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小史

导语:相信很多关心国防、喜爱军事的朋友在看到本文题图的时候,都会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沙群岛礁盘上的高脚屋。

不过,题图中的海上建筑物在规模上要远远超过南海高脚屋,其所处位置距离南海相隔万里,建造历史更为悠久,它们不是临时建造的边防哨所,而是具有军事功能的永备防御设施,但和南海高脚屋一样担负守护一方国土的重任,它们就是英国在二战时期建造的默恩塞尔海上堡垒,英国人为什么要建造这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堡垒?它们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本文将一一道来。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在飞艇、飞机等航空器发明之前,对英国的入侵只能来自海上,而对于入侵者来说,沿海地区的江河入海口是深入英国内陆的天然通道和捷径,因此英国历来都非常重视对河口的防御,尤其是靠近欧洲大陆的东南海岸各河口,更是重中之重,早在19世纪时就在部分江河的入海口利用浅滩、沙洲建造永久性的防御堡垒,作为保护内河航道、阻止外敌溯流而入的屏障,二战时期默恩塞尔海上堡垒可以视为这一设防传统的延续,不过它们防御的对象不是敌方舰船,而是飞越海洋、轰炸英国本土的飞机。说起默恩塞尔海上堡垒的建造缘由,还要回溯到1940年那场著名的不列颠空战。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在1940年5、6月间的西欧战役中,英、法、比、荷多国军队被德军精心策划的闪电攻势打得狼狈不堪,数十万英法联队差点在敦刻尔克海滩上被包了饺子,虽然大部分部队幸运地撤回本土,但英国面临着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最严峻的侵略威胁。对英国人幸运的是,连战连捷、气势正盛的德国军队面对最窄处仅有30多公里的英吉利海峡一筹莫展。力量本来就薄弱的德国海军在数月前的挪威战役中损失了一大票战舰,缺乏实施跨海登陆作战的能力,除非掌握海峡上空的制空权,否则断无成功的希望。

于是,帝国元帅戈林统率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了规模空前的空中攻势,并在战役的高潮阶段将空袭重点置于英国首都伦敦,频繁来袭,昼夜不息。在不列颠战役中,德军机群在空袭伦敦时将泰晤士河口作为重要的导航点,只要找到河口就可以沿泰晤士河飞行,抵达伦敦上空。

此外,泰晤士河口也是船运繁忙的重要航道,德军飞机经常在河口附近空投水雷,威胁来往船只的安全。基于上述原因,在泰晤士河口设防成为英国军方的当务之急。经过研究,英军决定因循旧例,在泰晤士河河口及附近的默尔西河河口建造海上防空堡垒,作为防御德军空袭的前哨。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1940年不列颠空战期间,遭遇德军猛烈轰炸的伦敦被浓烟烈火所笼罩,当时德军空袭伦敦时以泰晤士河口为导航点,促使英军在河口布防。

英国历史上的河口堡垒都是为了防御舰船而设计的,而泰晤士河的堡垒以抵御飞机为目标,而且战事紧迫,必须便于快速建造,短期完工,该如何设计呢?英国海军部的官员们找到了工程师盖伊·默恩塞尔,请他担任新堡垒的设计师。默恩塞尔于1884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英国军人家庭,他的祖上是爱尔兰人,他的父亲爱德华·默恩塞尔是一名骑兵上尉,曾在第5禁卫龙骑兵团和第15轻骑兵团服役。

默恩塞尔在英国接受教育,在伦敦完成大学学业,但并未子承父业,入伍从戎,而是游历各国,增长见识,学习技术,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尤其对于刚刚出现的钢筋混凝土技术非常精通。学有所成的默恩塞尔后来在几家建筑公司任职,曾参与罗塞斯港码头的建造工程,在一战爆发后他又负责为英国政府修建了两座炸药制造厂。

1917年,默恩塞尔应征入伍,作为工程兵部队的一名军官在西线服役一年,后来回到国内,继续从事工程师职业。值得注意的是,默恩塞尔在一战时期曾受海军部委托设计了一系列海上防御设施,以阻止德军潜艇穿过英吉利海峡。因此,无论是技术背景,还是职业经历,默恩塞尔的确是设计河口防空堡垒的上佳人选。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英国工程师盖伊·默恩塞尔(1884-1961)

