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豆瓣9.2分的迪士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上映時,曾引起不小轟動。影片講述了小鎮女青年兔朱迪在各種不同動物和諧相處的“動物城”裡歷經磨難,最終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

《瘋狂動物城》的英文名Zootopia,是zoo 和Utopia的合稱,意思是“動物們的烏托邦”。影片不僅為我們傳遞了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也向我們展現了西方對“烏托邦”的構想理念。

中國也有一篇描寫“烏托邦”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桃花源記》中,漁夫誤入一個世外桃源,裡面風景如畫、人民幸福,讓漁夫羨慕不已,可是回去後的漁夫再也找不到這個世外桃源了。陶淵明也代表中國文人構想了心目中“烏托邦”的樣子。

《瘋狂動物城》和《桃花源記》都是對理想社會“烏托邦”的構想,很有意思的是,從兩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背後,蘊含著的是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今天,我就以兩部作品為例,給大家分析一下“烏托邦”構想背後,東西方在理想世界的人格構想、社會氛圍和人際交往三個方面不同文化價值觀精彩的碰撞。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01 人格構想:《桃花源記》希望人民安守本分,《動物城》鼓勵成員人盡其才

兩部作品中,烏托邦裡的人們生活得都很幸福,是真實社會生活的“理想化”。但我們注意到,兩個烏托邦世界對“生活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世外桃源認為,生活幸福就是人民安守本分;動物城則認為,每個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才叫做幸福。這源於東西方文化對個體“人格”的不同定義。

  • 東方文化注重人的“品格”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在著作《人之鏡》中提到,對一個人人格的評價,有兩種不同標準:一是“品格”,屬於道德範疇;二是“性格”,屬於認識範疇。中國人更關注人的品格,西方人則更關注人的性格。

《桃花源記》中,人民生活幸福安定的前提,是人人都是遵紀守法、服從秩序的良民。這無形中對人民的道德層面提出了要求:遵紀守法。

只有每個人民都能做到在道德上可以約束自己,思想統一,社會才能安定,生活才能幸福,才能實現桃花源中沒有統治者,人民也能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

東方人在童年時期,父母就會對品格提出高要求,整個社會的氛圍也是如此。我們有著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倡導整個社會不斷提高道德水平素質。在這種高標準下,這些年中國的國民素質的確在不斷提升,國家地位也在不斷提高。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 西方文化強調人的“性格”

動物城中,各類動物居住在一起,每個動物都是一張與眾不同的名片。來這裡的每個動物都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從事著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崗位上給社會貢獻力量。不同於桃花源的和諧統一,動物城裡的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善也有惡,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

鄧曉芒教授在《人之鏡》中用中西方最推崇的英雄形象:關羽和阿喀琉斯作比較,解釋中西方對人格的不同觀念。東方講究品格,對人的道德要求非常高,中國人最推崇的是忠孝義三全的道德典範關公。

西方注重性格,希望人表現出最真實的一面。他們最推崇的英雄阿喀琉斯就是一位非常真實、性格鮮明的英雄。阿喀琉斯是希臘的戰神級人物,然而讓他聲名大噪的特洛伊戰爭是他逃不掉才被迫參加的,剛參戰就因為和主帥搶女俘鬧翻不戰鬥了,最後還是因為最好的朋友被敵人殺害了,他才憤然參戰並一戰成名。

阿喀琉斯在東方文化一定會被冠上“任性”“沒有責任感”的罪名,然而西方人很推崇阿喀琉斯這樣真實的性格,正是這種真實讓西方人覺得更加親近。

這種文化差異同樣反映在兩部作品中。動物城中,狐尼克最初是一個倒賣冰棍賺差價的小混混,後來當觀眾知道他克服了被歧視的童年陰影,最終實現夢想成為警察的時候,大家很快就原諒他了,並且非常喜歡性格豐滿又真實的他,甚至超過一直正義感爆棚的兔朱迪。

桃花源中的人民沒有這些性格上的變化,陶淵明給大家設定了最開始就都是品德高尚的人設。兩種文化對於個體理想人格的價值觀念差異,可見一斑。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02 社會氛圍:《桃花源記》是和平寧靜的世外桃源,《動物城》是各類共存的美好社會

桃花源里人們的生活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一派不被打擾的歲月靜好,而動物城中人頭攢動,吵吵鬧鬧,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 東方文化含蓄保守,渴望和平,恐懼衝突

