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歷史說明,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對世界對人生總是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唯其獨到,才可能優秀。"誠然,

任何一個傑出的作家,他同時也必定也是一個睿智的思想家。他們的作品可能形式不一,卻同樣充滿著智慧和思考。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其中,夏目漱石、莫言和馬爾克斯便是其中的代表性的偉大作家。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域和時代,但都是東方和西方的文學巨擘,也是對現代文明洞幽燭微的思想家。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作家,在東西方的文化領域造詣深厚,在短短十年裡創作出大量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國民大作家"。

莫言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無論在創作數量、作品質量還是廣泛影響來看,莫言在當代中國文壇無疑擁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是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其作品馳名海外。

馬爾克斯,是榮膺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拉丁美洲哥倫比亞知名作家,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被公認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在他們的作品中,緊扣時代的脈搏,對所處時代傾注了關心,展現了對精神家園、靈魂棲息地的找尋和追問,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在世界文學史上各佔據了一席之地。

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充分展現了批判現實主義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卻同樣的呈現出沉鬱悲涼的底色

基於此,本文選擇了對三位來自東西方的作家進行比較研究,探尋不同文化時空中的作家共有的思想形態和文學風格。

1. 現實的批判與歷史的倒影

①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生活在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彼時日本全國掀起學習西方文明和先進技術的熱潮。作為一個有良知、清醒理智的知識分子,國家的命運、國民的道德、個人的生存,都是他關注的首要問題。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在日本近代作家中,若說出一位充分表現日本明治後諸問題的文學家的話,非漱石莫屬。"夏目漱石通過對社會問題多角度的觀察,對人物細緻入微的刻畫,都透視出明治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氣息,貫穿明治始末的所有社會問題,在他的作品裡都得以體現。

比如,《心》中所描寫的人物K,因理想破滅而絕望自殺,是具有"明治精神"的典型代表。《我是貓》中,將日本價值淪喪和拜金風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夏目漱石借貓之口嘆道:"使得世間一切事物運動的,確確實實是金錢。能夠充分認識金錢的功用,並且能夠靈活發揮金錢的威力的,除了資本家諸君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人物了。"還有《明與暗》中"貧民的同情者"小林經常被警察跟蹤。

夏目漱石看到了文明開化後社會黑暗的現實和種種弊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就社會重大問題發出自己的聲音。

② 莫言

莫言於1955年出生在中國山東高密,他自小生長在農村,幾乎經歷了中國近代各種大事件,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歷史的氣息,有的長篇小說幾乎橫跨了中國歷史近百年,複雜的事件重重疊疊,密集的思想紛紛擾擾。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比如,莫言的作品《蛙》講述了在農村從事了半世紀婦產科工作的姑姑的人生故事,展現了中國實施計劃生育的時代歷程,是以新中國近60年來發展變化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的。

長篇小說《生死疲勞》透過各種動物的眼睛,觀照了從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這五十多年來中國鄉村社會的龐雜喧譁、充滿苦難的蛻變歷史,書寫下的中國經歷了新中國建立後的各種政治運動、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混亂,以及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上的各種亂象。

可以說,莫言的小說是一種歷史的書寫,是現實的書寫,是把歷史和現實混雜起來為背景的小說。

③ 馬爾克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美文學的傑出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影響深遠。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拉丁美洲是一塊飽經摧殘和滄桑、充滿混亂的大陸,在近代先是被西方列強殖民長達三百多年,後來經過獨立戰爭各個國家獲得獨立,再後來是大資本家和軍人奪得了政權並通過暴力維持他們的獨裁統治。

馬爾克斯說;"我們這個大陸不曾有過片刻的安寧……就在我們這一代,有過五次戰爭,十七次政變和出現了一個魔鬼般的獨裁者,他打著上帝的旗號率先開展了拉丁美洲當代的種族文化滅絕。"

比如,《百年孤獨》通過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和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來展現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奧雷里亞諾上校那傳奇跌宕的一生,折射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近代史上黨派紛爭的痼疾。

從某種程度上說,馬爾克斯的小說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寫出了超越歷史的現實感,辯證地表現了時代荒誕與現實的兩面性。

