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記憶中的建安咀

文:秦淮河

圖:來源網絡

在我的故鄉鄉萬家山。下山西南角落裡,大坡向下延伸與李家溝河和井口河交匯的地方形成一個平地,上面居著五戶人家,就是現在萬彥平的老地方,不知是啥原因,他們陸續搬了出來。從歷史上起一直叫建安咀。正因為他們祖上幾輩都在那裡住,天長日久,萬家山人稱他們幾戶為"建安咀人",到前幾年,我們下山的老一輩人稱彥平父,"建安咀人,今天干啥去。"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建安咀

為什麼大坡沒有人居住呢,我曾分析過這一問題,據我看來,萬家山地形按地理學的角度分析是屬於窩穴,最好處也就是上新院那一處,你看左邊堡梁延伸下來形成青龍山,加之修了堡子使青龍更高大,而西邊的大坡是白虎山,按風水術語而論,"不怕青龍高萬丈,就怕白虎抬頭望。"大坡在我村屬於白虎煞,加之在外形上論是金星山,金星山屬金,煞氣重,又大坡山形破碎,形體歪斜,直來直去,沒有形成好的脈氣。不是理想的好住處,不太適合建房立宅。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建安咀

這是我的一點淺談而已。從我記憶起,在農業社時代那是老四隊的牲口圈,上面一排房子分隔成幾大間,靠牆盡盤些槽,槽上的木欄上栓著隊裡的馱牲口,馬,騾,驢。不是驢"剛,剛,剛……",就是馬"嘶,嘶,"的換草聲,此起彼伏,從不間斷。在西邊是飼養員的一間,盤著熱炕,門前有一大片空地,堆著一大壘麥草,還有曬乾的苜蓿,這都是牲口的飼料。草場的空閒處冬天曬些牲口糞,時常見二爺用一個推爬在攪糞,有時和平平爺在鍘草。二爺腳不好,走起來一拐一捌的,戴著一個小黑帽,留的鬍子很長,說話好象也不太利索。人和藹的很。從不罵我們,記不住我們的名字,把我們都叫"狗狗"。可把他的孫子的名字記得挺熟的。二爺老漢家常年住在那間房子裡,飯熟了,二婆拄著柺杖,纏著三寸金蓮,顫悠悠地提一瓦罐罐送來,臨走時背一揹簍牲口糞去填炕。忘不了嘮叨"飯涼了,快吃去。"二爺結結巴巴地說"老婆子,……不用吵……"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建安咀


二爺住的那間在西邊。在東邊現在萬建真住的位置有兩大間土房,很破舊。在修梯田時,農業社的大灶在裡面盤著,一個大的很的鍋,上面熱氣騰騰,大人們冬天去修梯田不回來,灶上燒好白麵拌湯,用一個木馬芍往木桶裡倒,我們一群小孩子在外面瞪著眼睛看,餓極了,直流口水,管夥的是我爹爹,"不用急,狗狗,到外面不用擋人有你們喝的。"給大人們的陸續送走了,鍋底給我們這些饞貓一人分半芍,站在外面寒風吹的直打顫,鼻涕和湯分不開,我們喝的很有味。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建安咀


到我們稍大一些,離分產到戶不玩,那時,建安咀是我們的樂園,小夥伴們到飼養員的炕上去玩,炕熱的很,把席田都著了,中間有一個大窟窿,我們在上面鬧著,罵著,吵著,真是快樂極了。吵煩了,二爺過來罵起來。好好暖著,不要吵,防把炕跳塌了。你罵你的,我們還是那個樣。到了下午,牲口吃完拌草,又是乾草,乾草完了去飲水,在李家溝有一個很大的泉,現在乾涸了,泉邊有一棵大柳樹,泉裡水清的很。我們那些小夥伴跟在二爺後面一人拉一隻驢,二爺拉的紅母馬,正懷著駒,紅馬肚子大的很。倒泉裡去飲水,牲口渴極了,一個爭一個去搶水。

記憶中的建安咀是那樣的美好。可惜,這些永遠看不到了。想起來,令人神馳。令人淚湧。

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接受鄉情、鄉愁、鄉憶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以及個人原創的聲明,帶圖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