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的母親衛小娘懷有身孕,其侍女孫小蝶去廚房裡取衛小娘份例炭火,誰知廚房裡的老媽媽們非但不給,還百般作弄,最後給了一筐煙很大的灶炭。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小蝶當時氣得說,煙這麼大,根本不是屋裡面用的灰花炭。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通過小蝶所言,不難發現,炭和炭之間也是有質量區分的,不僅有區分,還分別有不同的用處,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炭。

其實,早在周朝就有個官職,這個官職的名字叫柞氏,負責管理把各個等級的炭分給各個等級的人,最好的炭送往周天子的王宮,不好的炭分給平頭老百姓。

很早以前,炭在古代中國社會中,是分著等級的,不一樣的炭,有不同的命運。

正因如此,算得上是半個主子的衛小娘在領到次品炭時,才會覺得如此憋屈。

奇怪,一塊黑漆漆的可燃物,為什麼在古代,還要分等級呢?

這是因為,在煤和石油出現之前,在有火源才能有熱量,有熱量才能生存的中國古代社會里,吃穿住行是樣樣離不開炭的,它地位沒有任何能源可以超過。

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道:炭,燒木餘也。可見,炭是由植物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東西,故而炭分為木炭和竹炭,而地大物博的中國,各樣的樹木都有一些,也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炭。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不同種類的炭有不同的特質,導致了它們有不同的用處和等級。

在古代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自然是上層社會用好炭,而貧苦百姓用不好的炭甚至用不上炭。

那麼,炭,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究竟都有什麼作用呢?

用什麼種類的炭做飯,就有什麼樣的口感

要做飯就需要熱量加熱,沒有電的社會里,火源自然是做飯的必需品。

吃過農家飯的人想必都有這樣的感受,用木柴燒火做出來的飯菜要比在天然氣上做出來的飯菜可口。

其實,中華上下五千年,每個中華兒女的舌頭都相當敏感,口味刁鑽,在古代,人們竟然發現不同的炭做出來的飯菜口感不一樣,這是因為每種炭的發熱量、所含的微生物各有不同。

當考古學家在4000年前的偃師二里頭遺址那裡,他們發現當地有許多櫟木炭,也驚喜的發現,四千多年前咱們的老祖宗就已經知道櫟木的發熱量與眾不同,是C位的那款。

和現在的菜譜簡單記錄做法不同,清朝著名的菜譜《調鼎集》裡,甚至記錄了九種不同的燃料對食物口感的影響,例如桑樹的,煮鴨肉能解毒;松樹的,煮飯壯筋骨,但不適合煮茶吃,櫟木的,適合煮豬肉。

這就好像,果木烤鴨要用棗樹、梨樹蘋果樹的柴火去烤才能好吃一樣。

從食材到燒火材料,都得完美配合,中國人吃東西的講究程度真是讓人喟嘆。

除了不同種類的炭對食物的口感有影響,不同的炭對湯藥的發揮也有影響。

對中醫界影響深遠的《本草綱目》中,李時珍通過經驗教訓寫出了這樣一句話

桴炭取其力慢,櫟炭取其力緊。

也就是說,對於要發揮不同藥效的湯藥,煎藥的火候除了要煎藥的人細細把控外,還得用不同的炭火才能做到精準。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人們常說,中醫越老越值錢,是因為越老的中醫經驗越豐富,而這種豐富,不只是看過的病例和號脈經驗,還有煎藥的經驗。

上層社會用的取暖炭就和香氛蠟燭一概概念

早些年,北方的村莊裡沒有實現集體供暖,都是各家燒各家的暖氣。

冬日裡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家冬天在院子後面堆積的煤泥和炭,睡覺之前,鏟上幾鏟子放到裡面,一晚上都很暖和。

姥姥時常和我們說,現在挺好,有煤泥和炭燒,之前哪有這個。

是的,在中國的古代社會里,冬日取暖分配的炭,是高度體現階級等級的東西,條件稍微好一些的百姓用買來的炭來取暖,條件艱苦的百姓連炭也買不來,只能燒玉米秸稈之類的柴火。

