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擔心糧食安全嗎?


我們要擔心糧食安全嗎?

我們都關心糧食安全問題。因為受疫情和蝗災影響,很多國家開始禁止或者限制糧食出口。那我們中國人口這麼多,消費那麼大,現有的糧食夠吃嗎?

何帆老師對這個問題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和透徹。接下來,就讓我們我們一起聽聽他的講解。有請。

|大局觀預熱

中國這麼多人口,會不會有一天糧食不夠?誰來養活中國?

如果你想和我一起修煉大局觀,請先用半分鐘思考一下,然後再讀下文。

關鍵詞:糧食安全

我告訴大家影響政府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即集體記憶。

正是由於中國在60年代初期出現了大饑荒,才使得政府對糧食安全格外重視。我們會不會再次出現一場饑荒?怎樣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今天我們一起討論。

真實的政府決策

我是做政策研究的,經常會被別人問起:你們是怎麼影響政策決策的?

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呵呵。:)

提這個問題的朋友們把政策決策看得太過簡單了。以我的觀察,很少有政策決策是根據專家的理論制定出來的。

影響決策的因素很多,比如有時候是有利益集團在背後,有時候是因為遇到了繞不過去的危機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幹,更多的時候是龐大的官僚機器在運轉過程中自發地塑造出了各種政策。

不過,根據我個人的觀察,還有一種因素對政策決策的影響至關重要,但經常會被大家忽略。這個因素就是集體記憶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做過的決策。你會根據書本上的理論做出重大決策嗎?遇到事情,你會聽聽朋友們的意見,但大部分時候還是得自己拍板。

到最後拍板的時候,你會如何作出決定?很多時候,你會從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作出對未來的判斷。

如果你有過成功的經歷,下一次就會試圖複製以前的成功,如果你有過失敗的經歷,下一次就會試圖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越是刻骨銘心的經歷,對你的人生選擇越有影響力。

政府的決策也是一樣。一個人的記憶相對短暫,但一個組織、一個機構的記憶會更為長遠,這就是集體記憶。

為什麼歐洲中央銀行在遇到歐債危機之後遲遲不願通過降息刺激經濟增長呢?

這是因為歐洲中央銀行脫胎於德國央行,而德國央行是各國央行中反對通貨膨脹最為激進的。德國央行之所以對通貨膨脹深惡痛絕,是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經歷過惡性通貨膨脹。

很多人相信正是由於這場惡性通貨膨脹,才使得希特勒能夠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上臺。

相比之下,美聯儲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救市的力度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美聯儲成立之前,美國總是爆發金融危機,所以美聯儲對金融危機的警惕性更高。

糧食安全和集體記憶

再舉一個例子,你很難說服中國的領導人放棄糧食安全的目標。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在60年代初期發生了一場大饑荒。我們把這場饑荒叫做“三年自然災害”。

具體的分析我們在這裡就不講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正是由於這場饑荒,給中國的領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確保糧食安全一直是中國的一道底線。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對糧食安全的擔憂似乎有些過慮。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小的時候還有過飢餓的記憶,一天到晚總想找點東西吃。比我小的人,包括我們的下一代,幾乎都沒有體驗過什麼是飢餓。

這主要應歸功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糧食生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還是用徐遠的數據吧。徐遠談到,1978年到1984年間,糧食增產約50%,從沒糧食吃,到糧食多得吃不完,僅僅用了五六年左右的時間。

從1994年到2013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均糧食產量從370公斤提高到440公斤,這相當於每人每天2.4斤糧,一頓飯可以吃八兩。其它農產品,比如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算下來,每人每天除了2.4斤糧食,還有1斤水果、3兩半肉、1兩雞蛋和2兩半水產品,這總夠吃了吧。

那以後呢?這要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看。

從需求來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農產品的需求還會繼續提高,尤其是質量更高的農產品,但另一個變化是中國的人口總數很可能會在達到一個峰值之後下降,大體來說,這個峰值會在2020年出現,會有14.2-14.3億人左右。

從供給來看,中國的農業單產和發達國家的水平仍然有差距,想要增產,還是有可能的。

有人說,中國的耕地有限,要力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

其實,中國真正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水。原來的農業用水都是大水漫灌,太浪費了。要是從漫灌改為噴灌,從噴灌改為滴灌,就能把更多的土地開發為耕地。

農業保護政策

對未來農業生產有影響的是現有的農村土地制度。傳統的小農生產已經無法持續了,昨天我們講到,未來的農民大多會在60歲、70歲以上。

中國的農業的出路是在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如果你到北大荒去看看,那裡已經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農業機械了。想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就要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這樣才能把更多的資本、技術吸引到農業部門。

要是你問經濟學家,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會說,幹嘛非要糧食100%自給呢?進口糧食不是更好嗎?進口糧食,其實進口的是土地和水資源,這才是中國更為稀缺的。

其它國家有了中國這麼大的主顧,該開心死了。我到阿根廷出差,潘帕斯草原上一望無際的大豆,都是要出口到中國的。貿易不就是要雙贏嗎?為什麼我們不增加農產品的進口呢?

如果你不是經濟學家,一定會覺得這是天大的謬論。把養活十幾億中國人這麼大的事情交給別人,這不是找死嗎?於是,中國一定要搞糧食安全,實施各種農業保護政策。

遺憾的是,大多數農業保護政策都不一定會對農民有利。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中國也沒有贏得大家的支持,因為中國有的時候進口農產品,有的時候出口農產品。

假設某一年中國進口了大量農產品,其它國家就會開開心心地增加種植面積,滿心期望第二年賣給中國,但到了明年,中國自己的農業豐收了,不僅不需要進口,還要出口!

北京大學的盧鋒教授還做過一個研究,中國的棉花進出口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賤賣貴買”現象,當國際棉花價格下跌的時候,中國在出口,當國際棉花價格上漲的時候,中國反而增加進口。

大局觀點評:

1.影響政策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集體記憶。正是由於中國在60年代出現了一場大饑荒,才使得中國政府對糧食安全格外重視。

2.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看,未來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會出現大問題。人口規模會逐漸下降,而農業增產還有很大空間。

|大局觀修煉

需要決策的不僅僅是政府,企業、機構、家庭都需要決策。集體記憶同樣在它們的決策中有重要的作用。

你所在的企業、你的家庭經歷過哪些已經成為集體記憶的重大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