他出身于军人家庭,在一战和二战期间曾受军方委托设计防御工程,默恩塞尔海上堡垒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默恩塞尔不辱使命,在1941年完成了相关设计。堡垒采用钢材和混凝土为建筑材料,其建筑标准与军用碉堡相同。为了缩短工期,降低建造难度和成本,海上堡垒采用预先在船厂内建造完成,再由船只拖至指定地点沉入水中的方法。默恩塞尔为军方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海上堡垒,由于分别由海军和陆军部队驻守,因此也被称为“海军型”和“陆军型”。

海军型堡垒以一个大型平底驳船为基础,在驳船上建筑两个直径很大的圆柱形混凝土支柱,犹如两座圆塔,在支柱顶部再搭建一座平台,并带有多层结构的小型上层建筑,供驻防官兵住宿和储存弹药给养,在平台及上层建筑上部署了2门94毫米高射炮和2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海军型堡垒一共建造了4座,都被安置在泰晤士河口外海的浅滩或沙洲上,并以所在沙洲或浅滩的名字命名,此外军方还赋予每座堡垒一个字母U加数字序号组成的编号。4座海军型堡垒分别是位于怒涛沙洲的“怒涛堡”(U1)、位于桑克角附近的“桑克堡”(U2)、位于汤格沙洲的“汤格堡”(U3)和位于科诺克·约翰浅滩的“科诺克·约翰堡”(U4)。每座海军型堡垒的驻防兵力约150人。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正在船厂内进行建造的海军型堡垒,为了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默恩塞尔采用在船厂内预先建造,再拖至海上整体沉置的建筑方式。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一座已经建造完成的海军型堡垒在拖船的拖曳下前往泰晤士河口外的部署地点,从这幅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时堡垒上的高射炮和雷达都已经安装到位。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这是一座海军型堡垒进行部署的现场照片,首先向作为堡垒基座的驳船船首注水,使其首先接触海底,之后再向船尾注水,使堡垒恢复水平并整体坐落在海床上。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这是一座已经部署完毕的海军型堡垒,可以观察到94毫米高射炮部署在平台两端,而40毫米高射炮则在上层建筑上,注意圆柱形支柱上绘有迷彩图案。

相比构造上四平八稳的海军型堡垒,默恩塞尔设计的陆军型堡垒要更具创意,也就是题图中显示的形似高脚屋的堡垒,7座组成一个堡垒群,每座堡垒就像一座由四根混凝土支柱构成的铁皮屋。陆军型堡垒采用井字形的混凝土基座,在基座上筑有四根粗大的混凝土支柱,支柱略有倾斜,上部聚拢,共同托住一个面积较小的混凝土座。

在支柱间还有很多钢制支架进行加固,并设有多层平台。堡垒上部主体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两层铁皮建筑,其内部设有各类房间和通道,用于安装设备、储备物资和提供住宿。在建筑顶部设有火炮平台,用于安装武器、雷达、通信天线以及瞭望。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陆军型堡垒群在布局上很有特点,非常类似于陆地上高射炮阵地的布局。在构成堡垒群的7座堡垒中有1座为指挥堡,配备通讯设施、观瞄器材,负责观察和通报敌情,并指挥堡垒群的高射炮进行对空射击;有4座堡垒在顶部安装1门94毫米高射炮,它们以指挥部堡为中心,朝向外海方向呈半圆形分布;在指挥堡后方另有1座堡垒,但其顶部部署的是2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在指挥堡和防空堡构成的环形阵地侧面还另有1座堡垒,其顶部安装了探照灯,为整个堡垒群提供夜间搜索和目标指示方面的支援。在7座堡垒之间都有钢架栈桥向连接,便于人员移动。

陆军型堡垒一共建造了42座,它们组成6个堡垒群,其中3个被部署在泰晤士河口,分别是“诺尔堡”(U5)、“红沙堡”(U6)和“希弗林堡”(U7),另外3个被部署在默尔西河河口,分别是“奎恩斯防空塔”、“福姆比防空塔”和“布尔博防空塔”。每个陆军型堡垒群的驻军人数约300人。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在船厂内建造完成的陆军型堡垒,这幅照片显示了堡垒的全貌,注意其呈井字形的混凝土基座。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这是部署完毕的陆军型堡垒的一幅近照,可以观察到4座高炮堡垒的布局。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一个陆军型堡垒群的整体布置图,由7座堡垒共同构成:1、指挥堡 2、40毫米高射炮堡 3、探照灯堡 4、94毫米高射炮堡。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这幅历史照片展示了陆军型堡垒的全景,7座堡垒的布局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一个类似于陆地高炮阵地的海上防空堡垒群。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战争时期,陆军型堡垒的守军和高射炮密切警戒德军空袭。在完成部署后,默恩塞尔海上堡垒在截击德军空袭和提供预警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这幅战后拍摄的照片从近距离显示了陆军型堡垒的上层建筑底部的细节特征。

