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却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历史上李唐王朝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王朝,唐王朝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

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门阀党争,农民起义。这些原因使唐朝分崩离析,走向灭亡。其中藩镇割据最为致命,为何强大的唐王朝偏偏解决不了藩镇割据呢?

一、唐朝初年,统治集团对藩镇问题的疏忽。这是因为当时的藩镇问题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中国历史上,加强皇帝的权力和加强中央的权力一直是政治制度演进不变的目标。唐朝的藩镇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权力过重,朝廷无法对它进行有效的制约。

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却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远在汉朝就出现过藩镇割据。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其实也是一种藩镇割据。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通过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下定决心要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明白王国实质上就是汉王朝的“国中之国”。

王国拥有封地,还拥有建立武装,设置官员,以及征收赋税的权力。这对于中央的威胁是致命的。汉初的“七国之乱”就说明了这一点。

唐初藩镇问题没有引起统治者高度重视是因为唐初藩镇仅仅管辖所属地区的军队。朝廷还委派刺史掌管行政,同时管理一部分军队。

另外任命一位按察负责考查官吏,安抚民众视察受灾的地区,让度支管理地方财政,经营主持屯田,转运使主持调转粮食。这些官员的设置,将地方权力分开有利于各个官职之间相互牵制。有效的防止地方权力聚集在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身上,大大的削减了地方威胁中央的能力。由于唐初藩镇问题不是过于突出所以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唐初不突出的藩镇问题,以及统治集团的疏忽也造成了“姑息养藩”。然而当统治集团开始重视藩镇的时候已经不能很好的控制这些藩镇了。从唐王朝几百年的统治来看,“姑息养藩”是不能解决藩镇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唐朝中后期,藩镇问题十分严重。藩镇长官不听中央命令,统治者解决藩镇问题力不从心

从唐朝统治历史来看,对于藩镇问题统治者并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其生长。让它像一颗毒瘤一样不断危害唐朝这个肌体。

统治者的初心其实是想让强大的藩镇势均力敌相互牵制保持平衡。关内外诸镇势均力敌,这样国家就会稳定。但是这也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一旦这些藩镇强大起来,朝廷用什么来镇压他们。用诸侯的部队来镇压的部队,一时之间可行,如果诸侯联合起来又该怎么办呢?

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却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唐朝在后期征伐逆反军镇的战争中经常征调这些藩镇的军队。但是末期随着军镇长官权力的扩大,朝廷对军镇也就失控了。唐末,黄巢叛乱出现了普遍的割据藩镇。

在这之前其实唐代的帝王对藩镇的治理都有行动,但是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朝廷内斗,党争内耗严重,中央无法集中力量解决藩镇问题。对于藩镇也是刚柔并济,不赶尽杀绝,所以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唐宪宗继位后,他看到地方的藩镇势力危及到中央集权后,就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削藩。唐宪宗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削藩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派裴度和李愬攻打淮西节度使对淮西地区的用兵。朝廷的部队势如破竹,大败淮西军,攻入蔡州快速异常。顺利的解决了淮西的叛乱,这次平叛给各地藩镇极大的震撼。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宣武节度使韩弘无不望风而降。

唐宪宗任用裴度,李绛,武元衡为宰相。这些人都很有才能而且他们都是主张削藩的强硬派。朝廷的平叛有效的震慑了各地藩镇。创造了一个“中兴”的局面。

然而唐宪宗的削藩并没有从根本上削藩,治标不治本。唐宪宗只是在一时压制住了藩镇,他并没有改变军镇制度,没有用先进的制度,有效的法律,合理的官职设置来解决藩镇问题,这样的威慑只是一时的。

唐宪宗统治后期,朝政败坏。唐宪宗自以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渐渐骄奢。他任用奸臣皇甫镈罢免裴度,信奉神仙和佛教,想求长生不老之药。除此之外他亲近宦官,大臣们又陷入牛李党争。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对藩镇的削弱自然不能提上日程。

