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處於“飢餓大流行”邊緣,專家:恢復物流是關鍵

作者:時代財經 劉沐軒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全球造成了慘重打擊。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262萬,已有超過18萬人死亡。

在確診和死亡人數攀升的同時,伴隨疫情而生的一種新的“病毒”——飢餓,也正在威脅到更多人的生命。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執行主任比斯利在當地時間4月21日警告稱,全世界正處於“飢餓大流行”(Hunger pandemic)的邊緣。

儘管全人類已經在解決飢餓問題上奮戰多年,但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以下簡稱為“糧農組織”)2019年的估計,全球每天仍有約21000人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該組織在4月21日發佈的《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中更指出,全球已有1.35億人面臨飢餓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比斯利警告稱,由於疫情的影響,這一數字可能翻倍至2.65億人。“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們可能會看到大約有36個國家發生饑荒。更多的人可能死於饑荒,而不是新冠病毒。”

全球已處於“飢餓大流行”邊緣,專家:恢復物流是關鍵

全球已有1.3億人處於糧食危機中。(圖源:糧農組織《2020年糧食危機全球報告》)

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4月23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指出,短期來看,疫情和糧食安全之間主要產生了四種矛盾:在消費方面,失業人員沒有收入買不起糧食,物流中斷導致人們買不到糧食,而在生產方面,供應鏈中斷導致農業生產受阻,同時許多農產品由於運不出只能被迫去庫存。

“雖然目前糧食儲備充足,但現在的去庫存可能導致以後的生產恢復緩慢。”因此,魯政委認為,當務之急是恢復物流。

二戰以來最危險的人道主義危機

關於饑荒問題的嚴重性,由聯合國及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組成的“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在4月21日聯合發佈的《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清晰地描述了全球糧食安全嚴峻的事實。

在報告所提及的55個糧食危機國家中,2019年有7500萬名兒童因飢餓發育遲緩,1700萬名兒童處於消瘦狀況。

全球已處於“飢餓大流行”邊緣,專家:恢復物流是關鍵

一名婦女在搬運糧食計劃署與敘利亞阿拉伯紅新月會合作援助的食物。(圖源:世界糧食計劃署官網)

報告指出,目前世界糧食計劃署已經每天向近1億人提供糧食,而其中有大約3000萬人完全依靠世界糧食計劃署的援助度日。

對此,比斯利強調,如果這3000萬人無法獲得糧食援助,那麼在3個月內平均每天都會有30萬人餓死。

糧食計劃署首席經濟學家侯賽因稱:“這些新預測表明了我們所面臨的災難的規模。”

事實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比斯利就曾經發出過警告:今年以來,由於敘利亞和也門的戰爭、南蘇丹的危機以及席捲整個東非的蝗蟲群,世界正面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

對此,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致陸在4月23日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根據聯合國發佈的《2019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自2015年以來,全球食物不足困境的人口數已經連續五年上升,而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在總體上也呈惡化趨勢。在他看來,今年疫情的發生無疑是雪上加霜。

事實上,疫情導致糧食危機的先例早已有過。最近的一次要數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當時的疫情破壞了農業市場供應鏈,許多農民無法開展種植,銷售無門,加上農業勞動力短缺,導致糧食生產也受到影響。

因此,糧農組織認為,2014年埃博拉疫情帶來了一個明確的教訓:即便健康需求已成為迫切的問題,也絕不能忽視生計或糧食安全保障。

然而更可怕的是,饑荒和疫情還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糧農組織在4月20日的一份報告指出,許多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依靠農業生產、季節性農業工作、漁業或畜牧業為生。而如今疫情破壞了糧食供應鏈,許多人的生計無法維持,他們可能不得不變賣牲畜或漁船來換取現金,或是把所有種子都用作口糧,而不再留種用於播種,造成長期的糧食供應的不足。

不僅如此,這些弱勢群體還可能不得不放棄在本地的生計,前往其他地方求助乞討,刺激了人口的流動,導致疫情進一步蔓延。

全球已處於“飢餓大流行”邊緣,專家:恢復物流是關鍵

在也門獲得糧農組織支持的Alhudaidah Alzaydiah地區,人們聚集在一起,為牛、羊等牲畜接種疫苗。(圖源:糧農組織官網)

