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六个字,“幼升小”择不择校都没关系


做好这六个字,“幼升小”择不择校都没关系


01

“今天去交钱。”杨黎的口气中,既有担心,也有松口气的感觉。

“还是有点担心自己选择到底对不对……”话虽这么说,杨黎还是没有迟疑,为了准点抵达学校,她提前了大半个小时驱车前往。

交完择校费,走在学校大门外的绿道上,杨黎晃了晃手中的一张纸,调侃道:这么多钱就换了一张纸。

杨黎说的纸是捐资助学意向书,上面写着:为支持某某小学的教育事业,本人自愿捐赠*万元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择校焦虑就从 “小升初”提前到了“幼升小”。杨黎加了好几个群,这些群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幼升小”妈妈群。由于每个群的人数很快爆满,就产生了:

“幼升小”妈妈1群、“幼升小”妈妈2群……

杨黎所在的“幼升小”妈妈3群里,大家把择校称为幼小衔接战役的第一关。

刚开始,杨黎很不接受这个说法,听着“战役”两个字,觉得很夸张。

关于小学,一开始她没想太多,觉得小学就是幼儿园的延续,没必要太早给孩子压力。可当孩子快读小学时,杨黎才发现,好像没自己想的那么简单。

杨黎家户口对口的是一所三类公立小学。

一次闲聊中,一个妈妈说:我们家孩子不读那所学校,软硬件都不行,关键是对口初中也差。

杨黎就问:那你们家孩子准备读什么学校?

对方说出一家私立小学的名字,这家学校素质教育为主,英语是特色,对外交流的机会也很多……

杨黎听完想,倒是符合自己的理念,学费也在可承受范围内。

但现在私立也是100%摇号,能不能摇进去,扑朔迷离,连机构也说不清。

没过多久,杨黎带儿子去表姐家玩,表姐孩子在一家知名公立小学读书。

听杨黎说想送孩子去私立小学,表姐劝道:

“新政后没直升的私立前途未卜。你不知道吗,上海有名的民办张江集团学校都转公立了……”

杨黎:可是,我们家户口对口公立不太好,名校又太难进。

表姐:再难也得想办法啊,我当初也是费了老大劲,现在看来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杨黎:都说名校压力大,我担心孩子跟不上……

表姐:你怎么知道孩子跟不上?凡事都有个过程。我们单位老万的儿子,刚进小学成绩倒数,现在不也跟上去了,虽然在他们学校排名不靠前,但跟别的普通小学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表姐说的不无道理,小升初,的确是杨黎的担心。

上个宽松的小学,孩子可能现在很开心,但六年后呢?

于是,又是一番折腾,到处托人找关系。接踵而至的焦虑让杨黎疲惫不堪,不由得感叹为人父母真是不容易。

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挤进一家知名公立小学。

收到通知那天,杨黎请了几个亲戚在家吃饭,权当庆祝。

亲戚朋友举杯祝贺,大家都很羡慕。怎能不羡慕呢?只要是当爹妈的,就知道如今名校多么难进。

杨黎有点微醺,听着大家羡慕的说辞,感觉自己应该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但隐隐的,也有些担心。

这时候,她才忽然理解了“战役”这个词。

做好这六个字,“幼升小”择不择校都没关系

(图片来源于包图网)


02

在“幼升小”群里,有像杨黎这种交择校费上岸的家长,也有像陈想这种咬咬牙买学区房上岸的家长。

摇号新政带动了又一波“学区房热”。

私立小学对口变得不稳定,如果不是有直升名额或者一贯制优质私立,在普通私立和好学区的公立之间,大家觉得,选学区好对口好的公立学校更稳妥。

陈想十分庆幸自己未雨绸缪,早两年就选定了房,顺利落户。

只有经历过的家长才知道,靠学区房顺利上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的是好不容易买了学区房,又遭遇政策风险,最典型就是北京的八里庄小学,很多家长刚落户,就收到了学校“学位不足,将被调剂”的通知。

群里有些家长为了避开“多校划片”的政策风险,干脆等到最后时间才来敲定,计划春节后买房。谁想到今年疫情突然搅局,很多楼市暂停交易,一耽误几个月就没了,按去年政策,5月底前完成小一新生网上报名和资料审核,短短一两个月买房落户,实在是仓促!

