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派是怎么解读《道德经》的?

我们知道,解读《周易》的两个主要流派是义理派和象数派。

在我看来,义理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象数派以邵雍为代表。

修仙派是怎么解读《道德经》的?

我们多数人之所以对邵雍知之甚少,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因为他会算卦——这属于“封建迷信” 。所以历史教科书讲宋代文化时基本上不怎么提他。

但后人给他的定位是“北宋五子”之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和他并称的其他四个人都是什么样的牛人。

《道德经》和《周易》一样,也有两个解读派别。

多数人没机会接触道教的著作,所以不知道解读《道德经》也可以分为两个流派。

一个是义理派,一个是修仙派。

当然,这是我分的。

义理派就是绝大多数人解读《道德经》时所坚持的立场,老子写书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大家明理,而不是成仙。

道教是老子故去多年后中国产生的本土宗教,他们把《道德经》作为立教第一经典。

把一本书作为立教第一经典,就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他们说的所以然,和我们一般接触的《道德经》就有差异了。

我就拿第49章为例,来说明义理派和修仙派的区别。我们先看下原文的一部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得信。

义理派的翻译一般是这样的:

圣人没有固定的追求,以人民的追求追求。好人,我会对他好,不好的人我也会对他好,这样就积累了善行;诚信的人,我对他诚信,不诚信的人,我也对他诚信,这样就积累了信用。——这是我译的。

再看修仙派是的翻译:

这一章要人洞烛常虚,光明内固。圣人指元神;常心指世欲之心、知识之心。初静真心现,所以圣人无常心。百姓指气,气固,真空虚灵之心出,如天之无心,实有心存,叫“以百姓之心为心”。没有分别心,无大不载,无小不包,美丑善恶一切都包容,一切我都以一虚静待之,叫德善。信者,时至而到,我得静之妙,信其玄;不信者,时未至,坚心清静,必候其至,我也信待之,如此之淳德,德信也。——以上内容出自《内在小孩解道德经》,韩金英绘著。

看出来差异没? 反正我是被说得晕头转向。

但是,我被说得晕头转向不代表他们说的就一定错。

经过我的分析,我发现,道教人士在解《道德经》时,他们做了这样一个工作:概念转换。

换一个说法就是“偷换概念”。比如把圣人换成元神,把国家换成身体。

这种概念转换,之所能成立,就在于“隔行如隔山,隔山不隔理”,即我们说的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一个人对道德经足够熟,他在自己的领域道行足够高,就可以把《道德经》中相关的概念转成他熟悉的概念,就能讲出一番道理来。

如果我有时间,完全可以把《道德经》和公司管理对应起来,这样我就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关于“公司管理”的书了。

这显然是不对,因为老子时代并没有公司这种组织。

修仙派是怎么解读《道德经》的?

将《道德经》说成是修仙的书,和将《道德经》说成是兵书一样,都是把《道德经》说窄了。

结论是:

修仙派的解读方法只是义理派的一个延伸而已。只不过他们研究的指向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人的身体及其修炼所得能达到的状态。

这个研究方法以及这个领域,未来有大文章可做。

你同意我的说法吗,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