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貧窮的本質》,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責,國家亦是如此!

15 年以來,為了弄清為什麼會貧窮,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貧窮陷阱的怪圈,《貧窮的本質》的兩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 18 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政府、NGO 等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

剛畢業時為了迫在眉睫的三餐問題匆忙間隨便找的工作,一轉眼做了四年多了,一份非常輕鬆自由收入還不錯但毫無發展前景和升職機會的工作。當時看來這是一塊美味的蛋糕,現在看來這就是一個陷阱,尤其針對窮人的陷阱。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慢慢發展成了吸血的囚籠,明知繼續會徹底死在裡面都沒打破它的勇氣。

我想為書中提出的三個問題作出解答:

一,窮人經濟本就不寬裕,規避風險的能力自然不強,沒有能力不代表沒有規避意識,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二,窮人不都是沒有長遠目標,大目標基本上是需要大量時間和金錢驅動的,窮人每天將大量時間忙於生計加之金錢匱乏,不是沒有,而是受困於客觀條件難以持續。

三,窮人沒有好的教育資源,普遍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受制於自身現有文化水平以及自我認知的不足,理解不了不能簡單等同於偏執。數據驅動的科學統計,往往陷入循環論證的死衚衕,產生一大堆抽象的理論,抓不住本質。

綜上,窮人之窮在於教育,教育改變思維,思維指導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我國目前的社會流動性低,不應該完全歸罪於市場化,前三十年計劃經濟的殘餘也有一定責任。從制度上來說前三十年阻礙階層流動的程度更高,那時的國有企業(準確的說是國營企業)存在著大規模的子承父業現象,還有更加嚴重的工農業剪刀差,城市戶口起碼有最基本的糧食供給和生活保障,農民不僅要自己種地,種出來的糧食還要被計劃徵購。更不要說流毒至今的戶籍制度了,就是今天也有不少人為了北京戶口而忍受相對較低的工資。如果取消戶籍制度,應該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階層流動性。

讀了《貧窮的本質》,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責,國家亦是如此!

貧窮二字本就代表了一種結果,就是很窮,無論是什麼缺乏規避風險的工具也好還是短視也好,這都是結果,並不是窮人主觀意願的選擇,所以貧窮的本質其實就是環境和條件不足,社會的缺失,國家政策的缺陷,所以難以孕育出“不窮”的人。窮人有想法也沒有本錢去做自己的計劃,要為了生計保持現狀及收入,或許有人說窮人可以去學習或提升能力,但是學習要學費/時間/房租費/生活費,而如果沒有去學習,卻可以在這段時間賺到錢,一進一出就相差很大,雖然知道學成以後收入可能有比較大的提升,但是短期內的經濟都成問題!

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因為貧窮,受教育有限;因為貧窮,見識有限。因為貧窮,所能接觸到的也是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會覺得貧窮理所應當,心安理得。因為慣性,就這樣過了一輩子,因為出生在這樣的家裡,子女也會順理成章的重複這樣的生活。這叫做“貧窮的遺傳”。

扶貧的結果是更貧,幾十年里歐美往非洲投了無數的資金和物資給到政府,首先也是政治目的。這些基本都進了政府的腰包,同時為了打擊反對派實現政治傾軋,這些錢政府拿去買武器,物資成為政府要挾老百姓的工具,聽從安排給東西,非洲的政治獨裁更惡化。

解決貧窮問題的本質是自由貿易和穩定開放的政治環境。顯然非洲的問題是沒那個土壤。南非怎麼起來的,靠扶能起來嗎?

因為在一個不受外部條件影響的社會模型中,階級固化代表著社會結構穩定,原本用於維持社會穩定的資源(比如用於維持警察,軍隊等暴力機關和開發研究各種武器所需的資金)就可以用於其他領域,此時社會的上層階級有更多的資源可以調用。當然這份資源是用於發展還是用於享樂,用於發展或用於享樂分別會對這個原本結構穩定的社會模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讀了《貧窮的本質》,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責,國家亦是如此!

