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傳統戲劇】復州皮影戲(國家級)

【遼寧·傳統戲劇】復州皮影戲(國家級)


復州皮影戲起源於明代,活躍和盛行於清嘉慶年間,當時河北灤州皮影藝人大量流入東北並進入遼南,與此同時,山東登州的皮影藝人在闖關東時也來到遼南。復州皮影戲就是從這時起發展繁榮起來的,先後有溫家班、孫家班(德勝班)、韓家班、義和班四個傳承譜系。

復州皮影戲以濃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見長,並在保留、傳承有價值的民間傳說、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復州皮影戲演出的劇目上。復州皮影戲劇目內容豐富,涉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如《康王走國》、《綠牡丹》、《白蛇傳》和《岳飛傳》。由於演出時演員完全照搬劇本,鮮有發揮,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傳統劇目的原汁原味。

復州皮影戲的伴奏樂器可多可少。從前以小三絃為主弦,外加一把二胡和一支笛子,配以鑼、鼓、板、鈸等,聲音比較單調。後來又陸續增加了大四弦、揚琴、雙銅管、小牛角、葫蘆頭等樂器,其中大四弦、雙銅管、小牛角和葫蘆頭是復州皮影戲獨有的伴奏樂器。特別是大四絃音色渾厚、柔和,聽起來聲聲入耳,深受觀眾喜愛,因而成為復州皮影戲的主要伴奏樂器。

復州皮影戲從地域上可劃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表演舒緩、抒情,主要受河北灤州皮影戲的影響,演出劇目有影卷(劇本),稱為“翻書影”或“卷影”;南派的表演火爆、熱烈,主要受山東登州皮影戲的影響,演出的劇目沒有劇本,是藝人口傳背誦下來的。20世紀30年代後,南派皮影班也開始改唱卷影,南北派在表演和劇目上逐漸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