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小史

導語:相信很多關心國防、喜愛軍事的朋友在看到本文題圖的時候,都會聯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南沙群島礁盤上的高腳屋。

不過,題圖中的海上建築物在規模上要遠遠超過南海高腳屋,其所處位置距離南海相隔萬里,建造歷史更為悠久,它們不是臨時建造的邊防哨所,而是具有軍事功能的永備防禦設施,但和南海高腳屋一樣擔負守護一方國土的重任,它們就是英國在二戰時期建造的默恩塞爾海上堡壘,英國人為什麼要建造這些具有科幻色彩的堡壘?它們又有什麼特別之處?本文將一一道來。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在飛艇、飛機等航空器發明之前,對英國的入侵只能來自海上,而對於入侵者來說,沿海地區的江河入海口是深入英國內陸的天然通道和捷徑,因此英國曆來都非常重視對河口的防禦,尤其是靠近歐洲大陸的東南海岸各河口,更是重中之重,早在19世紀時就在部分江河的入海口利用淺灘、沙洲建造永久性的防禦堡壘,作為保護內河航道、阻止外敵溯流而入的屏障,二戰時期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可以視為這一設防傳統的延續,不過它們防禦的對象不是敵方艦船,而是飛越海洋、轟炸英國本土的飛機。說起默恩塞爾海上堡壘的建造緣由,還要回溯到1940年那場著名的不列顛空戰。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在1940年5、6月間的西歐戰役中,英、法、比、荷多國軍隊被德軍精心策劃的閃電攻勢打得狼狽不堪,數十萬英法聯隊差點在敦刻爾克海灘上被包了餃子,雖然大部分部隊幸運地撤回本土,但英國面臨著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最嚴峻的侵略威脅。對英國人幸運的是,連戰連捷、氣勢正盛的德國軍隊面對最窄處僅有30多公里的英吉利海峽一籌莫展。力量本來就薄弱的德國海軍在數月前的挪威戰役中損失了一大票戰艦,缺乏實施跨海登陸作戰的能力,除非掌握海峽上空的制空權,否則斷無成功的希望。

於是,帝國元帥戈林統率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了規模空前的空中攻勢,並在戰役的高潮階段將空襲重點置於英國首都倫敦,頻繁來襲,晝夜不息。在不列顛戰役中,德軍機群在空襲倫敦時將泰晤士河口作為重要的導航點,只要找到河口就可以沿泰晤士河飛行,抵達倫敦上空。

此外,泰晤士河口也是船運繁忙的重要航道,德軍飛機經常在河口附近空投水雷,威脅來往船隻的安全。基於上述原因,在泰晤士河口設防成為英國軍方的當務之急。經過研究,英軍決定因循舊例,在泰晤士河河口及附近的默爾西河河口建造海上防空堡壘,作為防禦德軍空襲的前哨。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1940年不列顛空戰期間,遭遇德軍猛烈轟炸的倫敦被濃煙烈火所籠罩,當時德軍空襲倫敦時以泰晤士河口為導航點,促使英軍在河口布防。

英國曆史上的河口堡壘都是為了防禦艦船而設計的,而泰晤士河的堡壘以抵禦飛機為目標,而且戰事緊迫,必須便於快速建造,短期完工,該如何設計呢?英國海軍部的官員們找到了工程師蓋伊·默恩塞爾,請他擔任新堡壘的設計師。默恩塞爾於1884年出生在印度的一個英國軍人家庭,他的祖上是愛爾蘭人,他的父親愛德華·默恩塞爾是一名騎兵上尉,曾在第5禁衛龍騎兵團和第15輕騎兵團服役。

默恩塞爾在英國接受教育,在倫敦完成大學學業,但並未子承父業,入伍從戎,而是遊歷各國,增長見識,學習技術,成為一名建築工程師,尤其對於剛剛出現的鋼筋混凝土技術非常精通。學有所成的默恩塞爾後來在幾家建築公司任職,曾參與羅塞斯港碼頭的建造工程,在一戰爆發後他又負責為英國政府修建了兩座炸藥製造廠。

1917年,默恩塞爾應徵入伍,作為工程兵部隊的一名軍官在西線服役一年,後來回到國內,繼續從事工程師職業。值得注意的是,默恩塞爾在一戰時期曾受海軍部委託設計了一系列海上防禦設施,以阻止德軍潛艇穿過英吉利海峽。因此,無論是技術背景,還是職業經歷,默恩塞爾的確是設計河口防空堡壘的上佳人選。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英國工程師蓋伊·默恩塞爾(1884-1961)

