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诗,你认为富含哲理却浅湿易懂好,还是死扣韵律、力求生僻艰涩、典故高深更佳?

地球历险1号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首先,朋友,请允许我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提问是明显有失偏颇的。请想一想:

  1. 富含哲理、浅显易懂就是好诗吗?

  2. 格律力求严整,就算死扣格律吗?

  3. 生僻艰涩,就没有美感了吗?

  4. 典故高深,今人就读不懂吗?

下面,我将按照这几个问题来详细讲一讲。

富含哲理、浅显易懂就是好诗吗?

谈到诗歌的浅显易懂,我们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出来的人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通俗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

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提出了语言需要质朴通俗、议论必须直白显露等主张:

其词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但即便是这样的白居易,在后世也受到了诟病。比如苏轼评论中唐诗人的时候就说:“郊寒岛瘦,元轻白俗。”

在这里,他直接以一个“俗”字来评判白居易,不论是通俗还是平俗,总还是脱不了一个“俗”字。

而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当中说得更加直白:“白居易亦善作长韵叙事,但格制不高,局于浅切,又不能更风操,虽百篇之意,只如一篇,故使人读而易厌也。”

当然,对于白诗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尽管它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优势却很显著,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歌都广为流传。

谈到浅显易懂但蕴含哲理,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即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小诗因为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而广泛传播,它用语清新,言浅意近,是很不错的诗作。

同时,我们再举一个反例,即近代第一位白话诗人胡适的诗歌实践:

《陶渊明与他的五柳 》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首诗描写了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生活和气节,但是平心而论,我们能够说这是一首好诗吗?在平易通俗上,它算是做到极致了,因为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加平易,但是在审美价值上却谬之千里。

由此观之,一首诗浅显易懂且富含哲理并不一定就是好诗,因为我们同时要考虑到诗歌的审美价值。否则,再多的平易也流于庸俗,再多的浅显也不过轻浮。

格律力求严整,就算死扣格律吗?

首先,格律诗的历史实际上并不久远。直到南朝齐永明年间“永明体”形成和“四声八病”理论的提出,才真正地把格律放在了历史的轨迹上。直到唐朝,格律诗才真正地形成体制。

那么,为什么要讲究格律呢?难道就不能随心所欲一点吗?

我们得明白,格律是在无数人的努力下才慢慢成型的。在格律诗正式形成之前,作诗并不要求严谨的格律,顶多是在句末稍微压一下韵而已。

但是魏晋时期,佛教兴盛,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发现它的声律十分优美,朗诵起来朗朗上口。受此影响,中国的诗歌创作者才自觉地思考诗词格律的发展。

在唐诗当中,格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绝句律诗都需要讲究平仄和韵律。例如五言律诗最常见的一种平仄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只要读一下,你就会发现这十分富有美感,起起落落,错落有致。而格律正是这样一种经过人们反复试验才总结出的最好的音律形式,因此,它是合理的,也是重要的。

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便是一个喜欢“死扣格律”诗人。他的诗歌对仗工整,用律严谨,是诗歌初学者模仿的最好人选。

杜甫也是擅长苦吟,直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正因如此,他的律诗才在历史上浩如烟海的诗歌中闪闪发光。比如他的代表作品《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严格按照格律的要求,并且每一联都采用了对仗手法。明朝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评价说:“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

实际上,这并非说一定要生硬凑韵,假如实在是无字可用,不成韵也没有关系,只要诗作的好,一切都可以。但是,追求格律的严整本就应该是写近体诗的基本要求,这一点无可指摘。

生僻艰涩,就没有美感了吗?

谈到诗歌生僻艰涩,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和白居易同朝的大诗人韩愈。

在中唐文坛上,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和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元白诗派”遥相呼应,又差异巨大。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以讽喻时事的乐府诗著称。他们不仅在诗歌通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而韩孟诗派,则力求瑰奇怪谲,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大胆创新,对宋诗的影响极为深远。

谈起韩愈,也许大多数人只知道他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清新雅致。但他的主要作品却完全是另一种模样。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选段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韩愈这一类以奇险为特点的诗歌,惯爱以丑陋的意象入诗,或是将普通的意象丑陋化,具有很明显的“审丑”特征。比如上面的诗歌当中“猩鼯”“湿蛰”“腥臊”等等。

他的想象十分奇特,意象古怪,而且在语言的锤炼上喜欢用奇句、造拗句、押险韵,虽然他的诗歌气势雄大,但初读去却会让人脑袋昏昏。

但清人却有评论说:“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止发端,可谓极盛。”

这段话就对韩愈这类奇险的诗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点明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但是,你或许想不到的是,诗歌绝对有一百种方法让你看不懂,甚至都不需要这些生僻艰涩的词汇作依傍。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其八中的颔联: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乍一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汇都明白,读起来也是非常富有美感,但就是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

“香稻”如何“啄”?“鹦鹉粒”又是什么东西?“碧梧”如何“栖”?“凤凰枝”又是什么东西?

