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昌元,1933年出生,綦江齒輪廠退休工人,因為是部隊團級幹部轉業回地方,人們尊稱他為“王團長”。
這位曾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老兵,自93年退休以後,致力於社區工作20餘年,幫助民警開展法治宣傳、信息收集、矛盾排查、糾紛調解等社區警務工作,他是社區最年長法治宣傳員,也是公安系統最年長編外警務人員,更是榜樣精神的延續。
20餘年來,他為轄區平安建設貢獻了力量,也為社區警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王昌元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開始至11月25日結束,持續鏖戰43天。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陣地山頭被削低2米,許多坑道被打短了5、6米。
所以上甘嶺,一直是英勇頑強的代名詞,也一直是88歲老兵王昌元的“心結”。
“我是11月4日進入陣地,11月5日深夜撤下來。”王昌元所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1師91團2營5連堅守的是上甘嶺597.9高地。“597.9高地是特別重要的,所以敵人反撲得很厲害。戰鬥從凌晨開始,一天下來,我們擊退了敵人30多次進攻。”
王昌元還記得,天矇矇亮的時候,敵人的飛機就開始轟炸,緊接著一輪又一輪的火炮覆蓋在陣地上。“中午十二點,副班長就犧牲了,死了之後連遺體都找不到。後來深夜我們連撤下來,之前130多人,就只剩下50多人了。”
母親說你要是去保衛國家,你就勇敢的去
△王昌元和戰友
1933年,王昌元出生在四川省金堂縣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舊社會,吃穿都不行,就更別提讀書了。1949年,我們四川解放了,窮人家分了田地,就意味著不用捱餓了,就是好日子來了。”
但好日子才過了不到一年,王昌元就聽說,朝鮮內戰爆發,且戰火很快燒到鴨綠江畔,侵朝美軍經常侵犯中國領空,空襲邊境城市和村莊,炸死炸傷很多中國平民。
為消除外部威脅、保衛新中國,應朝方請求,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於25日打響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仗。
彼時,新中國剛成立一年,志願軍武器裝備落後、海空力量尤其薄弱。剛贏得二戰的美軍則是世界上最強的軍隊之一。人們將這場對抗比喻成嬰兒與壯漢之間的戰鬥。
在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裡,有這樣一組對比:戰爭初期,美軍一個約有1.7萬至2.5萬兵力的步兵師配有坦克149輛、裝甲車35輛、榴彈炮72門,而志願軍一個約有5萬人的軍,這三種武器的數量均為零。
“先有國後有家,吃水不忘挖井人,祖國號召我們要勇敢參軍為國,當時我是個年輕人,那正是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於是經過母親的同意,我便報名參軍。”王昌元在1951年7月25日報名參軍。“當時我給母親說我要去參軍了,母親回答我說,你要是去保衛國家,你就勇敢的去。”
犧牲的戰友才是最可愛的人
△王昌元獲得的各種榮耀
“上甘嶺”這三個字,是王昌元的心結。他的很多戰友,都犧牲在了那裡。不過老人仍強忍著熱淚,哽咽著跟記者回憶起了往事。
“有一天早上7點多,早飯還沒吃,敵人就又發起進攻了。只聽坦克“轟隆隆”的越來越近,我從坑道里抬起頭,把身上的土和雪抖掉。緊接著,爆炸聲、機槍聲、子彈殼碰撞的聲音就響了起來。”王昌元眼睜睜的看著戰友脖子中了彈,倒在了坑道里。可手卻指著敵人進攻的方向,嗓子眼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緊接著,他臉上的肌肉抽搐著,慢慢睡去,再也搖不起來。
那一天,王昌元所在的部隊一共打退了敵人35次進攻。這一仗從早上7點多,打到下午5點半戰鬥才結束。
“戰鬥到中午十二點時,我們的副班長光榮地犧牲了,後來戰鬥結束清理戰場的時候,他的屍體都沒有找到。我們連132人上戰場,戰鬥結束只剩50多人,大部分同志都犧牲了。”王昌元想起這些為了和平獻出生命的戰友,心裡仍然非常難過。“作家魏巍寫過《誰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才是最最最可愛的人。我有時候做夢,都能夢見他們。他們還都是十八、九歲的樣子,我就和他們說,我要好好的活著,活得像個戰士,要對得起你們的犧牲。”
