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神君碑

白石神君碑


白石神君碑


碑高五尺四寸五分,广三尺三寸,十六行,行三十五字。额题白石神君碑五字,篆书,阳文。今在元氏县。《金石萃编》


碑文抄录

盖闻经国序民,某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有二义,或祈或报。报以章德,祈以弥害。古先哲王类帝,禋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建立兆域,修设坛屏,所以昭孝息民,辑宁上下也。

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铖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隶释,两汉金石为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

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載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于是遂开袥旧址,改立殿堂,营宇既定,礼秩有常。县出经用,备其牺牲,奉其圭壁,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明祀,降福孔殷。故天无伏阴,地无鱻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时无逆数,物无害生,用能光远(金石萃编为达),宣郎显融昭明,年谷岁熟,百姓丰盈,粟斗五钱,国泰(隶释,萃编,两汉金石为界)安宁,尔乃陟景山,登峥巆,采元石,勒功名。其辞日:

岩岩白石,峻极太清。晧晧素质,因体为名。

惟山降神,髦士挺生。济济俊乂(河北金石为七误),朝野充盈。

灾害不起,五谷熟成。乃依无极,圣朝见听。

遂兴灵宫,于山之阳。营宇之制,是度是量。

ト云其吉,终然允臧。匪奢匪俭,率由旧章。

华殿清闲,肃雍显相。玄图灵像,穆穆皇皇。

四时禋祀,不愆不忘。择其令辰,进其馨香。

牺牲玉帛,黍稷稻稂。神降嘉祉,万寿无畺。

子子孙孙,永永番昌。

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阳冯巡字季祖,元氏令京兆新丰王翊字元辅,长史颖川申屠熊(隶释长史在令前),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土樊玮,祠祀掾吴宜,史解彻。石师王明。

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薄程疵家守门传,白石将军教吾祠今日为火所烧。(隶释阙)


碑阴(据《两汉金石记》、《常山贞石志》、《八琼室金石补正》)

(额上四行,下两列,皆分书,又后人附刻一列,正书,行字不一。《金石补正》)

务城神君钱二万。

李女神义钱三万。

礝石神君义钱二万。

壁神君义钱一万。(以上额阴)

主薄cc音叔道,主薄郝幼幼高,主薄郝尚文休,主薄c渊孔先,主薄王合元先,主薄cc文业,祭酒c礼孝仁,祭酒范c孔周,祭酒张广德林,祭酒郭秩子碧,祭酒郭契仲业,都督赵略孔达,主薄郝明孔休,主薄杜斐元达,主薄马靖文c,主薄韩南儒伯,主簿c观泰宏,主薄李斐叔宗,主薄c当季元,主薄邵志元恪,主薄张斐休武,祭酒陈光长林,主薄c由季儒,

重修都翁记

都惟张娜绪 贾吉,张信,苏进,苏袁,

任方,吴方,裴顺,刘让,

张义,男张用,c一贯,为都三伯,共计一十口,

李方,刘演,柳荣,康诚,

王吉,王吉,董秀,李宁,

杜旦,史秘,李新,安荣,

么c,么斌,么璘,么隆,么c(言旁)

cc,孙显,李玉,张清,

赵征,cc,张能,李谦,任铎,(此后空一行)


左村,苏家庄,都惟那头苏琮,男苏诚,苏隆

孙五人,婆妇伍个并长c共十八口。(此后空二行)


广化寺主

c僧惠具c伍佰

维那头张志,苏c(王旁),苏正

冯c,安秀,苏顺,苏则,(此后空三行许)

东庄(此二字较大)李元,成政,成谏,李能,

李元,成和,么隆,麻新,李巳,

李海,李润,成昌。

真定府石匠谷亮并檀卿记。(此行在碑末,提行,真字,与弟一行赵字齐)

《金石录》

汉白石神君碑

右汉白石神君碑,其略云:白石神君者,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兼得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起,膚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自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犹自挹损,不求礼秩。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即蒙听许。于是,遂开拓旧兆,改立殿堂。其余首尾尚皆完好可读,文多不备载。其曰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莫晓为何语也。


《隶释》

《白石神君碑》碑文释文见上。

右白石神君碑,篆额,在真定。灵帝光和六年立。前二年盖高等援三公封龙灵山请于朝,为无极山得法食。至是,常山相冯巡元氏令王翊,复具白石本末,求依无极为比,朝廷听许,遂开拓殿宇,琢石勒碑。

