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敢於攻擊的,才是正常狀態

文:武志紅

本內容出自2015年12月23日武志紅老師在壹心理學院的公開課演講內容整理。

生活中我們總是要感謝很多事情,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感謝自己。感謝自己的什麼呢?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或者叫做“擁抱內心的暗夜”。在我做諮詢的過程中,也包括之前自己的歷程,我發現我們能否擁抱自己內心中那些痛苦的部分、黑暗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什麼呢?

完美的往往存在問題

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又一次去講課,見了講課方的三位女士,我經常自豪自己有一眼斷人的本領,於是見面之後我從她們臉上的神情評估她們最近的問題。有二位女士對我說:我們是你的忠實粉絲,但是我覺得我的家庭是非常非常好的,甚至其中一個說我的家庭關係是完美的。

她一說自己是完美的,我就知道肯定有問題,其實我在她的臉上卻看到了兩個字——崩潰。

而另外一位女士看著是最健康的,但是她對我說:武老師,我家裡有很多問題,我內心有很多痛苦,這就是一個正常人,健康人。等後來我們聊開了,我非常乾淨利落的指出來,那兩位女士可能有什麼樣的問題,結果基本上都被我說中了。我們要警惕這種感覺——我們的人生是完美的,我的家庭是完美的。

如果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有個說法——世界是相反的。其實,真是勝過完美,一旦我們懂得什麼是真實,我們如何接受自己的真實,如何跟自己真實的在一起,你就會深刻的感知到真實是比完美更好的東西。

通過剛才那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兩位女士她們自身的問題很大,但她們說自己是完美的,而另外一個女士說家庭問題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三位女士她們對真實的接納程度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謂的真實就是痛苦,她們對痛苦的接納程度。

覺得自己家庭是完美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分裂出去了,消滅了,她自己腦袋裡意識不到痛苦,所以她會說自己是完美的。而相對比較健康的女士因為她對痛苦有接納能力,所以她會直接說我們家庭有問題,我有痛苦。這時候我們看到一個簡單的評價標準,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與接納痛苦的程度成正比。

痛苦意味著什麼?《感謝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有一個故事很受歡迎,叫——最純的悲傷幫你告別悲傷往事。

故事是這樣的:主人公女孩Z的童年非常不幸,出生沒多久父母離婚,父親掙不到錢,她基本上是跟著姑姑長大。她不斷更換寄養家庭,小學時就已經覺得自己充滿痛苦。她努力討好老師、同學,卻總是不如願,她連一個朋友也沒有。

學校要換新課桌需要交100塊,她因為出不起被調到了教室最後面,前面都是坐著跟頭比她高,擁有新課桌的人,她感覺非常痛苦,充滿羞恥。她曾經很認真的計劃過自己的自殺,也就是所謂的“哲學式自殺”,既經過很認真的計算、衡量,覺得自己的人生確實是不值得。她曾經在一張白紙兩邊分別寫下活著的理由和死去的理由,結果死去的理由遠超過活著的理由,於是她認為自己應該自殺。

我在北大心理系的一個師妹,也做過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是師妹自殺成功了。而女孩Z沒有成功,是因為附近沒有高處。她感到很深的悲哀,引起很大的傷感。

然後她開始哭泣,她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結果在她哭泣的時候,她回憶起她人生中的種種不幸,但是她哭到最後的時候,她心裡有個聲音出來,那個聲音在對她說,是的,你很慘,但是你還可以做很多事。結果這個聲音改變了她,這個女孩感覺她獲得了一種力量,讓她真的開始思考我可以為我的人生做些什麼樣的事情。

後來,女孩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好朋友。後來在廣州有年聖誕節,她邀請我去她家參加聖誕party,我去了發現一屋子人,我數了下大概是28個外面來的朋友。這很有意思,這個女孩很深的哭了一次,她的人生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什麼會有這部分呢?這就涉及到我們不完美中的第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悲傷。


悲傷:被接納的悲傷是一股能量

心理學書籍經常會強調悲傷,專業的說法叫哀傷過程,指任何一份失去都會引起我們內心中的悲傷,如果我們讓這悲傷流動,就意味著我們接受了喪失,接受了失去。悲傷的流動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重大的失去引起重大的悲傷,而重大的悲傷在一定的時間內流完,這就叫所謂的哀傷過程。

