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毛笔书法早已脱离了实用,成了许多国人业余修身养性的一种高雅的艺术。要磨砺人心平气和的心性,楷书、铁线篆是首选;要抒发情感,宣泄郁闷压抑,非行草、大草莫属;很多人明明心中喜欢草书甚至大草,但还死守科举时代由楷书到行书以及草书的老路;结果一辈子困在楷书中,楷书特别是唐楷成了有志于学草书者的泥潭。其实,草书的学习并不是建立在扎实的楷书基础上的(当然,有扎实的楷书做基础更好)。有了初步的楷书基础,然后主攻草书,这样的学书道路已经被现在的书法教学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毫不夸张的说,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的草书比明清时代的进士举人的强。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清代举人的行书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这草书是清代的翰林写的,你信吗?

学习最忌思想僵化,学习书法尤其如此。许多人从小爱好草书,但在“楷书基础打好了再写草书”这句话的误导下,不敢越雷池一步,到老了还在学楷书,而且楷书写的不咋的。

李金昊就是一个擅长草书的00后。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十二届国展。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李金昊在宝鸡观展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18级学生李金昊入展十二届国展的作品是八尺中堂大幅作品,是以黄庭坚风格为主的大草书,此作同时借鉴了其他古代大草和狂草经典法书。作为为数不多的00后青年入展作者,在四年一届的十二届国展中入展,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下面,我们看看他的创作手记,从中也许可以看出点在相当于“奥林匹克”的届展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吉林李金昊草书《自作一则》创作手记:

当十二届国展征稿通知来临时,那是晚上十二点多。我知道,这是个绝好的时机,我要投!

我当时虽然才上大一,但是基于对书法不间断的学习和对于展览的认知,我决定一搏。于是从四月底便着手准备。

八尺纸,大字草书,三次换稿,两千块钱的纸......将近三个月的努力,最终我入了展。

接到面试通知的那天,我一晚未眠,想了好多。不负一百天的努力,一辈子的事业。

从上面的创作手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李金昊作为00后入展的原因是:

一、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国展,不怯场,抓住机会,敢于亮剑,我要投;

二、对书法不间断的学习和对于展览的认知是他入国展的“物质”基础。

国展和体育比赛有点类似,它有一定的规则;如果不了解国展,只是埋头学习书法,入展的几率也几乎等于零。

三、三次换稿,用近三个月的时间多次进行创作改进。

创作草书作品,能一挥而就创作出精品、甚至神品,这种创作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历史上的许多书法大家的作品也是多次创作而成的,米芾有时对一件作品写三四次,怀素的《自叙帖》据专家研究“设计”的痕迹很明显,连书圣王羲之都提倡欲书时,在研墨过程中预想字形的做法。预想字形是打腹稿,在纸上写出了后再修改,再次写的时候再改进,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李金昊草书《自作一则》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李金昊入展作品的技术含量分析: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综观李金昊的入展作品,一望而知取法于宋黄庭坚的草书。现在的国展评审理念是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取法明显这符合“根植传统”原则。

细观李金昊的作品,在黄庭坚之外隐隐有王羲之张旭草书和明清大草的影子,似黄庭坚而又与黄庭坚不同,这种水平已经超越了临帖阶段,整合多家这就是创新。

作品正文五行,第二第三行上部留空较大,李金昊在留空中加入了朱砂墨的四行小字行书题跋补空,留空而补空这就是章法布白上的创新;在大字草书中以行书题跋,巧妙地展现了作者的行书修养,朱砂的红色给墨色的草书增添了热闹气息,这也是此作能够入展的增分因素。

此作的内容是自作自作一则,这反映了他的文化修养,符合国展评审“艺文兼备”的理念。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在校大学生李金昊面对征稿自信地说“我要投”,结果草书入了国展

编辑

面对入展作品,只要你仔细分析解读,肯定能发现它入展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