其文有云: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赵氏莫晓三条为何语。按《尚书正义》曰,从导岍至敷潜原,旧说以为三条,《地理志》云,禹贡北条之荆山则在冯翊怀德县,南条之荆山则在南郡临沮县,是旧有三条之说也。故马融王肃皆以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自岷山之南至敷浅原,别以岷山为首,不与大别相接,则岷非三条也。殽阬碑云: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南通商洛以属熊耳,其文与《正义》合。

汉人分隶,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耳。

碑以番昌为蕃昌,袥即拓字。


《金石萃编》白石神君碑

引《隶释》见上。

引《曝书亭记》(朱彝尊著):右汉白石神君碑,在无极县,立石者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令京兆王翊,与《集古录》所载无极山神庙碑略同,称神君能致云雨,法施于民,则祀之宜也。然所云盖高者,合之无极庙碑,特常山一妄男子尔。先是光和四年,巡诣三公神山请雨,神使高传言,即与封龙无极共兴云雨,赛以白羊。高等遂诣太常索法食,越二年,具载神君始末上尚书,求依无极山为比,即见听许。盖斯时巫风方炽,为民牧者,宜潜禁于将萌,乃巡翊轻信巫言,辄代为之请何与?非所云国将亡而听之神者与。碑阴有务城神君,李女神,甎石神君,壁神君,名号殆因白石而充类名之者。碑建于光和六年,是岁妖人张角起矣。

引《金石后录》:右碑赵氏云,其文有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一,莫晓为何语。按《水经》有九山庙碑云,九显灵府君者,本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南据崧岳,北带洛c云云。殽阬神碑云,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南通商洛以属熊耳。洪氏谓与正义合。予意无极三公封龙诸山,在崧华之间,二碑皆从太华立说而有据。崧岳通商洛之语,是即此九山三条注脚也。

引《金石遗文录》:康熙廿九年,予宰深泽,昆山司寇公搜访名刻于无极县求此碑。盖因碑中有无极山语,而顾亭林金石记又云在无极县,遍寻久之不获,其c州邑亦绝无知者,疑此碑已亡。三十年,真定十州邑灾,余奉檄调赴赞皇县监赈,抵元氏县开化寺,见后殿左侧有一碑,其形如圭,心异之,急趋视,乃白石神君碑也,即出钱与元氏令刘君,趣其槌搨。此碑之显,寔自予始。

碑云,县界六名山,考本志,三公山,在今县西七十里。封龙山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旧名飞龙,唐改今名,据碑,在汉已名封龙,志所记非是。灵山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无极山在今县西三十里,上有无极神祠,汉立无极县于此,县以山名也。今无极县乃移在真定府东六十里,相距百八十里,县界又绝无山名存而建置之意已失。白石山在今县西北五十里,山多白石故名,旧有白石神君祠,即汉时立碑处也。所谓六名山者,止有五山,其一山无考,其称相县者,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令新丰王翊也。元氏为常山国所治,首邑相得。据县c转上其文于尚书也,抑予有疑者。无极山在常山国境内,因山置无极县,而范史无极属中山国,予历中山疆域,皆在常山东北,无极则在常山西南境中,隔常山所属之真定中山焉,得越真定而辖常山属邑,然则《元氏县志》汉置无极县于此之语不知果何所据,而其迁移向东又不知在于何时也。两汉书俱作毋极,碑作无极,今亦称无极,当以碑为据。

碑额白石神君碑五字每字安一方空,作阳文凸起。与济宁武荣碑同,他碑所无,其文殊古雅。而用字典则如云,开袥旧兆,袥字徒各切音託,字书张衣令大也,张揖广雅,袥大也,汉隶字源曰,桐柏庙碑,开袥神门,无极山碑,恢祠宫议祚拓本是开拓之义。如云,火无灾燀,燀逞延切,阐平声,《国语》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碑乃用此语。如云登峥巆,巆同嵘,杨雄《甘泉赋》似紫宫之峥巆,亦可省作嵤。又云万寿无畺,即疆字。张公神碑,畺界家静。吕君碑,谨守畺易,朱龟碑,畺土,《汉书.王子侯表》,畺土过制,与壃同。永永番昌,即蕃字之省,无极山碑,草木番茂,《前汉书.卜氏传》,随畜牧番与此同,又有云地无鱻阳,汉隶字源曰,说文新鱼精也,《左传》曰冬无伏阴,夏无愆阳,鱻愆无通理,此语未得其解,录之以俟博雅者。

引杨宾铁《函斋书跋》:汉白石神君碑始见于金石文字记,在直隶之无极县,寔未之见也,丁亥秋,陈香泉使君以此本易我c鹤铭,余遂装而藏之,后题名有元玺者,前燕慕容雋年号也。