你必須在面臨重大失去的時候完成這個哀傷過程,才意味著你接受了你人生的不幸,所以這個女孩之所以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她開始接受她的人生過去很多痛苦。她不接受這些痛苦時,她希望能夠在痛苦裡看到所謂的正能量,於是她特別想討好對方。

如果你有一個討好型的朋友,你就會發現他們做十件事情,九件做得很好,一件做得不夠好,於是他們不在乎那九件,而對那一件耿耿於懷。為什麼會這樣呢?女孩Z過去的人生充滿黑暗、不幸,她不想接受這些不幸,結果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就很害怕那些線索會引起她記起她人生中不幸的線索,也就是說她在和她的人生較勁,她想否認這些痛苦。結果跟她相處的時候,你發現一旦有什麼信息讓她回憶起她的痛苦來,她就會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當她完成了這個悲傷過程,實際上一次哭泣並沒有真正的徹底的完成悲傷,但是對她來講,這是個很重要的完成過程。她完成了很大的一部分,當她完成了這部分,說明她接受了這個事實:是的,我的人生有很多不幸,我不再和這個事實較勁,我接受我人生的真相。當接受了這個真相之後,她的能量就從這個不幸中獲得很大的解放。她就可以真的去思考我的人生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所以當你的人生遇見各種不幸,你會產生一個很根本的感覺叫做悲傷,悲傷也許是所有的感受裡是最重要的一種。你能否讓你的悲傷流動,意味著你是否能夠真的接受人生的真相,你是否真的有智慧。

武志紅:敢於攻擊的,才是正常狀態



攻擊性與恐懼:敢於攻擊,才是真正的“好人”

接下來是憤怒,或者是我更喜歡的另一個詞,叫做攻擊性,這個過程展示了人性的奧秘和複雜。我原來以為我的心理醫生會給我講許多人性的奧秘,其實不然,我們的話題大部分涉及到攻擊力,我壓抑了我的憤怒和攻擊力,結果讓我活的不自在,通過老師引導我慢慢清晰地認識了攻擊力,碰觸到我內心深處的攻擊性部分,讓我變得和以往不同。在深度睡眠治療中,我夢到自己變成勒巨大的恐龍、土匪頭子……

我作為心理諮詢師,我有幾十個來訪者,我的個案都是長程的,他們就是我故事裡的人物。他們變成我文章、書裡的人物,我就是靠劫掠他們的故事維持我的生活。這樣一想自己不是拯救者,而是土匪,也就是壞人,自己就有一種很深的崩潰感。但是同時我又覺得自己是知名心理諮詢師,收費根本就不貴。

過去感謝來訪者只是外交辭令。通過這次學習我真正明白接受自己就是土匪頭子,攻擊性的惡魔才能出來,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很自私的人,我接受了事實,心裡才自在了許多,自己的攻擊性就出來了,我才能真正放鬆了,我的氣質變化來自於此。

如果一個人不能直接對別人表達憤怒,而是繞著彎去表達攻擊,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被動攻擊。例如不直接拒絕別人,而是拖延。每個人心裡都有大量的憤怒,你能否覺知到你的憤怒,你能否合理表達你的憤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能否合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是健康的重要標準,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這些,就必然有心理疾病。

恐懼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它的重要性就是自己越害怕的東西對自己越是重要。我們平時怕鬼、冤魂,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壓抑在心裡的憤怒、恐懼久了多了就變成了你心裡的鬼。它在告訴你有些東西在生命裡非常重要,你必須學會面對,你真正恐懼的是悲是喪失,比如你越是沒有安全感,你越害怕一個人離開你。

我也有怕鬼的時候,那時我跟女朋友提出了分手,雖然分手是我提出來,但是仍然喚起了我“失去了”這樣的恐懼。就是說失去了她,我就是一個人了。所以這時候我就很害怕這份失去,所以這份恐懼我向外投射就變成了一個鬼魂的東西。當我在這個恐懼裡待了一會,接著我發現這個恐懼就過去了。那麼這個事我就可以自由的去面對它了。悲傷,憤怒,和恐懼這三件事,我們要知道,我們對自己情緒的擔心和害怕,其實經常是來自於童年。

當嬰兒時,如果你有大量孤獨的時刻,或者孩子時,你有大量受傷的時刻,這會導致你害怕痛苦,你希望能夠逃離那些痛苦,因為當時你化解、面對痛苦的能力是非常弱的,你除了父母沒有別人,所以經常那時候你不僅是感受上,而且事實上你也面對不了你的痛苦,所以你要通過隔離的方式來面對它。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叫壓抑,用各種各樣壓抑的方式。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你是一個成年人,痛苦經常不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而僅是你內在的一種感受,一旦你好好的去感覺它,讓它在你心裡流動,這個感覺就會成為一份能量。