而在古代上流社會中,不僅能用上好炭,還能用上特供。

有《宋史·食貨志》記載

紹興四年,兩浙轉運司檄婺州市御爐炭,鬚鬍桃紋,鵓鳩色。又按其時宮中供爐炭,用胡麻紋,鵓鳩青。

這種宮裡用的特供炭被人稱作為鴿青炭,在詩人陸游的《暖閣》中,也曾提到過:

裘軟勝狐白,爐溫等鴿青。

紙屏山字樣,布被隸書銘。

養目簾稀卷,留香戶每扃。

日晡濃睡起,盥濯誦黃庭

而到了清朝乾隆時期,為了防止皇帝和妃嬪在屋子裡冷的打哆嗦,幾乎每個宮室中都設有暖閣,並且有出氣口,配著熏籠,熏籠裡面燒的也是特供炭,叫獸炭。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這種炭的做法,在《晉書.外戚傳.羊琇》有記載

琇性豪侈﹐費用無復齊限﹐而屑炭和作獸形以溫酒﹐洛下豪貴鹹競效之。

只不過在晉代的時候,這種在炭裡面加著香料的獸炭還只是用來溫酒,貴族們聚會的時候用一用,使用量並不多,到了清朝,生產力逐步上升,這種稀罕的東西已經用來當暖氣了。

看來,在屋子裡麵點燃一些帶香氣的東西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都是中國古代上層社會玩剩下的東西。

都是喝酒惹的禍

中國鐵具、青銅器和冷兵器開始起重大作用的時間,大約是戰國時期,根據相關文獻記載,戰國時期,統治者以徵稅的名義徵繳過大量的炭,這應該是因為統治者將徵繳來的炭用來做冶煉金屬的燃料了。

有學者說,在宋代,木炭一直是作為冶煉的主要燃料存在的。

時光荏苒,朝代更迭,在明朝的《開工天物》中有記載表明:

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無煤之處,鍛工先擇堅硬條木燒成火墨。其炎更烈於煤。

也就是說,在明代時,冶煉時需用的燃料仍然是炭大於煤的,而且是相當依賴木炭,在沒有木炭的情況下,勞動者還自己上手做木炭。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而詩人陸游則表示,竹炭冶煉也是極好的,他在去四川時,將親眼所見的景象記錄了下來:

南方多木炭,西蜀又有竹炭。燒巨竹為之,易然無煙耐久,亦奇物。邛州出鐵,烹煉利於竹炭,皆用牛車載以人城,予親見之。

除了能冶煉鐵,炭在製鹽的時候也是重要原料,當鹽丁用鐵鍋加熱製鹽的時候,需要足夠的熱量,此時炭又派上了用場,而製鹽過程中消耗的燃料巨大,所以,製鹽行業深受炭火供應的限制。

宋朝是個神奇的朝代,中華文化在這一時期高度發展,很多關於人民如何生活的問題也在這時候有了相關記載,而宋朝人喝起酒來也是驚人的。

為啥這樣說呢?

當時出現了個有趣的事情,因釀酒時需要蒸餾技術,要蒸餾就得加熱,加熱就又需要新炭,原本像鍊鐵,製鹽這種必需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消耗了許多炭,徵繳炭火已經成為了百姓的負擔。

從《知否知否》衛小娘被剋扣炭火,看中國古代社會和炭的關係

偏偏,宋朝的酒,消耗極快,其中曲沃縣的縣官為了保證釀酒的作坊正常運轉,向百姓征討更多的炭,這一事件,還被歐陽修寫在文章裡抨擊過。

有炭火,有文明

眾所周知,在人們最初和自然抗爭的路上,有火就能活下去,所以,火源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而在古老的中國社會,炭火的應用從遙遠的周朝就已經開始,甚至還有嚴格的分類和供應制度,這樣的規則也是讓古代中國的文明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