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貧窮的本質》啟發:一個人要打翻身仗,需要做什麼?

你好呀,我是野生數學家。

走在村裡的水泥路上,突然想,這兒以前是泥路,凹凸不平的泥路。自從修成了水泥路,交通不僅便捷許多,環境也變得乾淨了起來。想想上次回山裡的老家,發現水泥路已經修到家門口了,是每家每戶的家門口。以前回去一次,總覺得很麻煩,因為山裡得路不僅窄,而且很泥,要從半山腰下山,走20分鐘路回去。現在直接可以開車到門口,對於走路的恐懼少了很多,山裡人出來也方便。

由《貧窮的本質》啟發:一個人要打翻身仗,需要做什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前寫過一本《貧窮的本質》,這本書沒有一刀切地定義什麼是窮人,雖然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是沒錢,但導致沒錢的原因有很多。並不是一般意義上好吃懶做,或者眼界短之類的。窮人和富人在生理或者心理層面是沒有太多差別的,甚至在精打細算方面,窮人更擅長一點。

大多數窮人是很缺資源、人脈、機會、本錢,但更重要的是,貧窮導致的惡性循環。因為窮,沒有機會接受教育,沒有錢交醫保,一場大病對於窮人來說更是打擊,當然,這點我們最清楚不過了,別說是窮人,一場大病就算是中產也難吃得消。

他們也曾試圖反抗過,但都以失敗告終。反覆嘗試反覆失敗,如此往復,身心俱疲,最後放棄了。心理學上對這種情況有一個專門的解釋,習得性無助。

我覺得很有道理,但幸好中國不一樣,是個很有智慧的民族。我們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直接給錢,不如修路,修橋,搞教育,教技術。加上中國人本來就勤快的種族天賦,才讓我們能夠比其國家做的更好。

由《貧窮的本質》啟發:一個人要打翻身仗,需要做什麼?

我想到一個重要的數學模型,“馬爾可夫(Markov)過程”,以俄國數學家安德烈·馬爾可夫命名。這個數學定理說,想要一次性地採取一個行動去改變某件事,是沒有任何卵用的。不管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事情總會回到老樣子,就好像無法擺脫的宿命一樣。

比如,平時因為上班要早起,那麼,就算你週末睡懶覺,也不會因此在週一睡過頭,而且週末大多數都會在同一時間醒來。如果你已經很長時間都睡到自然醒,那就算第二天有事早起,也不會因為這一兩天的早起,改變一直以來的甦醒時間。

同樣的道理來看扶貧,窮人缺錢缺資源缺人脈缺項目嗎?就現實的狀況來看是這樣的。捐錢捐物資,一張彩票還是拆遷賠款,都只能短暫地提高窮人生活水平,當這些資源用完之後,生活馬上會回到初始狀態,甚至更糟。買彩票中大獎,揮霍一空之後上街乞討的故事我們已經聽的多了。白嫖的始終是白嫖的,一時的改變,並不會持久。就像幾天的開學軍訓並不能讓你變得自律一樣。

那我們國家做了什麼?搞基礎建設,修路,對外投資,開放環境,發展教育,引進人才,研究武器,強化軍隊。這一切看起來跟扶貧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一個國家由窮轉富的概率是20%,這些底層設施,做一些持久且積極的影響,讓優秀的因素形成習慣,正是為了提高貧窮向富裕轉化的概率。

由《貧窮的本質》啟發:一個人要打翻身仗,需要做什麼?

回到個人發展,讓自己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也不是靠三天兩頭地打雞血,這對結果沒什麼影響。無論是想要變得更有錢,身材變得更好,還是學習更上一層樓,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保持一種習慣,一種和你的願望相關的,能影響最終結果的習慣。比如我想變成作家,不管我現在寫的怎樣,我都要不斷地寫,不斷地讀書、見識、總結,讓這些習慣影響最終的結局,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心血來潮。

人們常說優秀是種習慣,從個角度看,優秀真的是種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