实际上,这一句使用了极为复杂的倒装和省略,它的正确语序应该是“香稻(有)鹦鹉啄余(之)粒,碧梧(有)凤凰栖老(之)枝”。

怎么样?就算不用生僻的词汇,诗词也有许多办法让你看不懂。但是,这种看不懂并不有损它们的美感,甚至于在反复地琢磨当中,美感自然而然地就体现了出来。既然如此,怎么能认为生僻艰涩就没有美感,就不是好诗呢?

典故高深,今人就读不懂吗?

上面提到的读不懂的情况,是在没有复杂典故的时候就能够体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用典故而让人读不懂的诗。

唐诗重情致,不爱大量用典,但是这一点在晚唐时期发生了改变。因为晚唐时期,风雨飘摇,政坛驳杂,诗人们就算想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也不得不极尽隐晦,以免引火烧身。在这种情况下,典故就被广泛使用,并且诗境也是朦胧不明。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李商隐。在这里,我以我们最熟悉的一首《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先,我们看看这首诗当中的用典:

  1. 庄生晓梦迷蝴蝶:运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以此表达人生如梦。

  2. 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华阳国志·蜀志》当中杜宇化为杜鹃的故事,表达了无限的悲感。

  3. 珠有泪:引用了《博物志》中南海有鲛人泣泪的故事,情感孤寂感伤。

  4. 蓝田:引用了《元和郡县志》中蓝田产玉的传说,代表了美好的理想境界。

我们看这首诗中的两联,每一联都在用典,假如不是注释的话,我们根本就看不懂。

但是,有了注释,大意也许看得懂了,但诗歌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争论了。

《唐诗鼓吹评注》当中说:“此义山有托而咏也……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晼晚,则未可以一辞定也。”

(这将其理解为感伤身世,感叹迟暮)

《义门读书记》当中把这首诗解释为悼亡。

《玉溪生诗意》当中说:“其意或在君臣朋友之间,不可知也。”

《唐诗笺要》认为这是“追溯平生而作也”。

《桐城吴先生评点唐诗鼓吹》说:“此诗疑为感国祚兴衰而作。”

看看上面这些各家纷纭的理解,你真的认为自己读懂了这首看起来简单的诗歌了吗?你还在单纯地把它当做一首爱情诗吗?

到了宋代,用典这件事变得更加普遍,讲究“无一字无出处”,读一首词得花不少功夫。其用典的密集度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让人忍不住怀疑是词人的炫耀之作。

个中代表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这首词中,“孙仲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寄奴”“金戈铁马”“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仓皇北顾”“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涉及到用典和具体的历史背景。

如果不是数量庞大的注释,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看懂这首词。但是,我们凭借着前人所作的注,不仅看懂了,而且还能够体会到辛弃疾内心的感慨万千,被这首气势磅礴又苍凉的词作深深震撼。

你或许在想,辛弃疾是个中奇葩,不能以偏概全。那我们就以写下“大江东去”这样平直语言的苏轼作为例子再来讲一讲。

根据《苏轼词编年校注》统计,在书中所收录的403首完整的苏词当中,用典词约达185首, 约占所录词作的46%,其用典经史子集兼具,涉及人物包括帝王将相、文人诗者、神仙圣女、隐者居士等等。

由此观之,用典实在是诗词当中的普遍现象,假如没有注释,我们根本就不可能读得懂。但是,凭借着前人作注,我们今天的读者不仅能够明白诗意,还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我们怎么能够说用典多的诗歌一定读不懂?用典高深的诗歌就不是好诗了呢?


总而言之,一首诗歌究竟好不好,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不仅考察它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还要考察审美价值。

不论什么形式,都不过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形式可以简约,可以繁杂;用词可以平实,可以精妙。但最终,评价一首诗的好坏,一定要结合各方各面,决不能一以论之。

如果想了解更多汉语和文学知识,请关注我吧!

云中歌白鹤


什么是好诗?

诗词是用精烁的词语抒发情感,并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艺术形式,关键是有没有让读者产生联想,引发共鸣,结果也是见仁见智。总之一首好诗,之所以称为好,不光是意境高,读来郎朗上口,还应依照格律来填写,写一些生僻艰涩的词字也行,只是看客觉得不容易懂,还要查字典,这样子看的人就少了,点击量也上不去。

当然加上典故,诗就更加显得丰富,更有趣味性。

艺术来自于生活,描写日常生活的诗句,通过艺术加工,常常鲜明如画,由于是描写生活,大家喜闻乐见也常常能与该者产生共鸣。

今献扬韩若鑫的一首生活小诗以搏诸君一笑。

当年误入小池塘,

越陷越深越迷茫。

幸卿相助登彼岸,

情深从此似汪洋。

这首诗没有生僻艰涩的字词,描写由于误入"小池塘"的无助,到得"卿"相助的脱离"小池塘",再到真心相守情深似海,让人一看就懂,引人联想,这首诗发表后引起了评论,褒贬有之。说明引起了讨论产生了点击量。

因此可以这么说,所谓的好也是因人而论,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让大家评说吧!





扬韩若鑫


正在外村打短工,没有时间回答你所提出的问答题,请凉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