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兩個範圍的爭論

甲乙兩將軍關於盾牌的爭論,是不是偶然現象呢?

盾牌比較直觀,那麼,人們在觀察比較抽象的事物時,也會出現兩個範圍的爭論嗎?

會的!

我們來看自然科學中的一個例子,這就是物理學界關於光的本性問題的爭論。

光的本性問題,早在古希臘的時候,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到了十七世紀,形成了以牛頓為代表的微粒說,和以惠更斯為代表的波動說的爭論。

1704年,牛頓出版《光學》一書,主要釆用微粒說。這以後的將近一個世紀裡,大多數人都相信微粒說。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從十八世紀開始,一些科學家對牛頓的微粒說產生了懷疑。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揚,在實驗室裡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從而證實光是一種波。此後,一些科學家也相繼做了支持光的波動性的實驗。特別是法拉第、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證明了光實際上也是一種電磁波。為光的波動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於是,人們不再相信微粒說,轉而相信波動說。

然而,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在實驗驗證光的電磁說的時候,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這一發現,再次證明光的確具有微粒性。

波動說和微粒說,同時得到了科學實驗的支持。

1905年,愛因斯坦把“量子”概念,用於解釋光的本性問題,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認為光在傳播的時候,具有微粒性;而光在輻射以及與其他實體粒子相互作用的時候,具有波動性。1916年,美國實驗物理學家密立根,對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進行了嚴格的實驗驗證,結果表明這一假說是正確的。後來,康普頓效應,再次證明了光量子假說的正確性。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波粒展現

關於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的爭論,如果從牛頓1704年出版《光學》一書算起,到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的提出時止,爭論長達二百年之久。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微粒性。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雖然光不像盾牌那樣,可以直觀地看到正面和反面,但光卻有兩種不同的狀態。雖然,微粒說和波動說觀察的都是同一物體光,但是,微粒說和波動說觀察的卻是光的不同的狀態。光在傳播的時候,在這種狀態下,光具有微粒性;光在與其他實體粒子相互作用的時候,在這種狀態下,光具有波動性。

這也表明光同盾牌以及其它客體一樣,都具有整體性。物理學家關於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的爭論同甲乙兩將軍關於盾牌的爭論,其情形是一樣地,都是兩個範圍之間的爭論,所不同的是,前者要比後者爭論的時間長的多。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波粒的協同作用

物理學界關於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的爭論,它有一個使爭論雙方都認可的評判標準,這就是科學實驗。也就是說,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微粒性,兩個結論並存,是科學實驗的證實了的,是科學家們一致認可的客觀事實。因此,物理學界關於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的爭論,為兩個範圍的爭論也是爭論的一種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那些比較抽象的兩個範圍的爭論,由於無法得到實驗驗證,因此爭論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比如,關於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爭論就是這樣一種爭論。

白馬是馬,這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在我國戰國末期,名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孫龍,卻提出了一個“白馬非馬”的命題。這一命題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歷朝歷代文人學士的詰難。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白馬非馬

公孫龍說:“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這是說,“馬”這個詞是稱呼形體的,“白”這個詞是稱呼顏色的,稱呼顏色而沒有稱呼形體,所以“白馬非馬”。在這裡,公孫龍提出了三個概念:一個是稱呼形體的“馬”,一個是稱呼顏色的“白”,一個是稱呼顏色和形體的“白馬”。 通常人們認為,“白馬”同黃馬黑馬一樣也是馬,是一種白顏色的馬。而公孫龍不站在名實相符這一範圍提出命題。他考察的是名和名之間的差異,也就是“馬”這個詞與“白馬”這個詞之間的差異,認為“馬”這個詞指示了形體,而“白馬”這個詞則指示了顏色和形體,“白馬”有別於“馬”,所以“白馬非馬”。

公孫龍又說:“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他的意思是說,“馬”這個稱呼,可以包括黃顏色黑顏色的馬,可是“白馬”這個稱呼,就不包括黃顏色黑顏色的馬,只是包括白顏色的馬。在這裡,公孫龍仍然考察的是名和名之間的差異。“白馬”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白馬”的外延指的是白顏色的馬,而“馬”的外延要比“白馬”的大一些,它不僅包括了“白馬”,而且還包括黃馬黑馬以及其它顏色的馬在內。“白馬”不同於“馬”,所以“白馬非馬”。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因此,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並不是說白馬不是馬,而是說白馬有別於馬,白馬不同於馬。他所說的白馬和馬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邏輯學上的種概念和屬概念之間的關係。

關於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爭論,從戰國末期到現在,要比物理學界關於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爭論的時間要長的多,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邏輯學發展的較晚,另一方面是因為它比較抽像,我們沒有觀察到公孫龍觀察的那一面,正因為此,一些人把公孫龍看作詭辯論的代表者。其實, 公孫龍對中國的邏輯學是有貢獻的。張新在他的《中國名家》一書中,稱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是一個“具有十分重大的邏輯意義的命題”。①又說“公孫龍既是中國先秦名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國邏輯學理論大廈的真正奠基者”。②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關於光的微粒性和波動性的爭論,如果從牛頓1704年出版《光學》一書算起,到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的提出時止,爭論長達二百年之久。而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爭論從戰國末期到現在,時間更長了。這恰恰證明了客觀事物的整體性,和觀察的範圍性。雖然,我們觀察的都是“白馬”, 但卻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我們是從“名實相符” 這個角度觀察的,而公孫龍考則是從種概念與屬概念之間的關係這個角度觀察的。

兩個範圍的爭論,不是偶然現象,它也是爭論的一種模式。在我們的認識所涉及一切領域,比如科學、哲學、文藝、政治等領域,都有可能出現兩個範圍的爭論。兩個範圍的爭論,無論爭論的時間多麼長,無論爭論的多麼激烈,其最終結果都會出現兩個結論,這是因為爭論的雙方都看不到對方觀察的範圍的緣故。兩個結論同時存在,是兩個範圍爭論的一個重要特徵。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兩個範圍的爭論,往往呈現這樣的情形:一方面,它表明爭論的雙方是站在對立的角度,來觀察同一個事物;另一方面,它表明客觀事物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面或相互對立的部分。這相互對立的面或相互對立的部分,在《周易》中稱為陰陽。兩個範圍的爭論,並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一種客觀存在。兩個結論同時存在,是兩個範圍爭論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告訴我們,在我們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過程中,有這樣一種爭論,你是對的,並不見得別人就是錯的,同你一樣,別人可能也是對的。

觀察的範圍性,不是一個人視力好、智商高、有學問就可以不受範圍的約束的問題,而是人類的眼睛夲身的構造及其功能的問題,以及客觀事物具有整體性的問題。因此,觀察的範圍性,是我們觀察客觀事物的基本特徵。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六)

參考文獻

①張新《中國名家》283頁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

②同上 285頁

(未完待續)

下一章 有沒有無處不適用無處不正確的理論呢?請看範圍論怎樣說(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