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陷關停傳聞,音樂賽道上“邊緣化”久已

蝦米音樂陷關停傳聞,音樂賽道上“邊緣化”久已


文:陳茜

ID:BMR2004


蝦米音樂要關了?


“不要啊!蝦米日推最合心意了!”、“我願意充會員,求蝦米不要停。”、“不要!蝦米伴隨我快十一年了!又難過又生氣!給過我這麼多陪伴和撫慰的音樂軟件,居然會走向這樣落魄的結局!”……


隨著11月29日蝦米音樂要在2021年1月關停的消息傳出,微博和豆瓣裡“潛伏”的蝦米忠粉們紛紛疾呼——“不要關”。從他們的留言裡可以看到,蝦米音樂的日推、歌單、分類、UI,以及一些小眾歌曲等,都深得粉絲青睞。


這個曾經被認為最懂音樂、最專業的音樂平臺,為何會時不時傳出被合併,甚至被關停的消息?


在流量和版權至上的在線音樂賽道上,不進則退。雖有粉絲疾呼,蝦米卻無法安於做一個小眾而有調性的平臺,固守一方城池。伴隨著阿里大文娛版圖的動盪,蝦米音樂逐漸落寞。


在不少蝦米粉絲們的眼中,創立於2006年的蝦米,在2013年被阿里收購後,沒有向前反而逐漸掉隊,這或許是由於對手跑得更快而已。


從合併到關停,傳聞縈繞


11月29日,微博認證用戶NOVA娛樂主理人、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前市場總監@相徵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1月關閉。”


隨後,微博用戶@果殼放大燈稱,蝦米音樂高管正在北京開會,返杭後將執行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針對蝦米音樂是否即將關閉一事,《商學院》記者聯繫了阿里創新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在今年9月時,蝦米音樂剛上線“番你街”,打造線上沉浸式聽歌互動街區。


《商學院》記者從蝦米音樂相關人士瞭解到,目前蝦米音樂依然在正常運營。


其實早在2019年9月,就有傳聞稱蝦米音樂要被合併了。


當時,阿里巴巴集團以20億美元全資收購網易旗下跨境電商平臺考拉。同時,阿里作為領投方參與了網易雲音樂此輪7億美元融資。網易官方解釋稱:“兩起投資相互獨立,不是彼此成立的前置條件。”


坐擁蝦米音樂,阿里為何又投資網易雲音樂?面對在線音樂平臺兩強爭霸,蝦米音樂早已出局的現實,阿里似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根據極光大數據2019年6月發佈的《國內在線音樂社區研究報告》顯示,以滲透率8%和MAU 8000萬、滲透率1%到8%和MAU 800萬為界,第一陣營被騰訊音樂娛樂集團(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網易雲音樂佔據;蝦米音樂只位居第二陣營。


網易雲音樂接受阿里的投資後,與蝦米音樂的關係將變得更加微妙。當時有報道稱,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將合併,一起迎擊上市後的騰訊音樂(TME)。


這一投資行為也意味著蝦米音樂再度被邊緣化。


2019年6月,原來隸屬於阿里大文娛的阿里音樂被劃歸到阿里創新事業群,與其有相同命運的還有阿里文學、天貓精靈等,屆時阿里大文娛只保留了優酷、阿里影業、大麥及互動娛樂(原阿里遊戲)等業務。這一舉動也被認為是阿里文娛在“減負”前行。在2018年,阿里大文娛虧損達到214.18億元。


蝦米音樂從文娛架構剝離至創新事業群,也有一種解釋是,蝦米音樂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音樂播放平臺,而是探索音樂內容消費新形式的切口。


音樂行業研究者Wenya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分析,蝦米音樂從文娛換到創新事業群,應該是因為產品無法帶來滿意的收益,阿里希望能重新挖掘產品價值和市場競爭優勢。後來實在發展不起來,畢竟作為播放分發平臺,除了獨家版權,內容區別並不大,打造產品競爭力不容易。