上述海上堡垒均在1942年至1943年间完工并部署到位,它们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为“默恩塞尔海上堡垒”。这些海上堡垒建成后,为进出泰晤士河的门户增加了一道铁门栓,成为防御德军空袭的最前沿。现在,每当德军飞机飞临河口上空就会遭到防空炮火的拦截,自堡垒建成到二战结束,先后有22架德军飞机在泰晤士河口被海上堡垒的防空炮击落,同时,海上堡垒还为整个英国防空体系提供了早期预警。在1944年到1945年间,当德军使用V-1导弹袭击英国时,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也发挥了一定的拦截作用,据统计大约有30枚V-1导弹被堡垒的高射炮击落。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泰晤士河口地区海上堡垒部署图。

二战结束后,默恩塞尔海上堡垒日益失去军事价值,但是英国军方仍然继续使用这些堡垒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就将其废弃了。在20世纪60年代,不少堡垒曾被一些非法的地下电台所占据,这些电台利用堡垒孤悬海上,缺乏管理的条件,进行官方所不允许的播放活动。到20世纪80年代时,因为堡垒缺乏修缮,状况渐危,大部分电台都转移到陆上。在战后的漫长岁月中,默恩塞尔海上堡垒成为被世人遗忘的角落,任由风吹雨打,不过基于军事建筑所具有的坚固性,大多数堡垒被保存下来,只有少数堡垒因为人为或自然原因而被拆除或毁坏。在1953年,一艘挪威货船不慎与诺尔堡相撞,造成4人死亡,堡垒受损严重,部分火炮和雷达损坏,鉴于诺尔堡的残骸给航运造成阻碍,因此在1959年到1960年间被彻底拆除。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战后,默恩塞尔海上堡垒群被废弃了,虽有部分堡垒被拆除或被毁坏,但大部分都保留下来,图为今日的红沙堡遗迹,各堡垒间的钢铁栈桥早已失踪。

在1963年,希弗林堡也遭受了撞船之厄,一座堡垒被撞塌。次年,一家民间机构在希弗林堡的探照灯堡上安装了气象和潮汐观测设备,将其作为一处观测所使用,使得这座堡垒在此后能够得到一定的维护,得以完善地保留下来,而希弗林堡的其他几座堡垒则年久失修,日渐残破。此外,桑格堡于20世纪60年代初被军方炸毁,汤格堡则在1996年毁于风暴。现在大部分海上堡垒都已荒废日久,锈迹斑斑,因此已经不对外开放,但是仍有不少好奇的观光客和探险者不时造访这些战争遗迹。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这幅近距离照片显示了陆军型堡垒在经历多年风雨后的破败面貌,上层建筑外墙已经锈迹斑斑。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今日的科诺克·约翰堡遗迹,可见其整体结构依然保持完整,很多海鸟选择这座堡垒作为栖息地。

在所有残存的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中,怒涛堡却有着与其他诸岛不同的命运和传奇。1967年9月2日,一名前英国海军上校帕迪·贝茨携其家人和一些朋友占据了怒涛堡,并依据他对国际法的解释宣布怒涛堡为他的私人领地,并在这个仅有550平方米的海上平台上建立了“西兰公国”。面对贝茨的疯狂举动,英国政府认为不值得为这个废弃的堡垒耗费公共资源,而且在法理上也的确存在支持贝茨的依据,索性置之不理,于是这个“西兰公国”就这样煞有其事地存在下来。

贝茨自封国王,甚至为他的小公国制定了宪法,设计了国徽、国旗和国歌,还发行了邮票、货币和护照,虽然数十年间没有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承认“西兰公国”为主权国家。作为“西兰公国”的统治者,贝茨家族仍然保留着英国国籍,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自己的公国之外。2012年10月9日,“西兰公国”的开国者帕迪·贝茨去世,由他的遗孀继续行使统治权。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从空中俯拍的怒涛堡,可见堡垒中央被改造成一座直升机起降平台。从1967年开始,这座孤悬海上的堡垒就成为“西兰公国”唯一的领土。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西兰公国”是前英国海军军官帕迪·贝茨建立的私人国家,由于怒涛堡位于英国领海线之外,因此从法理上说贝茨的做法存在合法依据,上图为“西兰公国”国旗。
帝国高脚楼:二战时期英国“默恩塞尔海上堡垒”传奇史

■ “西兰公国”国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