他出身於軍人家庭,在一戰和二戰期間曾受軍方委託設計防禦工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就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默恩塞爾不辱使命,在1941年完成了相關設計。堡壘採用鋼材和混凝土為建築材料,其建築標準與軍用碉堡相同。為了縮短工期,降低建造難度和成本,海上堡壘採用預先在船廠內建造完成,再由船隻拖至指定地點沉入水中的方法。默恩塞爾為軍方設計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海上堡壘,由於分別由海軍和陸軍部隊駐守,因此也被稱為“海軍型”和“陸軍型”。

海軍型堡壘以一個大型平底駁船為基礎,在駁船上建築兩個直徑很大的圓柱形混凝土支柱,猶如兩座圓塔,在支柱頂部再搭建一座平臺,並帶有多層結構的小型上層建築,供駐防官兵住宿和儲存彈藥給養,在平臺及上層建築上部署了2門94毫米高射炮和2門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海軍型堡壘一共建造了4座,都被安置在泰晤士河口外海的淺灘或沙洲上,並以所在沙洲或淺灘的名字命名,此外軍方還賦予每座堡壘一個字母U加數字序號組成的編號。4座海軍型堡壘分別是位於怒濤沙洲的“怒濤堡”(U1)、位於桑克角附近的“桑克堡”(U2)、位於湯格沙洲的“湯格堡”(U3)和位於科諾克·約翰淺灘的“科諾克·約翰堡”(U4)。每座海軍型堡壘的駐防兵力約150人。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正在船廠內進行建造的海軍型堡壘,為了縮短工期、降低施工難度和成本,默恩塞爾採用在船廠內預先建造,再拖至海上整體沉置的建築方式。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一座已經建造完成的海軍型堡壘在拖船的拖曳下前往泰晤士河口外的部署地點,從這幅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時堡壘上的高射炮和雷達都已經安裝到位。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這是一座海軍型堡壘進行部署的現場照片,首先向作為堡壘基座的駁船船首注水,使其首先接觸海底,之後再向船尾註水,使堡壘恢復水平並整體坐落在海床上。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這是一座已經部署完畢的海軍型堡壘,可以觀察到94毫米高射炮部署在平臺兩端,而40毫米高射炮則在上層建築上,注意圓柱形支柱上繪有迷彩圖案。

相比構造上四平八穩的海軍型堡壘,默恩塞爾設計的陸軍型堡壘要更具創意,也就是題圖中顯示的形似高腳屋的堡壘,7座組成一個堡壘群,每座堡壘就像一座由四根混凝土支柱構成的鐵皮屋。陸軍型堡壘採用井字形的混凝土基座,在基座上築有四根粗大的混凝土支柱,支柱略有傾斜,上部聚攏,共同托住一個面積較小的混凝土座。

在支柱間還有很多鋼製支架進行加固,並設有多層平臺。堡壘上部主體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兩層鐵皮建築,其內部設有各類房間和通道,用於安裝設備、儲備物資和提供住宿。在建築頂部設有火炮平臺,用於安裝武器、雷達、通信天線以及瞭望。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陸軍型堡壘群在佈局上很有特點,非常類似於陸地上高射炮陣地的佈局。在構成堡壘群的7座堡壘中有1座為指揮堡,配備通訊設施、觀瞄器材,負責觀察和通報敵情,並指揮堡壘群的高射炮進行對空射擊;有4座堡壘在頂部安裝1門94毫米高射炮,它們以指揮部堡為中心,朝向外海方向呈半圓形分佈;在指揮堡後方另有1座堡壘,但其頂部部署的是2門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在指揮堡和防空堡構成的環形陣地側面還另有1座堡壘,其頂部安裝了探照燈,為整個堡壘群提供夜間搜索和目標指示方面的支援。在7座堡壘之間都有鋼架棧橋向連接,便於人員移動。

陸軍型堡壘一共建造了42座,它們組成6個堡壘群,其中3個被部署在泰晤士河口,分別是“諾爾堡”(U5)、“紅沙堡”(U6)和“希弗林堡”(U7),另外3個被部署在默爾西河河口,分別是“奎恩斯防空塔”、“福姆比防空塔”和“布爾博防空塔”。每個陸軍型堡壘群的駐軍人數約300人。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在船廠內建造完成的陸軍型堡壘,這幅照片顯示了堡壘的全貌,注意其呈井字形的混凝土基座。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這是部署完畢的陸軍型堡壘的一幅近照,可以觀察到4座高炮堡壘的佈局。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一個陸軍型堡壘群的整體佈置圖,由7座堡壘共同構成:1、指揮堡 2、40毫米高射炮堡 3、探照燈堡 4、94毫米高射炮堡。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這幅歷史照片展示了陸軍型堡壘的全景,7座堡壘的佈局錯落有致,共同構成一個類似於陸地高炮陣地的海上防空堡壘群。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戰爭時期,陸軍型堡壘的守軍和高射炮密切警戒德軍空襲。在完成部署後,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在截擊德軍空襲和提供預警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這幅戰後拍攝的照片從近距離顯示了陸軍型堡壘的上層建築底部的細節特徵。