隨後,阿里創新業務群孵化出了短音樂產品唱鴨和鯨鳴,聲量並不大。


對於此前蝦米音樂會與網易雲音樂合併的傳聞,上述蝦米音樂相關人士表示,目前依然是獨立運營。相比被關停,從粉絲身份看,她希望未來蝦米與網易雲能有更多聯動。


在Wenya看來,粉絲對蝦米音樂的留戀只是飽含遺憾的“輓歌”。“不管什麼樣的產品肯定有粉絲,但是對於一個產品必須要有增量,沒有增量就是在倒退。”


蝦米音樂擁有4萬多原創音樂人入駐,1000多個曲風流派、5億多個優質歌單,這些都是蝦米積累下來的資產,但是,用戶已經不在。


在她看來,即使蝦米被關停也無可厚非,“維護一個APP需要很大成本,如果賺的錢還不夠維護費,為什麼還要留著呢?”


阿里收購後,也難成大樹

回顧蝦米音樂的發展歷程,2013年1月被阿里巴巴收購,並沒有讓其進入高增長賽道。


根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主流手機音樂客戶端使用狀況顯示,蝦米排名第七,QQ音樂排名第四。與排名前三的多米、酷狗、天天動聽相比,蝦米的市場份額並不大。


彼時,數字版權變現正受到巨頭重視,阿里需要找到切入路徑,而對於數字音樂服務平臺來說,正版化是大勢所趨,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支出,只有背靠大樹,才能進入第一梯隊。於是,“缺錢”的蝦米音樂與“不差錢”的阿里走到一起。而蝦米音樂的音樂社區,也打開了阿里希望推進社交化的想象力。雙方走到一起後近半年,淘寶的工具欄增加了聽歌功能。


2013年4月,網易雲音樂成立。如果阿里後續不“折騰”,一直按照音樂服務平臺的發展路徑,積極儲備版權經營用戶,或許成為“黑馬”的是蝦米而不是網易雲。


Wenya表示,“2013年,蝦米音樂賣給阿里之後,網易雲才火起來。蝦米被做壞了,當時是蝦米優於網易雲的。”


根據易觀數據顯示,2013年移動音樂客戶端累計用戶蝦米音樂以3.3%市場份額排名第七,剛成立不久的網易雲音樂以1.2%市場份額排名第九。


隨後,中國互聯網音樂產業進入變革劇烈的三年。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宣佈將蝦米音樂,以及收購來的天天動聽合二為一,組建阿里音樂。同年7月,知名音樂人宋柯加盟阿里音樂任職CEO,高曉松任職阿里音樂董事長。


在高曉松力推下,阿里音樂將天天動聽升級為阿里星球,這是一款囊括音樂播放器、直播、粉絲互動、製作、演出等眾多功能的APP。高曉松希望能打通音樂產業鏈上下游,對接音樂人、製作人和粉絲三方。但是,複雜的功能和美好的佈局在用戶體驗階段,卻陷入尷尬。在上線不到一年後,阿里星球就關停,天天動聽也不復存在。


就在2015年,數字音樂行業迎來“最嚴版權令”,國家版權局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2015年11月,阿里音樂下架了超過百萬首無版權歌曲。


在阿里將精力放在阿里星球“實驗”時,騰訊音樂此時正在攻城略地,擴大音樂版圖。2016年,騰訊將QQ音樂與中國音樂集團合併,於次年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


被“擱置”的蝦米音樂在版權競爭中逐漸掉隊。藝恩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QQ音樂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只有400萬首。


隨之而來的是用戶流失。據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酷狗、QQ音樂、酷我音樂在音樂版權的覆蓋率共有90%,而阿里音樂只有20%。