武志紅:敢於攻擊的,才是正常狀態


內疚:我錯了,那又怎麼了

內疚,也很重要。內疚和羞恥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感受,為什麼呢?內疚和羞恥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我傷害了你,所以我內疚,我是個壞人,所以我羞恥。所以內疚通常是我們所不願意面對的東西,因為它意味著我錯了,而前面的那三種感受是在說你錯了。

所以很多人甚至可以成為聖人,卻不願意成為壞人。我的一篇文章《外向是對外向者的嘉獎,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很多外向者他們的資源,通常他們在社交層面會如魚得水,而且他們的生意什麼的也可以做得很成功。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其實我們都是關係的動物,我們很希望在關係中得到認可,得到愛,如果一個外向的人靠近我們,向我們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喜歡你,我歡迎你,我想跟你交往。

他打破了我們的孤獨,所以我們就會覺得我是受歡迎的,所以大家覺得外向的朋友經常是具備這個很大的價值。而且外向的人經常有這樣一個特點,他經常是索取的,可以很輕鬆的說我要什麼。

對於不能夠提要求的人,每當你建立一個關係通常就意味著你在喪失你的資源,你在付出,也就是說你朋友越多,你付出越多,你就越累。例如我便經常要斬斷自己的一些關係,這會讓我內疚,但我現在我會好好的看著這份內疚,讓內疚的能量流動,而不是為了避免內疚的感覺就不再向別人提要求,而且過去我不能攻擊別人,不能拒絕別人,也是因為我會感到內疚,所以過去我的關係中就非常非常的不自由。

其實任何一個人,如果你是一個過分好的人,通常就會意味著處理內疚方面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建議這樣的朋友去看自己的這個問題,試著學習,內疚一點又怎麼了,我錯了又怎麼了,這是我們要學習接觸這一部分。


武志紅:敢於攻擊的,才是正常狀態


嫉妒:壓抑嫉妒便是削弱競爭力

嫉妒也許同樣是我們特別不願去面對的一個東西,因為大家都知道,吃醋,嫉妒狂,都是在描繪那些看上去很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嫉妒和競爭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如果你剋制自己的嫉妒,就意味著你在剋制自己的競爭力。這會造成很對問題,例如女性會扮成沒有性魅力的“小白兔”,不去和別人競爭自己喜歡的男性;男性不能夠在職場成功升職。

接納黑暗,打開生命的通道

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和嫉妒,也包括簡單談到的羞恥,針對這些我很想說,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生命的能量。

我的書籤上有一句話“成為你自己”,但是什麼是自己呢?其實,在這個所謂的自己上,壞的東西比所謂好的東西更加本質。悲傷、憤怒、恐懼、內疚、嫉妒和羞恥中藏著我們生命的本質本身,我們想成為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更好的人,想真的把自己活出來,我們需要去觸碰這些東西,理解和接納這些東西。

羅傑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通常我們理解這句話是對別人說的,但是其實這句話可以同樣放在我們自身,我們需要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自身。接納自身什麼呢?如果你已經是一個特別好的人,那還有什麼接納呢?所以大家都知道,所謂的理解和接納通常就是你心理的那些所謂的黑暗面。

非常有意思的是,一旦當你做到深深的理解和接納這些所謂的黑暗面時,他們就是美就是生命是最棒的東西,你會體會到他們根本就不是黑暗,他們從黑暗轉化為了光明,從醜陋轉化為美好,同時你會深深的體驗到什麼是自由,這時候你就知道這種能量流動生命力流動的感覺是怎樣的。

弗洛伊德說噩夢是潛意識的一種,如果你在噩夢中醒來,身體不能動彈,可以嘗試去體驗這種感覺,你身體保持不動彈,你腦袋不做很多工作,就意味著你沒有切斷你潛意識的流動,這是最好的理解和接納。而且一旦你理解和接納了,讓他們自由流動了,一開始會很難受,但是堅持下來不差於性高潮。能堅持十五分鐘已經很極限了。

我現在41歲了,卻從沒有感覺這麼好。就是因為我不斷地在體驗這些東西,讓他們流動起來,達到療愈的作用。最後再重複一句話:真實勝過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