上述海上堡壘均在1942年至1943年間完工並部署到位,它們以設計者的名字命名為“默恩塞爾海上堡壘”。這些海上堡壘建成後,為進出泰晤士河的門戶增加了一道鐵門栓,成為防禦德軍空襲的最前沿。現在,每當德軍飛機飛臨河口上空就會遭到防空炮火的攔截,自堡壘建成到二戰結束,先後有22架德軍飛機在泰晤士河口被海上堡壘的防空炮擊落,同時,海上堡壘還為整個英國防空體系提供了早期預警。在1944年到1945年間,當德軍使用V-1導彈襲擊英國時,默恩塞爾海上堡壘也發揮了一定的攔截作用,據統計大約有30枚V-1導彈被堡壘的高射炮擊落。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泰晤士河口地區海上堡壘部署圖。

二戰結束後,默恩塞爾海上堡壘日益失去軍事價值,但是英國軍方仍然繼續使用這些堡壘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之後就將其廢棄了。在20世紀60年代,不少堡壘曾被一些非法的地下電臺所佔據,這些電臺利用堡壘孤懸海上,缺乏管理的條件,進行官方所不允許的播放活動。到20世紀80年代時,因為堡壘缺乏修繕,狀況漸危,大部分電臺都轉移到陸上。在戰後的漫長歲月中,默恩塞爾海上堡壘成為被世人遺忘的角落,任由風吹雨打,不過基於軍事建築所具有的堅固性,大多數堡壘被保存下來,只有少數堡壘因為人為或自然原因而被拆除或毀壞。在1953年,一艘挪威貨船不慎與諾爾堡相撞,造成4人死亡,堡壘受損嚴重,部分火炮和雷達損壞,鑑於諾爾堡的殘骸給航運造成阻礙,因此在1959年到1960年間被徹底拆除。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戰後,默恩塞爾海上堡壘群被廢棄了,雖有部分堡壘被拆除或被毀壞,但大部分都保留下來,圖為今日的紅沙堡遺蹟,各堡壘間的鋼鐵棧橋早已失蹤。

在1963年,希弗林堡也遭受了撞船之厄,一座堡壘被撞塌。次年,一家民間機構在希弗林堡的探照燈堡上安裝了氣象和潮汐觀測設備,將其作為一處觀測所使用,使得這座堡壘在此後能夠得到一定的維護,得以完善地保留下來,而希弗林堡的其他幾座堡壘則年久失修,日漸殘破。此外,桑格堡於20世紀60年代初被軍方炸燬,湯格堡則在1996年毀於風暴。現在大部分海上堡壘都已荒廢日久,鏽跡斑斑,因此已經不對外開放,但是仍有不少好奇的觀光客和探險者不時造訪這些戰爭遺蹟。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這幅近距離照片顯示了陸軍型堡壘在經歷多年風雨後的破敗面貌,上層建築外牆已經鏽跡斑斑。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今日的科諾克·約翰堡遺蹟,可見其整體結構依然保持完整,很多海鳥選擇這座堡壘作為棲息地。

在所有殘存的默恩塞爾海上堡壘中,怒濤堡卻有著與其他諸島不同的命運和傳奇。1967年9月2日,一名前英國海軍上校帕迪·貝茨攜其家人和一些朋友佔據了怒濤堡,並依據他對國際法的解釋宣佈怒濤堡為他的私人領地,並在這個僅有550平方米的海上平臺上建立了“西蘭公國”。面對貝茨的瘋狂舉動,英國政府認為不值得為這個廢棄的堡壘耗費公共資源,而且在法理上也的確存在支持貝茨的依據,索性置之不理,於是這個“西蘭公國”就這樣煞有其事地存在下來。

貝茨自封國王,甚至為他的小公國制定了憲法,設計了國徽、國旗和國歌,還發行了郵票、貨幣和護照,雖然數十年間沒有任何國家或國際組織承認“西蘭公國”為主權國家。作為“西蘭公國”的統治者,貝茨家族仍然保留著英國國籍,實際上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自己的公國之外。2012年10月9日,“西蘭公國”的開國者帕迪·貝茨去世,由他的遺孀繼續行使統治權。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從空中俯拍的怒濤堡,可見堡壘中央被改造成一座直升機起降平臺。從1967年開始,這座孤懸海上的堡壘就成為“西蘭公國”唯一的領土。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西蘭公國”是前英國海軍軍官帕迪·貝茨建立的私人國家,由於怒濤堡位於英國領海線之外,因此從法理上說貝茨的做法存在合法依據,上圖為“西蘭公國”國旗。
帝國高腳樓:二戰時期英國“默恩塞爾海上堡壘”傳奇史

■ “西蘭公國”國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