持業務穩健增長,券商需在風險戰略、風險治理與組織架構、風險政策與流程、工具與模型、風險報告體系、數據與IT賦能、風險文化和人才團隊八個方面持續投入資源,實現各業務條線、分支機構、子公司、風險類型及人員的全面覆蓋。

本輪資本市場改革的速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中國證券行業迎來了全面發展的拐點。未來,行業將面臨進一步分化整合。面對歷史性機遇與挑戰,各家券商應該積極探索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明確自身價值主張,制定錯位競爭的戰略藍圖與發展路徑,從而為業務騰飛積聚能量,制勝未來。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