2. 個體的不幸與民族的悲劇

① 夏目漱石

在東西方文化的衝擊碰撞中,社會的動盪不安,"人倫危機和由此帶來的困惑是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產物"。夏目漱石在其小說中對明治時期這一社會轉型期的芸芸眾生,特別是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並作了深刻的探討和描寫,塑造了一個個不朽的知識分子形象。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我是貓》中那一群徘徊在理想和自由邊沿的知識分子,清高而無能。比如,珍野苦沙彌、迷亭、寒月等人是社會轉型期一切知識分子的代表,誇誇其談,眼高手低。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他們雖然也有著一些美好的品質,諸如善良正直,不向權貴、地位、金錢低頭,對現實也有一定的清醒認識,對拜金主義者、暴發戶等也嗤之以鼻。但總的來說,他們徘徊、苦悶、孤獨,無所事事;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性格又軟弱,只能在憤世嫉俗的空談中虛度時日,成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位置的"多餘人"。

夏目漱石關注社會民眾個人的生存,從而延伸到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未來,作家敏感的眼光讓他看到了現實的諸多問題。他的憂心忡忡讓他的作品多是以悲劇收場,或者說作品人物都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

② 莫言

莫言在農村長大,見識到了太多的苦難,飢餓之苦、動盪之苦、孤獨之苦等,這些苦難刻在他的心裡,生了根、發了芽。荒誕的歷史和殘酷的現實在作者心中埋下了文學創作的種子,給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大量的素材。

莫言說:"我是一個在飢餓和孤獨中成長的人,我見了許多人間的苦難和不公,我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同情和對不平等社會的憤怒,所以我只能寫這樣的小說。"所以,

他的小說裡充滿了荒誕,也充滿了悲涼。

比如,《生死疲勞》中地主西門鬧本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地主,他救活並收留了本來在雪地裡奄奄一息的藍臉,出錢埋葬在外被凍死的人,大災荒時還免除所有佃戶的租子。但是在破舊立新的土改浪潮中,他因為自己的地主身份被定罪處決。他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地府閻王不僅無動於衷,還對其實行各種酷刑逼其認罪服輸。他無疑是孤獨的,是悲慘的,只是在歷史的宏大和時代的洪流中,個體是渺小的,甚至所經歷的痛苦也是不值一提的。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此外,《生死疲勞》中西門鬧先後輪迴為驢、牛、豬、狗、猴和"世紀嬰兒"藍千歲,以不同的動物的視角,目睹了人世間的種種醜惡,見證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使歷史在一種喜劇化的想象中更增加了沉重的悲劇性力量。

③ 馬爾克斯

"孤獨"的意蘊在馬爾克斯的作品中無處不在。比如,《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阿爾薩來幾乎一生都在忍受求而不得、愛而無望的孤獨。比如,《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裡的上校,一輩子都在絕望的孤獨裡等待永遠也不會寄來的撫卹金。

在《百年孤獨》裡,馬爾克斯讓這種孤獨達到了極致,布恩迪亞家族的每個人都被貼上了孤獨的標籤,他們只得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孤獨。

奧雷良諾上校晚年失去存在的意義,墜入絕望和孤獨的狀態,他反複製作小金魚,做好金魚又融化,化了之後再做金魚;阿瑪蘭塔則日夜地為自己編織壽衣,織了拆,拆了織;漂亮姑娘雷梅苔絲持續地洗身子,在浴室裡消磨時間;蕾梅黛絲認為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最終"飛天"……

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代為擺脫孤獨、焦灼而不斷尋找解脫之法卻最終淒涼地消亡,彷彿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不曾存在一般,將孤獨的情緒推向高潮,沉鬱悲涼的感覺氤氳而出。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對孤獨的描寫不囿於個體,而是通過對個體的孤獨的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這個整體的孤獨感。

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中,馬爾克斯講到拉美為什麼孤獨:"缺乏文化的歸屬感,在紊亂的心理狀態下,在貧困與落後的泥沼中掙扎,結果是越陷越深,這就是馬貢多鎮人孤獨的癥結所在。"同樣,馬爾克斯也看到了拉丁美洲人民在外界文化的入侵中失去了歸屬感,他們對精神上的迷茫感到孤獨而無助。

雖然夏目漱石、莫言與馬爾克斯出身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所有這些都使他們走著各自的道路,取得各自獨特的成就,但是有一點相同之處,便是他們身為作家明確而強烈的使命感,希望借文學的力量,來喚起民族的覺醒。

雖然這三位文學家的作品風格各異、表現形式不一,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便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孤獨、悲涼和沉鬱凝重,那是作家們對自己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表現出深切的關心。

這份沉鬱悲涼是不同時空下所有文學家們共有的氣質,是他們對內的自省,也是他們對外的批判。

不同文化時空下,東西方作家共有的文學氣質與使命感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