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气焰",不眼馋吗

藩镇,又叫做方镇,是唐朝中后期在边陲地区设立的军镇,设立的目的就是保护唐朝各地的安全,抵御异族的入侵。但由于藩镇节度使手中握有实权,又离朝廷比较远,

所以朝廷很难真正的控制这些藩镇。最终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成为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

既然唐朝设了那么多藩镇,又握有实权,为什么不去消灭猖狂的契丹民族,让他们白白占有那么多土地,不眼馋吗?

一、唐朝对契丹的政策:只求镇压、不求占领

唐朝一共设了十大节度使四十八个藩镇,分别位于国家边防地区。既然朝廷设了那么多藩镇,一个小小的契丹还怕打不过吗,为什么要让它白白占那么多土地呢?如果只从契丹来讲,区区一个边陲民族,集中藩镇的力量来占领它也是很简单的事。

但疆域辽阔、领土众多的大唐最看重的并不是土地,对一个地方的征服,不是一定要把它赶出那片土地,只要做到政治和军事的绝对压迫,一个小小的北方民族也搞不出什么幺蛾子,反而因为大唐的“宽容”使他们觉得备受恩宠,还能提高大唐的影响力,何乐而不为?

而且,唐朝要防御的外族势力很多,除了契丹之外,还有突厥、吐蕃、南诏、阿拉伯等,这些外族势力都不同程度对唐朝的安定构成威胁,藩镇就是分散开来抵御这些异族势力,分别分散在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等地。

如果为了攻占契丹而动用多个藩镇的力量,很可能造成别的民族的叛乱,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所以朝廷绝对不会冒这个险,去抢契丹人的土地。

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

再说回唐朝对待北方各族的策略。唐朝之所以被称为大唐盛世,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更在于“礼尚往来、和平外交”的外交政策,赢得了许多边陲民族的敬重。

唐朝对边境异族的征服,往往都优先倾向于政治收买和文化影响,使用武力是下下策。唐朝最想要的不是这些民族的土地,毕竟位置偏远,经济也不发达,真要拿在自己手里管也管不好,还不如让他们自己统治,但前提是别来扰乱我大唐疆域,再定期交点奉礼便好了。

唐朝有气度,外交宗旨是:“中国既安、卷夷自服”(翻译过来就是我把我的国家治理好了,你们这些边缘民族自然服我,认我做大哥,我就带着你们一起发展!)所以唐朝的气量不到关键时刻不对边境发动战争,毕竟和平才能保证发展。

因此这些藩镇势力虽强,但也要顾全朝廷的大局,毕竟这些大政方针是朝廷说了算,藩镇的只能只是防护敌人。真要打起来了,损的是自己的兵、折的是自己的将,倒不如两方客客气气、相安无事。

二、藩镇不消灭契丹的多方原因

1、从契丹来看:势力尚小,对朝廷不构成威胁

唐朝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和边境民族合作,不仅开通商路,还多次开展和亲,这不是说唐朝害怕边境民族,要巴结他们。恰恰是唐朝统治者有高明的远见,不把武力看作政府的唯一手段。

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

实际上,唐朝控制西域超过120年,唐太宗唐高宗时控制漠南50年、控制漠北数十年,后来唐中宗复位时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再次开始控制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区,并长期控制下去,到唐末也是这样。在唐朝的政策下,这些民族可以自己发展,但也没能耐威胁中央政权。

若契丹想要造反,朝廷自会倾力镇压。在唐朝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征服契丹,并且统治契丹,当时契丹属于唐朝的松漠都督。后来契丹数次反抗,都被唐朝打败,契丹的君主都被唐朝换了好几个。契丹只是偶然几次暂时击败唐军,但是很快就是唐军多次大破契丹,打的契丹臣服于唐朝。

武则天时期,契丹反叛,最后杨玄基、张九节打垮契丹,契丹君主的首级都被张九节送到中原展览。唐军不但打败契丹,还平定契丹余部。

吉林、黑龙江、辽宁仍然在唐朝控制之下。当时契丹在内蒙东南部,根本没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契丹数次反抗,结果都被唐朝平定。契丹君主要么服从唐朝,要么臣服于唐朝,要么被杀。

唐朝后期一个节度使分兵与其他节度使对峙的情况下,用不到一镇之力还多次大破契丹 奚,打的契丹服于唐朝。即使在唐末,契丹都既没能占据近在咫尺的辽东,都没能占据吉林、黑龙江。唐朝亡于内讧之后,五代时期,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924年契丹还没能占辽东。