通過打造音樂社區,曾經在版權上不佔優勢的網易雲音樂,逐漸取代蝦米成為小眾音樂用戶和獨立音樂人的聚集地。隨著與騰訊的版權爭奪,最後從“黑馬”成為兩強之一。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騰訊音樂旗下的酷狗、QQ音樂和酷我的MAU(月活躍用戶)為3.5億人、2.9億人與1.3億人,第四名的網易雲音樂為1.2億人,第五名的蝦米音樂僅有2277萬人。


正如某音樂廠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所說,“曾經的蝦米非常棒,垂直、精準、運營細緻,後來就不太瞭解了,大多數用戶都在使用騰訊或網易雲了。”


蝦米就這樣追不上網易雲和QQ音樂了。


落後的蝦米,再難追趕


回看2012年手機音樂客戶端的使用分析,排名第一的多米音樂已經關停,前五的酷狗、酷我都被收歸為騰訊旗下,而排名第七的蝦米音樂只是沒有前進而已,至少依然存活。


正如2015年,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不會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當時沒賣(給阿里)就好了,這種話毫無意義。不賣當年就是死了,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不過用戶對蝦米的“惋惜”更主要來源於對阿里的高期望值,希望有了阿里的加持,蝦米能像QQ音樂一樣,佔據第一梯隊。但是,世事並不如人願。


據相關數據統計,從2016開始,阿里文娛在三年裡換了三任輪值總裁和十位核心高管。頻繁的人事調動下,連續多年的虧損,以及優酷、蝦米、文學、遊戲等方面均難搶佔第一陣營。


Wenya分析,蝦米很難找到新的區分點。之前蝦米的優勢是“音樂圖書館”,但是版權之爭下,這一優勢被瓦解了;原創音樂人方面的優勢,現在也被各種選秀替代;曾經音質方面的優勢,現在也都被追平了。


在她看來,隨著網易雲和QQ音樂在版權、原創音樂人、算法方面的投入,沒有內容和流量優勢的蝦米,逐漸式微。


其實,蝦米音樂的曲庫基數並不小。在2018年3月,阿里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進行了版權互相轉授權。根據資料顯示,目前蝦米音樂擁有3000萬首曲庫,這一數字與2018年年底,騰訊音樂集團(TME)的曲庫相當。


只是,隨著平臺流量和版權投入力度高下立判,TME版權合作方愈發壯大,到2020年上半年,增加到4000萬首。


在線音樂平臺並非只是存量版權的“軍備競賽”,在同質化內容下,能否用服務滿足大眾用戶需求是破局之道。


2019年,蝦米音樂與MQA公司達成合作,提供MQA(無損音頻解碼科技)音質服務,同年,蝦米電臺推出彈幕實時分享功能等。


在發掘原創音樂方面,蝦米投入很早。2015年5月,蝦米音樂人尋光計劃第一季作品完整發布,集結了程璧、金玟岐、左安西西等國內獨立音樂界的頂尖音樂人。2017年,第二季再度開啟。


不過,正如Wenya分析,蝦米之前原創音樂是做得很好,但是音樂人也需要流量。蝦米沒有了流量之後,音樂人也無法在這個平臺上生存。


據極光大數據和易觀數據顯示,2019年,蝦米音樂的市場滲透率僅為1%,MAU為500萬人,而網易雲音樂的MAU超過1億人。


可以看到,蝦米在產品服務上也在努力提升,但是這些微創新無法追上對手的步伐。


與TME旗下APP的強社交屬性相比,阿里的電商生態無法給予蝦米音樂更多有機的互動和流量支持。與網易雲音樂相比,蝦米在音樂產品定位、內容運營上沒有因勢而變,在“專業”“深度”的標籤下,越來越難以迎合大眾。


蝦米音樂關停一經傳出,一些忠粉們通過各種方式留下曾經收藏的歌單。這是她們的回憶,但是感傷過後,或許這些歌單只是換個APP播放而已。


蝦米音樂會為這些粉絲們而繼續存在嗎?我們將等待謎題揭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