一張圖來表現窮人的思維方式

窮人,更喜歡“垃圾食品”,是因為窮?,因為缺少快樂。 “垃圾食品”缺少營養,但確實立馬讓人大快朵頤。相反,寡油、少鹽的“健康食品”,讓人味同嚼蠟。 注重“長遠獲益”、忍受“眼前勞苦”,才是“增上像”,這也是貧、富分水嶺(不放縱口腹之慾),自控、自律了,才能自立、自信、自強,方可能“白手起家”,永脫“貧困地獄”。

活在當下,或者說享受於當下是通病,金錢在投資,或者投資於長期見效的項目,有一個例子,很多年輕人(包括我)會沉浸於刷短視頻、遊戲,而寫文章、自我學習、鍛鍊的事是長期見效提升彙報的事,但少部分人會堅持,因為長期看不到彙報會導致觀念的轉變。

貧窮的本質,其實講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都市人因為社會資源環境高效,生活中很多要素獲得成本低,因此可以更容易積累財富。農村人最基本的飲水,醫療獲得成本高,所以資源耗費高而窮。但是發達國家和中國總體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國家做基礎設施投資,現在農村基本一級飲水入戶了,北歐一個村10來人也有高速寬帶,你讓農村居民自己發明自己投資?在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財務陷阱,或者金融陷阱,一次次掉進深淵還不自知!小額貸款,信用卡,房貸,車貸,銀行,全是吃人不吐骨頭。賺錢能力是基礎,守財能力才是該補充的營養,兜裡的錢太容易被別人拿走了!賺得多花的越多,就是一個循環的陷阱,週而復始永遠貧窮!

讀了《貧窮的本質》,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責,國家亦是如此!

職場失敗者們的生涯發展歷程

貧窮的本質在於資源的分配,目前的生產力和資源就這麼多,一些人富裕,大多數人貧窮,從全球歷史角度來看,橄欖型社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從來都是金字塔型!但這還不是關鍵,人類物質方面的進步遠遠超過意識,當意識世界不能控制物質世界時,毀滅將會有一次降臨!

教育是改變人的發展質量,改變命運最好的方式。所以,父母們一定要鼓勵孩子好好讀書。尤其貧困家庭的孩子一定要努力讀書。貧困家庭一定要充分利用國家的助學政策。實現家庭發展質量的代際更新,轉換!使得自己孩子有個好的發展前途,有個好工作,最重要的是後代能夠實現好的發展起點。人很難擺脫對歷史路徑的依賴,很難擺脫周圍環境對自己的控制,很難逃離現狀對自己的壓迫。窮富有很大的命運成份。為什麼我們上一代普遍窮?國運+個人命運使然。人一旦掉在貧困的陷阱就很難爬出來,需要很多的外部力量和契機才有可能,人不會有無緣無故的突然改變,說到底大環境和個人機遇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個人的消費需求是有限的,應該上下各有一條線,在中間區域的人可以活得很好。個人生存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賺了多少錢嗎?是消費了多少物質嗎?是生了多少孩子嗎?是培養了多少接班人嗎?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溫飽以上,談貧富意義不大,社會發展的終極狀態的個人的自由,物質條件在溫飽以上,已經不應該作為約束多數人的條件了。嫌貧也好,仇富也好,都是非常消極的心理,二者之外,還有更為積極的世界觀,作為能吃飽喝足有點餘錢還能上網的普通人來講,不該把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不用疲於生存的機會浪費在無聊的貧富攀比上面。

事實上許多人也並沒有將生活著眼於貧富攀比,才因此兢兢業業創建著這個璀璨的世界,例如生活中的工人,難道他們臉上的笑是虛假的嗎?難道他付出工作帶來的便利是虛假的嗎?難道他賺的工資使得在老家的子女妻兒生活無憂是虛假的嗎?但凡沒有抱怨,認真生活的人,家庭都可以美滿幸福,物質生活水平也穩步提高。淪落的是些多抱怨,多猜疑,或者特殊情況遇上災、病的人,後一種是極少數的。從一個大的環境看來,貧窮的確不能怪窮人自身,但從小環境來看,相對的貧窮的確多數情況是自作自受。扶貧的工作以及社會福利必須要做,但需要做的更完善,方式要多樣化,不能搞指標一刀切,否則會慣壞一部分人。

讀了《貧窮的本質》,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責,國家亦是如此!

在稀缺狀態下,會造成人的思維上的短視。短視才是導致陷入困境的根源。只是在稀缺狀態下,更容易陷入短視的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物質富足的人一定會具備前瞻性,這是兩個概念。我從小家境也不好,很窮,但我發現我有一個天生的優勢,就是前瞻。我從來不會考慮眼前利益,只關注3、5年後我能夠得到什麼。同時,在大學期間,我利用3年的時間來為我想做的事情積累知識和經驗儲備,以後的職業選擇都是建立在這種積累之上。現在回顧我的整個大學生涯,以及畢業後所走的路,我不會後悔,因為我每一步都是在那種狀態下所能夠做出的最優化的選擇。我的另外一項天生的優勢,就是擅長從複雜情境中做出最優化的選擇,這是一種天生的思維方式。另外也在誤打誤撞中知道如何蒐集和構建知識體系。具備前瞻性思維是前提,知道如何蒐集和決策則是後續關鍵,二者必不可少。對於常人來說,通常這二者都是缺乏的。怎麼辦?跟高手學,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但需要說明的是: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過程,是不斷投資的過程。

