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視角:由"衣冠認同"看朝鮮對明朝以及華夏的態度

另類視角:由"衣冠認同"看朝鮮對明朝以及華夏的態度

引言:

朝鮮半島與我國一衣帶水,毗鄰而居,自漢代始就與中原王朝開始往來,數千年來結下了許許多多的情仇恩怨,充分地顯現於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多方面。

蒙元帝國的擴張,使得高麗王朝無比被動地捲入此體系;而之後取代蒙元的明王朝,與同屬儒家文明圈的朝鮮王朝則相當"情投意合","冠服"是兩者親密關係中的熱點議題。明初推行的"大明衣冠"制度,被久經野蠻帝國踐踏的高句麗士大夫視作救命稻草,即復興"華夏"的關鍵舉措;接受明朝衣冠在高麗的文化觀念中,蘊含著"追復祖宗之盛"的特殊使命。

從朝鮮對大明王朝衣冠制度的認同情況,也可窺探朝鮮對大明王朝以及華夏的態度。

1、 衣冠非小事,實乃是一種文化之象徵

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服裝是人類文明化的一個分水嶺,服裝文化與社會性身份息息相關。如今我們穿著打扮的選擇,多出於時尚潮流與個人喜好,且全球化帶動的多元文化碰撞,使得不同的文明與民族之間互相效仿。但

在華夏文明中,尤其是受儒家因素的影響,一貫以來將衣冠作為一個文明的重要標誌,象徵著一定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正統。孔子說曾:

"微管仲,吾皆披髮左衽矣。"

意思是說多虧了管仲抵禦的蠻族入侵,否則我們就該被蠻夷同化,披頭散髮、穿左開襟啦。在這裡,披髮左衽是以服飾作為蠻夷的符號,充分顯現了對冠發和右衽正統的堅持。

另類視角:由

上溯至對黃帝時代的記載,《後漢書·輿服志下》中介紹了"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毛皮,未有制度"至"聖人易之以絲麻,觀暈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彩,成以為服。"的轉變,黃帝、伯余和嫘祖安排上了人們從穿衣到鞋履,原料和款式。雖然傳說人物的貢獻往往真假參半,但由此可見後世對服飾文化的重視,因而才將其奉為由來已久的定規並崇祖法古。

在《左傳》中,"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即將服飾與禮儀、華夏民族相聯結,使之成為一個表裡系統。中國服飾文化通過質料、款式、紋飾和色彩,綜合體現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並作為國家禮制的象徵之一。

帝王皇家要在衣著上和前朝舊世區別開來,從平民中分離出來;官員的官服承載著職業規範,並被賦以天道、倫理、身份地位、品行情操等諸多涵義。漢代以來,出現了專門規定冠服制度的典章;隋唐時期的禮儀法進一步發展,歷代有《輿服制》、《車服志》等在法律層面約束人們的衣著,從而實現社會管理和道德教化。

明王朝在歷史上地位特殊,因其夾在元蒙驍兵的頹敗和清朝鐵騎的興盛之中,是少有的被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挾裹的漢民族王朝。大明從元朝手中奪取正統,首要的任務是有選擇地繼承漢唐衣冠及等級序列,鞏固漢傳統的統治秩序。

另類視角:由

2、 元朝勢力影響下,朝鮮對元朝服飾頗為牴觸

朝鮮半島的服飾體系在發展過程中,與政治外交關係不可分割。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立漢四郡,唐朝時期,新羅成為藩屬國,吸取並借鑑中國古代先進的制度及思想文化精髓。從此,朝鮮半島的冠服禮儀制度開始效仿唐制,大體上多代承襲變化不大。

因蒙元的文化擴展,多次攻打高麗,高麗王朝力量疲軟,只得妥協性地接受元王朝的蠻力灌輸,在服飾上也受到了元朝蒙古族服飾風格的影響。初期高麗宮廷與貴族率先吸收了蒙古族特色,而民間的穿著仍延續新羅以來的傳統。逐漸地,上層服飾的變化下移,這些服飾及服飾風格湧入普通人的穿著。國家整體服飾在元朝服飾的影響下,或多或少地結合了蒙古族元素。

另類視角:由

受元時期辮線袍影響的高麗服飾

高麗王室卑躬屈膝地討好元廷,在高麗施行過元朝的服飾制度,其中包括胡服。起初這樣的變化侷限於高麗王室和貴族之間,漸漸地,穿著蒙古族傳統服飾成為一種時尚。這樣的變化一方面出於政權維繫的主動性選擇,另一方面也是保持與元的關係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畢竟大量高麗人頻繁往返於元麗兩方,這也為高麗服飾吸納元蒙因素提供橋樑。

在與元朝關係密切之時,忠烈王下令,高麗境內都穿元朝衣服(蒙古族傳統的服飾),舉國上下開剃、辮髮。但高麗文化深受儒學浸染,也奉行"身體髮膚不可毀傷",因此舉國對蒙元的"離經叛道"頗有微詞。

中國曆代王朝對被冊封的鄰國賜予冠服,這是宗主地位的象徵,元朝也沿襲這一慣例。但高麗雖受到元代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影響,冕服、百官公服仍依照宋制,這種現象與元朝東拼西湊的制度也有關,即採用蒙古族傳統服飾制度與漢制的袞冕制度並行的服飾制度。