宪宗之后连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或者实力强大的藩镇说了算,这两股势力自然不允许威胁他们的因素存在。唐王朝的削藩自然也就失去了领袖,没有一个有为的领袖主持削藩,削藩自然也就寸步难行。所以在唐宪宗以后的帝王在削藩这个问题上力不从心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三、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统治的需要唐朝藩镇数量激增并且越来越难控制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的第一个藩镇割据。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均田制不适合唐王朝所面临的局面,朝廷开始实行募兵制。朝廷大量扩充军镇,增设节度使,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开元元年(713年)设置幽州节度使和朔方节度使。开元五年(717年)设置剑南藩镇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

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却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至玄宗天宝年间,增加至九个节度使和两个经略,两个守捉。这样唐朝的藩镇就有这些: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岭南五府经略使,长乐经略,东莱守捉,东牟守捉。为了稳定边疆地区,边地屯兵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这些军队全都归这些节度使管理。

藩镇的激增,以及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使得地方拥有和朝廷抗衡的实力。中央集权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在玄宗时期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安史之乱以后,河北,河东,剑南,岭南依然要驻兵戍守,而西北多战事。军队不仅不能削减还要增多。为了维持地方安定全国设立大大小小许多军镇。期初这些军镇听朝廷发号施令,后来不听命令了也就成了一方割据势力。

四、藩镇长官的任命,从中央任命变为藩镇自己任命。藩镇长官军政权力的合一对中央权力权力的挑战

藩镇的权力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大,它的权力有一个变化轨迹。唐初的节度使并没有太大的权力,他的权力是分散的。唐初节度使只有节制军队的权力,至于行政权,财权都有专门的官员掌管。节度使没有太多的权力,造反的可能性很小。

玄宗时期由于形势的变化,为了边境防御节度使的权力一步步的提了起来,军权,财权,行政权渐渐的被节度使掌握。起初,节度使军政大权两者是分离的。玄宗时期,安禄山利用唐玄宗的宠信实现两者权力的合一,就这样安禄山把河北道变成了自己的地盘,拥有了和中央抗衡的实力。

军政大权合一,让节度使大权在握,自然增大了造反的可能性。尤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朝廷为了平叛又扩大了节度使的权力。节度使权力的集中和扩大自然增加了他们造反的频率。

起初节度使的任命来自于朝廷,但是渐渐地这个就被改变了。在宪宗时期,各节度使挑选精锐士兵组成牙兵,这些牙兵只听命于节度使,屡次发动兵变废弃旧主立新主。牙兵本来只是充当了节度使使私人卫队这么个角色,但是后来势力急剧扩张,变成一股可怕的力量。

巍巍大唐,万国来朝,却为何解决不了藩镇割据?

从田悦世袭节度使开始,节度使的任命就发生了变化。田悦是田承嗣的侄子,田承嗣将节度使的位子传给他,开启了藩镇世袭之先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平卢节度使王玄志去世,他的部将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拥立自己的亲戚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并且得到了朝廷的默认。

朝廷的纵容迁就更加助长了牙兵们的嚣张气焰。渐渐地节度使的任命自然也就不出自朝廷了。藩镇们群起效仿。节度使的任命由军士们说了算,他们想立谁就立谁。也就出现了两种任命情况,节度使或者世袭或者由牙兵拥立。

尤其是宪宗后期,朝中的大权渐渐落入宦官手中,宦官和节度使们相互勾结。唐后期,河朔三镇节度使57人,由朝廷委派的只有寥寥几人。朝廷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软弱妥协的。

五、唐后期帝王对于藩镇的妥协是解决不了藩镇问题的关键原因

唐初帝王们没有认识到藩镇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个问题越来越棘手。唐初藩镇问题不是特别严重,玄宗之后开始显露。尽管唐朝中后期,有宪宗这样的帝王但还是没有成功解决这个问题。

唐中后期的帝王,大多软弱。他们没有下定决心来改变这个局面,只乞求短暂的和平。唐德宗等帝王对待藩镇的态度是姑息纵容的,导致藩镇的势力越来越大。

他们的纵容姑息的“绥靖政策”也是没有解决藩镇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关键原因。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大唐帝国的兴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