很多人抱著吃免費午餐的心理,指望別人把平生所學教給自己,這種想法是不靠譜的。能夠免費拿出來的東西,都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東西,則是人家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可能那麼輕易就傳給你。我覺得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物質條件富足的情況下人們更可能去進行更多的精神思考,也許就是所謂的富人思維,然而富人思維相比較窮人思維都是更積極更高效的,也就是更先進,所以鼓勵富人生育而控制窮人生育我不認為有錯,這種事情不能看個體,必須看集體,人作為生物在自然圈裡就必須接受優勝劣汰的基本原則,老是侷限於個體利益就太鼠目寸光了。改變現狀的唯一辦法,就是儘可能早地(最好是現在)從長遠角度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尋找一條不斷向上突破的路徑。不然,你要想改變現狀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

到現在,我們的矛盾並沒有到危及根基的程度。等在將來的某一天,矛盾值將要到達臨界點了,迫切地需要改革了,再不改就要完了,那時候,實際就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需求便能互補了,雖然可能我們老百姓們想法上不自知,但行為已經在表明了,要把資源給百姓們一部分,否則活不下去了,我也不知道我能幹出個什麼。而上面的,割捨掉一部分肉來維穩。好吧,那改,跟誰改?聯合誰改誰?怎麼改?後者萬變也不離兩種,要不如范仲淹般,節流為主;要不如王安石般,開源為主。反正就開源節流倆辦法,白人們便是選的開源為主,今天的現狀證實,還是開源為主有效果些。成了,繼續拖延些年數,不成,過些年到臨界點了,便暴力了。人類世界像張大網,有的人是束縛於網中不能動,有的人雖在網中卻能給自己圈一層肉牆保護,一旦風吹來,被束縛的,只能被迫加入肉牆抵擋中。

讀了《貧窮的本質》,窮人需要為自身的貧窮負責,國家亦是如此!

這本書看完後我覺得自己就是陷入了稀缺心態的惡性循環中,找到一份工作發現不合適就辭職,結果辭職後又因為吃住問題得不到解決,也沒有錢,於是又隨意找了份工作,然後又辭職,從來沒有做過職業規劃,也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找工作只看薪資待遇忽視了這個工作自己能否勝任,能幹多久,要怎樣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怎樣更好的在這個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個人價值,以及當父母生病,或者自己生病沒錢的囧境,也不可能辭職後老找家裡人要錢,20多歲還可以,30歲成家立業了老是辭職沒有規劃那才是真的可怕,做職業規劃實在太重要了,影響人一生,有可能你和別人在同一個地方上班,別人知道自己來這個公司的個人目標和職業規劃很快坐上了經理,而自己由於對這個職位沒有清晰的認識,當初也是辭職誤打誤撞進來了,然後幾個月後又辭職了,循環著這樣的辭職,找工作實在很可怕,最主要是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好職業生涯定位。

面對階級上的固化,也許只有技術上的突破與外部新的利益訴求才有可能帶來一定的流動性。比如說若干次的技術革命,新大陸的發現,未來可能的星際殖民。然而,普通人依然是無法與固有利益把持者在全新的領域競爭,只能是盡全力在新的利益分配中混到一口飯吃,成為他們的一員。然而在這個科技發展日趨集中的情況下,新科技的出現與發展都很難被民眾所捕捉。新的蛋糕在哪裡?對中國而言,新的利益蛋糕在國外,在那些中國有利益訴求的衝突區域,在將來可能會有大規模移民的地方,只要你不惜命。然而現在,我還是努力成為一個普通的中產吧,為別人當牧羊犬,我們比犬聰明的地方就在於會反咬一口。

說是為了公平,人人生而平等,反而正是這個“公平”導致了更大的不公平,本來世界的發展進行至今,就已經是到一半了,除非從頭開始清零,或者徹底改變規則,不然,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是必然的結果,所以社會主義才會提倡先富者拉動貧者(當然真這麼做的人寥寥無幾,畢竟是合法財產你能如何),雖然共同富裕或許達不到,但慢慢把差距的斜率(加速度)變小還是可以的,任重道遠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