在王昌元家,一份“中國人民志願軍集體立功紀念證”被完好無損的保留著。紀念證上顯示,王昌元在1952年11月的上甘嶺戰役中,與5連全體同志集體創立功績,全體榮記二等功一次,特授此證,以資紀念。
“最可愛的人”活出最可愛的模樣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作家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的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後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
王昌元就是這樣一個“最可愛的人”。
從上甘嶺戰役撤下之後,王昌元在195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回國。
“回國之後,我先是在部隊裡接受了文化學習。然後成為了西藏軍區的一名指導員。”1982年,王昌元轉業到綦江齒輪廠,一直到1993年退休。
退休後的他先後擔任綦齒廠3村村長和社區居民小組長,致力於社區工作20餘年,幫助民警開展法治宣傳、信息收集、矛盾排查、糾紛調解等社區警務工作。為轄區平安建設貢獻了力量,也為社區警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王昌元幫助民警開展法社區警務工作
2018年3月5日,綦齒社區專門成立了以王昌元名字命名的“王昌元志願服務隊”,希望把王昌元那種“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發揚光大。
2020年1月6日,王昌元和其他9名普通市民(團體)一起,榮獲重慶市第五季十大“平安建設熱心市民”稱號。
面對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王昌元主動請戰參與卡點值守、宣傳引導、捐款等工作。在8月份的抗洪工作中,又主動響應社區號召,參加物資轉移和災後清淤等工作。
王昌元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希望自己能保持黨員本色,在有生之年,多給群眾跑跑腿,多辦點實事、好事,真正將黨章落實在具體行動中。”
記者手記:英雄是什麼樣子?
從10月9日開始聯繫採訪第一位抗美援朝老兵開始,到10月25日刊發最後一期,我們前前後後忙碌了17天。
如果你問我,英雄是什麼樣子?
我會給你三個不同的答案。
十七天前,當我開始整理接手選題的時候,我以為的英雄就像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一樣,要忠心、要勇氣、要犧牲。
可隨著那些零零碎碎的往事,被我們一點點地從老兵們的記憶中提取,然後組成文字刊發出來。
越來越豐滿的英雄形象在我眼前呈現,老人們包容、仁愛而又可愛。特別是當我們把報紙拿給老人們看,他們笑得像個孩子。有的笑著笑著,眼淚就止不住的流。
這群老人就是英雄,他們為了我們今天的和平,付出了青春和熱血。
再後來,10月19日,王昌元老人的大女兒發了這樣一段文字給我。“謝謝你對我爸爸的關心,現在他覺得自己活得很有價值。”
那一瞬間,我心裡塞滿了感動和自豪。原來,英雄也是普通人,也會被人需要。
10月23日,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召開,武警重慶市總隊船艇支隊二中隊班長魯順高是一名“90後”,他和我說,“老曲,謝謝你,是你讓我看到了“最可愛的人”的故事,看到了“最可愛的人”家鄉的變化。我向英雄致敬,也感謝你。”
船艇支隊交通三艇信號兵張萬良跟我說,“我們從19日的《重慶晨報》上就看到了整版報道,寫的是邱少雲家鄉的變化。我之前去過邱少雲紀念館,接下來我們要加倍訓練。”
現在我覺得,英雄就是你和我,就是每一個平凡的勞動者,就是每一個用雙手締造幸福生活的奮鬥者。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在今天這樣的日子裡,我們要向所有老兵致敬,而在我們享受的每一個和平的日子裡,都應該記住並善待他們。
英雄的樣子,就是要激勵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武警重慶市總隊船艇支隊官兵通過上游新聞觀看和學習抗美援朝老兵精神。通訊員 潘越 宮培浩供圖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曲鴻瑞 宋劍
來源:上游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