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风物 | 桑墟骆庙与元兴联中

骆庙,今属桑墟镇刘厅村,此地北邻舒窑,南濒古泊,淮沭新河穿流而过。村南刘厅线,南通文集、西接顺河集,可谓是交通便捷。


沭阳风物 | 桑墟骆庙与元兴联中


坊间传闻,骆庙原名“罗庙”,为供奉罗祖、罗成的庙堂。此外亦有人称,该庙为淮海戏《莲花庵》的原型。而事实上,骆庙即骆氏家庙。据该村居民骆良玉、骆成国父子介绍,当地骆姓祖籍海州洪门,迁居此地已有数百年。1971年,淮沭新河自村中穿过,骆庙被一分为二。老人回忆,在解放前,此地庙宇众多,有“三步两庙”之说。骆庙占地数亩,大殿为木梁砖砌,每根木柱下均有石质鼓形柱础,造型精美。


沭阳风物 | 桑墟骆庙与元兴联中

骆良玉(73岁)、骆成国(47岁)

在骆成国的带领下,笔者向西越过淮沭新河,原骆庙旧址即位于河西的一片农田中。放眼望去,此处地势平坦,庙址处已无半点痕迹。据了解,在解放初期时,该庙即改为小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在1947年安峰山事件中牺牲的王元兴同志,将原骆庙小学改名为元兴小学,后该校因兼办初中,遂更名为元兴联中。骆成国称,他年少时即在此读书,曾听说此地有一口八角琉璃井,但始终未曾得见。


沭阳风物 | 桑墟骆庙与元兴联中

骆庙旧址

史料记载,王元兴,1911年出生于沭阳桑墟南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元兴积极投身爱国青年运动。1939年春,王元兴参加革命,在潼阳县担任交通员,负责东海县委与山东党组织的联络工作。入党后,王元兴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1942年担任潼阳县沙河区农会长,1944年任潼阳县农会长。抗战胜利后,王元兴于1946年调任淮海专员公署工会副会长、地委委员,分管宿迁、东海、潼阳三县工作。


沭阳风物 | 桑墟骆庙与元兴联中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我苏中、苏北解放区。1947年初,淮海地委决定将东海、沭阳、潼阳、宿迁等县的部分干部北撤至山东。是年2月20日,王元兴为掩护潼北工委干部撤离,与宣慰大队周占熊等人在安峰山阻击敌人,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6岁。解放后,当地党和政府将王元兴烈士的家乡南湾村改名为元兴村,以示缅怀。


参考文献:

1、中共东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 东海县革命烈士传[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75-77).

2、沭阳地名委员会编. 江苏省沭阳县地名录[M]. 沭阳县地名委员会, 1982:(177).

3、北京翰林苑教育数据中心. 全国50000所中学名录[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8:(713).

作者:刘阳(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