另類視角:由

朝鮮王冠冕

3、 明朝時,朝鮮對"大明衣冠"喜愛有加

高麗知道了明軍攻克大都後,看好明摧枯拉朽的態勢,恭愍王迅速"令百官議通使大明"。而明王朝也有來有往,儒臣鄭夢周 等人"力請於朝",拉攏高麗棄元投明。高麗便順水推舟地派遣禮儀判書張子溫前往金陵與明建立關係。因為高麗王朝推行的也是儒學傳統,與明王朝相見如故,且兩者有共同的敵人,迅速同仇敵愾。

朱元璋已"北逐胡君,肅清華夏,復我中國之舊疆"之時,忠愍王很滿意明朝接續中國正統,表示願意認同明朝文化,成為藩屬,並主動"請賜本國朝賀儀注及祭服制度"。明太祖欣然應允,不僅頒給高麗所請求的冠服,同時還送去編鐘、編磬等大型禮制樂器和經史典籍。

另類視角:由

明太祖與李朝太祖

根據《高麗史·輿服志》的記載,明朝頒給高麗的冠服,有國王和臣下的祭服、國王朝服以及王妃冠服。在冠服類別上,高麗國王與明朝皇室相同,等級上與親王接近;朝臣冠服等級比中國遞降四等。官員祭服共分"比中朝臣下九等,遞降二等",也即高麗本國的服飾等級比同品級的中國官員降低兩等。

對於明朝頒獎的禮服和樂器,高麗君臣喜出望外。高麗上下有擺脫蒙古影響、洗刷蠻夷烙印、迴歸禮樂傳統之志,因此可見,朝鮮王朝對正統的華夏文明全方位的吸收與內化。

另類視角:由

另類視角:由

高麗王朝末,王位四易(恭愍王、禑王、昌王、恭讓王),最終王族覆滅、國家易主。曾於明王朝締結關係的當家或是遇弒,或是廢黜。王位更迭,實權操控於李仁任、李成桂兩位權臣之手,這不光關乎本國的權力交接,也影響到宗主國的權威。

雖然身為"亂臣賊子",但李成桂仍然寄託於明朝的蓋章來確保新王朝的合法性,還是得維繫與明王朝的關係。本質上看,高麗王朝與朝鮮王朝的政權交接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轉移的結果,而非統治階層變化的結果。因此李成桂登基時,方便快捷地宣佈"儀章法制,一依前朝故事"。

《太祖實錄》中朝鮮太祖元年(1392 年)十二月十二日記載:"自明年元正,始服朝制冠服。許令禮曹詳定。"此時的朝制冠服就是指明朝制定的冠服制度,並在詔令中頒佈了詳細內容,從官袍的服色,帶、笏的材質區分官員的品級。朝鮮太宗十六年(1416 年),朝鮮王朝禮曹頒佈了朝鮮王朝文武官冠服制度。其中明確指出朝鮮王朝文武官冠服制度是按照明洪武三年(1370 年)明太祖賜服高麗恭愍王時的旨意。

另類視角:由

除了沿襲,朝鮮王朝禮曹還參考明朝《洪武禮制》《諸司職掌》《大明會典》中有關冠服的規定,依託明制進行具體的修正。

4、 清朝統治下,朝鮮仍以著"大明衣冠"為榮

1636年皇太極就攻打朝鮮,朝鮮淪為清的藩屬國,然而朝鮮王朝還是穿著"大明衣冠"。清朝入關,強制剃髮並推行滿族服飾,這在朝鮮人看來,實在是"神州陸沉"的倒行逆施。

朝鮮王朝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親明之風,這不光體現在對宗主國的尊重與依附,在感情上也表現出深厚的懷戀。包括從國王至平民崇祀祭奠明朝皇帝,以及自認為是中華正統的合法繼承者而編修明朝史書,還有重視前朝遺物、舉國蒐集等。這些行為頗有幾分"感化"的意味,明王朝將高麗王朝從元帝國的"魔爪"中解救出來,因此親明派由內而外地感懷明王朝。

另一方面,長久以來,朝鮮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和薰陶,對"華夷之辨"極為推崇,自覺學習華夏文明和儒學傳統,並對中國曆代王朝進行詳細的"正統"與"非正統"的區分。朝鮮大部分士大夫贊同明朝巳亡,真正的中華文明繼承者為朝鮮王朝,以"小中華"自居並輕鄙清朝。

《稼齋燕行錄二》中,"心愛貴幫衣冠,我這遵時王之制,貴幫筆墨甚妙,不知可見賜否? "

以日記口吻記載了朝鮮的知識分子遇到漢族人士,會問漢族人自己所穿的衣服如何,表現了其皈依"正統"的熱切心情。

另類視角:由

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朝鮮使團前往承德,慶賀乾隆八十大壽,遇安南人換上了清朝官服。朝鮮人認為大明衣冠是唯一的文化正統,安南人真是不學好,諂媚行討巧,

正義感作祟就高聲質問安南使臣:"貴國冠服本與滿洲同乎?"雖然意思是你們憑什麼穿滿洲人的衣服,實際上暗指他們沒有尊嚴趨炎附勢。朝鮮人還自豪地記載,他們把沒規矩的安南人訓斥得"語頗分疏,面有愧色"。

總結

朝鮮半島流行的服飾風俗,離不開與中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雖然雙方國力對比以及現實需求不容忽視,但不容否認,朝鮮半島長久以來活躍著的的"慕華"及"推崇正統"的心理,還有雙方共同的儒家文化認同的加成作用,在兩國關係的變動中一直鮮明地發揮著作用。"大明衣冠"是這種正統的外化表現之一,也是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與朝鮮王朝標榜身份的工具,當然背後蘊含著的也是深厚的文化觀念的沿襲與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