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大宝在寻求过度关注时,故意指着已经认识的字说:“妈妈,我不会!”

这学期我们决定培养大宝早晚朗读的习惯,刚开始的半个月我们会陪在她旁边看她朗读,后面孩子养成习惯了,而且因为有指读习惯,她也认识了一些字,所以我们就会忙自己的事情,她有疑问叫我们。坚持了一个来月,大宝找我们的频率越来越低。

就在上星期,她时不时把我们叫过去教她一些字,可是她问的那些字她以前都认得啊,怎么突然就不认识了呢?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后来我们发现,原来大宝只是在寻求过度关注而已,在我们都围着小宝转的时候,她“打扰”我们的频率就会更高。找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之后,每当她“打扰”我们的时候,我们便温和地鼓励她:“妈妈爱你,妈妈相信你能念出来的,”然后再告诉她:“我事情马上忙完喽,等会儿就能过来陪你了”,如果她还是不依不饶,我就会选择先停下手上的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逗她开心,然后再次温和而坚定地跟她说:“妈妈马上就忙完了,妈妈相信你都能念出来,等会儿妈妈过来大宝给妈妈念一遍哦!”

这星期大宝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已经慢慢消失了。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说“我真的不会”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想要得到你的关注,反而孩子更不希望你出现在他周围。

当家长越是希望能手把手教他的时候,他会表现得越消极,他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

因为此时孩子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不相信我能有归属感,我无助且无能,我怎么都做不好,努力也没用,我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对我寄予任何希望,孩子觉得放弃是他唯一的选择

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孩子就做出了不良的行为——自暴自弃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那怎样识别孩子的错误行为就是自暴自弃呢?

当孩子跟你说“我真的不会”时,你的感觉是:绝望/无望/无助/无能为力,而此时你很想采取的行动是:放弃或者帮孩子完成(甚至过度帮助);在你的行动之后,孩子给予的回应是更消极或者根本毫无改进。

父母需要认真思考孩子的行为,否则你很难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当你发现孩子自暴自弃时,一定要给予及时的有效的帮助!

首先,不要放弃。

记住,孩子不是能力不足,他只是碰到了一些困难,你帮他绕过去,他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在他们放弃这种错误观念之前,他们会继续表现得无能为力。可是,如果父母选择先放弃,孩子也就“自然而然”跟着放弃,那么他就真的“不会”了。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其次,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有美好的期望,这是好事,但是欲速则不达,孩子也是在学习中一点点长大的。

父母如果没打算花足够的精力让孩子跨过这个坎,或者你想让孩子在你的一次两次指导下就能变得完美,那你趁早放弃,否则孩子只会更加否定自己。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最后,才是带着孩子去做他认为“我不会”的事情。

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足够简单的基本步骤。

比如让孩子画圆,你可以示范先画半个圆,另一半圆让孩子尝试去画,如果还是做不好,可以再细分;对于比较难的,即使你示范给孩子看了,孩子如果还是没办法做好,你需要再次提供帮助。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在这个过程中,请信任孩子,对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给予肯定,不论多么微小,同时多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停止批评。

如果孩子感到困难,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安排一些小的成功。

找出孩子能够做到的任何事情,给它们提供大量的机会显示他们在这方面的技能。让他从中找回自信,让这种自信促使他去尝试前面他觉得做不好的事情。

孩子说“我真的不会”,如果你选择相信,孩子就“真的不会”了

父母应该对不良行为承担至少与孩子同等的责任,并且要学会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使孩子改正这种行为,同时从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教育是一场单程车票,父母应该对孩子的任何行为去思考,如果失去了自省的机会,最终失去的是孩子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