我們東方文化比較含蓄保守,“根”的意識特別強烈。這與華夏民族一直飽受戰亂之苦有很大關係。中國歷史上有數不清的大小戰役,各朝各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老百姓沒有什麼要求,只求和平安定,將來老死落葉歸根。

陶淵明設想出的桃花源正是滿足了中國百姓千年來的夢想。這裡的人民躲避戰亂搬進來,就不再出去了,以至於都不知道外界已到了什麼朝代。有意思的是,裡面的人民從不著急,很享受這樣的平靜閒適,願意一輩子留在這個不被戰火汙染的地方。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 西方文化開放進擊,不同觀念的碰撞才能激起進步的火花

眾所周知,西方世界歷史上戰爭也是不計其數,西方人同樣渴望和平,但戰爭卻並沒有培養出他們“安土重遷”的情結。相反地,西方世界在不停地碰撞與融合中孕育了兩次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兩次大思潮,科技革命,當然,還有代價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

這些碰撞無疑給西方世界帶來無數次進步的火花,也讓西方世界在無形中默認一個觀點:衝突並不可怕,每次衝突得到合理解決,反而會促進社會進步。所以我們在動物城中可以看到,導演毫不介意讓我們看到動物城中的弱肉強食、種族歧視等等衝突和問題,因為衝突就是用來促進社會進步的,自然會有兔朱迪和狐尼克們出現,加速社會進步的進程。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03 人際溝通:《桃花源記》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動物城》彼此獨立、平等相處

我們觀看兩部作品時,烏托邦裡的人們相處模式也有很大不同:桃花源裡男耕女織,幾代同堂,鄰里和睦,盡享天倫之樂;動物城中彼此獨立,各自努力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奮鬥。

  • 東方崇尚集體文化,幾代同堂、鄰里和睦是世代夢想

孟子提出“君子有三樂”,第一樂便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東方非常崇尚集體文化,再進一步,是“家”的文化。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說,幸福絕對不僅指自己過得好,一定是自己和家人過得都很好。從中國很多影視作品你就會發現,人們非常羨慕子孫滿堂、相親相愛的“中國式大家庭”。

《桃花源記》描述的就是這種場景,不僅家中老人健康,子孫孝敬,鄰里之間同樣相親相愛。大家對漁夫的到來很新奇,也非常熱情友好,爭相邀請他去家裡吃飯喝酒。

這種淳樸的民風你幾乎可以在中國曆代詩人的作品中尋到蹤影,中國人,無論階級高低,內心都會非常渴求這種人性的溫情。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 西方強調獨立平等,鼓勵個體通過奮鬥實現個人價值

西方自從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以後,人文主義的精神就已經悄悄在人們心中紮根,追求個性解放成為人們為之終身奮鬥的理想。

動物城就是很好的體現。動物城中每個動物都有缺點,包括主角兔朱迪,但每個動物也都知錯能改,盡最大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很多美國電影都有“美國夢”的影子,影片中的主人公從一個身處困境中的不起眼小人物,歷經磨難,實現了自己的英雄夢。

除此之外,西方文化非常追求平等。陶淵明沒有在桃花源中設定統治者的角色,也說明了對平等的追求,但動物城中這一點表現地更為直觀,甚至可以說,兔朱迪一生就在為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的平等權而奮鬥。期間兔朱迪遭遇的種種磨難,都是為了向西方世界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經歷的種種苦難表示致敬。

雖然東西方對於“烏托邦”的理想世界構想不同,但人類對於真善美的共同價值觀的追求是一致的。《桃花源記》和《瘋狂動物城》都向我們傳達了渴望真善美的美好願望,這也正是東西方在價值觀念不同的基礎上還能夠做到“和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我們也驚喜地發現,世界的範圍越來越小,東西方的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瘋狂動物城》在中國市場的大火,也說明了西方價值觀中那些合理正確的部分,也在逐漸被國人認可並實踐。比如,我們現在同樣追求個性解放,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實現,這都是我們社會在不斷進步的表現。

從《瘋狂動物城》到《桃花源記》,品味東西方對烏托邦的不同構想

總結一下:

《桃花源記》和《瘋狂動物城》讓我們見識到了東西方兩種不同的“烏托邦”理想世界,也感受到了背後蘊含的東西方對理想人格構想、社會氛圍和人際交往三個方面不同文化價值觀精彩的碰撞。兩種價值觀沒有孰優孰劣,它們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化,也因此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多元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