后来渤海自己内讧的将要灭亡时契丹才趁机占渤海、占辽东。 然而从长白山到黑龙江、吉林、黑龙江是生女真的地,仍然没被契丹占。《金史》明确记载,即使渤海灭亡之后,生女真仍然不被契丹统治。

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

因此一直到唐末,契丹民族尚不成气候,藩镇自然不会主动去攻打契丹。

2、唐末藩镇内斗激烈,无暇攻打契丹

唐朝藩镇的产生深受府兵制的影响。所谓府兵制,就是朝廷用土地来招募士兵,只要你去打兵,你们家就能获得土地。民以食为天,在古代,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这个政策一出来,马上有许多人去应聘当兵,藩镇的兵员大部分来自府兵制。

到了唐末,藩镇割据频繁,藩镇的势力以及逐渐壮大,到了朝廷都控制不了的程度。这时候基本就是武人打天下,只要你有武力,就想要夺取政权。因为这些藩镇的士兵没有尊贵的血统和身份,完全靠武力来争取荣华富贵。

不论人的出身如何,只要有军队,就有建立政权的机会。因此凡是有野心的人,都想在这乱世称王称霸。造成军事制度混乱、社会混乱。《新五代史》、《新唐书》均提及唐末「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情况。

当人人都想夺取政权的时候,就是藩镇大乱之际。藩镇和藩镇之间互相内斗,一时间各藩镇冲突加剧,这时候谁去想着征服契丹?

中央在设立这些藩镇时本就设计它们互相牵制。藩镇割据,地盘都不大,谁也吃不掉谁。这就保持了一种恐怖平衡,现在大家想夺中央政权这块大蛋糕了,自然也要为怎么分斗个你死我活。

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

唐朝藩镇割据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间,一些藩镇的势力减弱了,一些藩镇的势力崛起了,但从整个大局势来看,这些藩镇的混乱斗争早已消耗了朝廷和他们自己的心力,自身都难民,对边境的忽视也在意料之中。

3、藩镇的野心在夺取中央政权,不在于征服边陲民族

藩镇割据在唐末后越来越严重,仅安禄山一人就担任三个藩镇的节度使,独揽大权。

而且,安禄山这个人的个人实力也不可小觑,在他当节度使镇守边境的过程中,先后平定了契丹和奚的叛乱,所以才得到唐明皇的宠爱。但安禄山的野心却不止于此,他要的不是让边陲民族臣服于脚下,他要的是中央的权利。

皇帝都希望把权力紧紧的抓在自己的手里,这个不需要人教,都是本能天性,都不会希望培养出一个不听话的土皇帝和自己分庭抗礼,古代时机成熟皇帝都会向皇族开刀削藩,自己人都信不过更何况外人。

问题是客观条件逼迫下,皇帝面对严峻的国防压力,只能释放更多资源给军队换取太平,不受外族侵略,所以藩镇的出现难以避免的。有兵可以抵御外敌入侵,但同样也可以背叛中央。

不管怎样,战打多了,将领的权利就会越来越大,不管是为了方便打仗还是个人野心都要把手伸到地方行政财权和人事中。就像李云龙对赵刚说的,旅长你既想让老子打胜仗还不给充足的补给还想让老子乖乖听话你这叫不讲理。

契丹占地大,唐末藩镇有实权为何不消灭契丹

所以只要一个将领有才干,慢慢的就会集中兵权,兵权一大,自然不满足每天在边境风吹日晒,也自然觊觎皇帝的龙座。不管怎么说藩镇也帮助唐朝抵挡了外辱,维持了150年,一直到黄巢起义,唐朝才真正覆灭。

特别是在唐末这个重要阶段,藩镇势力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不断挑战中央权威。皇帝也在藩镇叛乱中精疲力竭,却还是竭力镇压。双方在这150多年的拉锯战中,都已分身乏术,哪里还会去管契丹?毕竟,如果藩镇能一举夺下政权,再去收拾契丹也来得及。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唐朝一贯的外交政策上,就不主张主动发动战争,只要在政治和外交上征服其他民族就可以。况且在唐末这个敏感阶段,藩镇和中央的拉锯战正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契丹这个小民族。这也是契丹土地虽多,却没有引起藩镇进攻的原因。

参考文献:

《契丹的历史》

《唐史》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