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一種宗教,與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很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都有道教的影子。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動物被道教認為是吉祥的象徵,本期為大家介紹魚與道教的不解之緣。
“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是道教的一種標誌。太極圖由黑白二色構成,代表著陰陽兩極,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也正是道教的根本思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在最初的時候太極圖是由一黑一白兩條魚構成,白魚表示為陽,黑魚表示為陰。
白魚中間一黑眼睛,黑魚之中一白眼睛,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之理。
魚在道教的各種典籍裡也有出現。
道教將老子奉為道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更是被奉為最重要的一部道教典籍。在書中有“治大國,若烹小鮮” 這一句,意思是治理大國,就像烹調小魚一樣,應該合理調味,掌握火候,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
“小鮮”就是“小魚”的意思。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真人,《莊子》也被道教稱為《南華真經》,在《莊子》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句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散步,看到水裡的魚,兩人就“魚快不快樂”進行了一番對話。
莊子藉此來勸誡世人,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不能用自己的觀點去揣測,你認為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的,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龍是一種尊貴的圖騰,帝王自稱為“真龍天子”。傳說鯉魚越過龍門就可以化為龍,《太平廣記·龍門》有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餘,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以神仙信仰為基礎的道教,將魚與神仙結合起來。在《列仙傳·琴高》記載,趙國人琴高,因擅長彈奏古琴在康王家裡做門客。
琴高修習涓子、彭祖的道術,在冀州、涿郡一帶周遊有二百多年。後來他的弟子看見琴高騎著紅色的鯉魚從涿水之中出來。同樣在列仙傳中,還有一位叫做子英的仙人也是騎著鯉魚飛昇的。
晉代道教名家葛洪在《抱朴子·對俗》中就說:“夫得道者,上能竦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是以蕭史偕翔鳳以凌虛,琴高乘朱鯉於深淵,斯其驗也。”
一些文人墨客對此寫了很多詩歌,如岑參的“願得隨琴高,騎魚向雲煙”;劉禹錫的:“羽化如乘鯉,樓居舊冠鰲。”乘坐鯉魚也被道教認為是一種得到成仙的標誌。
道教還有很多地方都有魚的元素,例如道教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他的法寶是漁鼓,漁鼓是用竹筒做的,最早相傳是一頭用魚鰾矇住的,所以叫漁鼓,相傳張果老的漁鼓“頻敲有梵音”,能占卜人生。
張果老敲打著漁鼓簡板,在民間傳唱著道情,勸化世人,於是漁鼓也就成了張果老的法寶。張道陵天師針對道教徒提出了“四不食”的戒律,其中之一就是不能食用烏魚,道教不吃烏魚,是對烏魚孝道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