而因為當地民眾早已處於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和易感染疾病的狀況,構成危險的惡性循環,導致更多的人口變得更為虛弱、更易感染病毒。因此,在尼日利亞東北部,南蘇丹,敘利亞和也門擁擠的難民營可能將成為各種傳染病的沃土。

“我們需要為這種疾病的第二波和第三波做好準備。人們正在失去生計和收入,與此同時,供應鏈也遭到破壞。在世界範圍內,飢餓的廣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侯賽因說。

與此同時,這種惡性循環在城市地區也有可能出現。

侯賽因指出,在城市裡人們依賴市場購買食物,因此更容易受到價格波動和潛在供應問題的影響。“由於長期隔離,大批的日薪工人和臨時工人得不到收入,容易遭受貧困和飢餓。”

此外,由於聚集和不衛生的條件,城市中的貧民窟也尤其容易受到影響。

對此,孫致陸指出,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比如向低收入人群派發現金或消費券。但對於那些沒有足夠的財政能力來啟動大規模救助的貧窮國家而言,他們最大的希望可能就是國際社會的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有這種針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項目。”

疫情防控與貿易物流可以共存

在北京時間4月21日晚結束的G20農業部長級特別會議上,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銀行和世界糧食計劃署發表的一份聯合聲明指出,當前世界糧食市場供應充足。

在此次會議公報中,G20國家承諾合作保障全球糧食流通,不對人道主義援助用途的非商業採購實施出口限制或徵收臨時稅。

但由於糧食總體上供不應求,糧農組織的3月平均全球糧食價格指數比2月下跌4.3%,已連續三個月下跌。

對此,孫致陸指出,回顧以往的糧食危機都是由於供給不足而產生的情況,但這次的關鍵無疑是物流問題。“所以G20的此次表態也是在呼籲各國恢復理性,完全沒有必要對糧食實行出口限制。”

侯賽因此前也曾表示,無論發生任何事情,商業貿易都必須繼續暢通無阻,否則連人道主義的工作都將無法進行。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俄羅斯、越南、泰國、柬埔寨等13個國家先後出臺了限制農產品和食品出口的政策,但也有一部分國家在後來取消了出口限制,如越南和羅馬尼亞等。

事實上,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糧食生產國在發生食品供應危機時有權暫停出口。

但鑑於多國幾乎同時出臺限制出口措施,世貿組織、糧農組織和世衛組織也曾在3月底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不要採取過度的限制措施。

孫致陸認為,人們對疫情有一個認知逐漸加深的過程,即使是現在,也只是摸索到了一個相對有效的控制疫情的方法。“因此在疫情初期,誰也不瞭解這種病毒的威力的時候,許多國家由於恐慌和經驗不足採取了一些較為苛刻甚至極端的檢疫要求是情有可原的。”

但孫致陸強調,許多國家在2月份中國疫情爆發期間對始發地為中國的貨物和人員實行了“一刀切”的限制政策,造成了交貨延遲,許多保質期短、保鮮要求高的農產品損失尤為嚴重。“歷史經驗證明,這種貿易限制往往難以產生積極作用,越是在這種特殊時期,貿易限制越會將其帶入死衚衕。”

雖然為了防控疫情而中斷物流似乎是一個正當理由,但魯政委認為,隨著許多國家或地區醫療物資的到位,人們對疫情防護知識的增加,控制疫情的措施仍有精細化的空間,在他看來,疫情防控可以與貿易物流的恢復共存。

魯政委以中歐班列為例向時代財經分析指出,以前的中歐班列經常被人詬病回程空載,但近年來貨物滿載率越逐年上升,增長很快,值得借鑑。“實際上,即使是在疫情期間,如果和客運分開的話,這種高度機械化、不依賴過多人力的純貨運方式,在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方面可能是很低的。病毒離開了人體存活不了太久,即使出於慎重考慮,將貨物隔離14天也能大大緩解物流中斷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