还没上岸的家长在群里互相安慰,“其实学校没那么重要,关键还是看娃自己”,私下又都卯足了劲,各显神通暗自努力。

先别笑这些家长操心过度,很多事就是这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孩子前不了解,有孩子后才发现不了解不行。

做好这六个字,“幼升小”择不择校都没关系

(图片来源于包图网)


03

每个群、每一天,都在发生不同的故事。

不同的故事承载着同样的焦虑。

教育焦虑,仿佛成了当今一款流行病,压力越来越前置,搞得家长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是一副严阵以待的表情。

这样下去,年轻人都要恐婚了,万一不小心生了娃,人生便再无好光景。

果真如此么??

其实,如今回头看,觉得当时很多焦虑都是没有必要的。

我跟千寻班里的一些家长交流过,经过了“幼升小”的手忙脚乱,大家反倒是越来越笃定,越来越从容。

有位爸爸说得很通透:

“当你知道自己娃是什么料,心里就凉快了,整个人就会冷静很多。”

话糙理不糙,一语道破了人生的局限性。

身为父母,不能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进好的小学、中学……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谁都不是神父也不是圣母,有做不到的事很正常,育儿路漫漫,越往前走,做不到的事还会越多。

对孩子来说,在局限中成长也不见得是坏事。

如果再次面对“幼升小”焦虑,我只想推荐给你六个字:

调整,退群,行动。


No.1

调整

调整什么?调整心态,调整目标。

教育是刚需,但择校不是。

教育的结果,说到底是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合计。

没必要因为某个环节搞定,就盲目乐观,也没必要因为某个环节没搞定,就陷入悲观。

好学校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助力,但孩子的成长也不是读什么学校决定的。

心态上要淡然些,尽心即安心。

至于调整目标,就一个原则:实事求是。

从自己家庭的实际状况出发,从自己孩子的实际表现出发,贴合实际的目标才是可落地的目标。


No.2

退群

调整好心态和目标后,建议大家暂时退出不必要的“幼升小”群。

就算不能退,也要做到尽量屏蔽信息。

我知道在“幼升小小升初”这样的敏感环节,家长都会加无数群,每天刷好几百条消息,生怕错过一条重要讯息,影响了孩子的升学大计。

其实经历过就知道,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几乎不太可能存在于家长群里,所谓的内幕消息往往来自潜伏于群中有利益诉求的机构。

群里家长也都是处于同一时间节点上的“战友”,谁又真的有经验传授给谁呢。

关注多了,只会平添焦虑。

如果非要关注,建议大家多关注身边像我这样的“过来家长”。

虽然说出来的建议不见得中听,但至少是自己亲身经历,能提供实实在在的方法,而不是混淆视听,夸大其词的内幕消息。


No.3

行动

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段心得,大致意思是:

想太多不如简单去做,不知道往哪走,就走好现在可以走的路。

内心纠结一万遍该怎么办,还不如认认真真去“办”。

一、有能力择校就择,没啥好说的,就目前态势来看:

有直升名额或一贯制的优质私立>好学区的公立>普通公立or私立

二、择不了校也没关系。天时地利人和,比地利更重要是人和。

比好学校更有价值的是(排位不分先后):

对教育上心的父母;

高质量的陪伴,包括且不限于阅读、运动和沟通;

切实有效的幼小衔接;

一对一的亲子辅导;

精心挑选配置的课外班;

……

能做好以上这些事,就算没有好学校也没关系。

而且说实话,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阶段比起来,对学校依赖度最低的就是小学。知识点就那么多,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水平相差无几,同伴影响也不像中学那么强。

这个阶段,明明就是家庭教育的主场!家长可为的地方太多了。

即便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具体指导,也可以从很多其它方面,帮助孩子成长。

比如,培养好习惯。坚持亲子阅读、学会时间管理……

比如,当个好助手。尊重孩子,用策略调动孩子的主动性,选择对孩子真正有帮助的好教辅,不人云亦云地报班,而是结合孩子实际,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

做好这六个字,“幼升小”择不择校都没关系

(图片来源于包图网)

前段时间,我看了部张同道导演的纪录片,名字叫《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

其中有一集,讲到几个焦虑的家长,专程到芭学园,找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老师解惑。

李跃儿老师说了段话,给我很大感触:

“你爱你的孩子,你怎样去爱你的孩子?

爱的感觉和爱的决心是两回事。

真正的爱,家长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个教育决心。”

最终让我们做出选择的,是我们的教育决心。

不管你能选哪条路、选了哪条路,别纠结别焦虑,踏踏实实走下去。

愿若干年后,我们这届家长总算熬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能淡然地来一句:什么“幼升小小升初”,那都不是事……


做好这六个字,“幼升小”择不择校都没关系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育儿咨讯”,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