引《金石存》:隶释云,此碑虽有光和纪年,获后人用旧文再刻者。今按冯巡王翊等题名之后,仍有隶字二行,其一云,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薄某人刻字,此碑重刻本,有可考。燕公所收本偶无此字故,但以书法定其时代,然亦精于鉴矣。又子细读此碑并以三公无极二碑相比较,恐此叙铭亦非汉人所作,盖其体轻而味浅,亦无汉人苍厚之致意厚,碑已毁,此亦元玺间人摹古为之者,非特其字为重刻也,然魏晋以后,隶法已坏,此慕容时所刻,犹能整齐如此。

汉c家釜斗字作升,金石文字记云,升音陞,升音c,昔人以其文易混,故改升为斗。碑云,年谷岁孰,百姓丰盈,粟升五钱,此字当是斗字,碑乃作升,此笔画小讹,书镌之过,若粟升五钱,又何足称颂乎。黍稷稻稂乃借稂莠之稂,为粱也,今本隶释或属作糧非是。


引《两汉金石记》:右白石神君碑并阴,牛氏金石图云,在元氏县城内龙化寺后,西向。高五尺五寸,阔二尺二寸,厚四寸五分。

《洪氏《隶释》引郡国志注云,有石塞、三公塞。石塞即白石山也。《隶释》所载有三公山、无极山二碑,此则其后二年所立也。《河朔访古记》云,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有汉刻白石神君碑是也。是碑之为汉刻无可疑者,其以为后人重刻,特出洪氏之疑,而吴山夫乃云,后有燕元玺三年正月十日,主薄某人刻字,定其为重刻。殊不知,主薄下乃程疵二字,其下亦非字字,斯亦傅会之甚矣。吴又辨,粟升五钱,是斗非升,以为书镌之过,不知石本实是升字,并非c也,又挹损挹字,赵氏《金石录》明释作挹,而诸家皆讹作抱何也。

碑末常山相冯巡元氏令王翊二人称名与字,长史申屠熊则称名不称字。且在元氏令之后,与三公无极二碑不同。盖勒碑时固无一定之例,特偶有后先详略耳。即如三公无极二碑,丞亦称字,而是碑丞不称字,可见其不必画一矣。想洪氏所收拓本必是装界成册,而申屠熊之下,恰空三格,又或装潢者误置在前,因而误以长史颍川申屠熊七字,接上季祖之文,而又云其下阙三字也。今验石本,则并不如此。

又碑阴上方之末一行,璧神君,璧字吴山夫误作祥,又以上句万字贯之,云万祥神君,其误矣坐装裱之失耳。予尝谓收藏古刻必有副而后可剪截装潢,正谓此也。又碑阴上层第一行,音上止阙一字,再上是空石无字。吴山夫谓阙二字,非。

僖三十一年,《公羊传》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太山尔。据此传文,初无云字,唐人类书引此乃加一云字,曰惟太山云尔误也。何休注曰,言其触石理而出,无有膚寸而不合。下文河海润于千里,注曰亦能通气致雨,润泽及于千里,据此则所谓出合者山之气为之也。观是碑上言,幽讃长育,下言澍雨沾洽,信知公羊二语之不指云矣。

碑正文十六行,行三十五字,中空二行,后有燕元玺三年题字一行。碑阴上方别起四行,为一列也,其下半别有楷书人名,则后人所题。

其云都者,《河朔访古记》云,县西有八都神坛。八都者,总望八山而祭于此,当即此都字之义。而其书则庙令之徒为之尔。务城,c石,盖皆其地名。务疑即嵍字,巏嵍山名音權髦在柏乡县南。

吴山夫因洪说而傅会,谓其文并非汉文,其言固谬然,洪说亦非也。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犹在校官碑隶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至于慕容前燕元玺甲寅之岁,上距斯碑之立已百七十年,而小隶之笔未必出于文人,讵卿乃能遒劲如此,是可宝已。


引《潜研堂金石跋尾》:碑列名者八人,常山相冯巡,元氏令王翊,名字俱书,他皆名而不字,别于守令也。王翊、樊玮二人,郡县兼书其三人,书郡不书县,掾史石师则郡县俱不书,洪氏《隶释》移长史于元氏令之前,且谓中阙三字,盖洪氏所得者裁剪装潢之本,而以意度之耳,碑以幽讃为幽赞,无畺为无疆,亦洪氏所未及举。


引《授堂金石跋》洪景伯既证明三条,尤于九山未有所晰,余zhec《淮南王》书,坠形训,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今白石山亦太行之支麓也,所云居九山之壹者,当谓此。碑云兼将军之号,秉斧钺威。后又有燕元玺三年刻字,亦称白石神君,山川之神,其有封号,当汉季已如是,而世儒谓沿于唐代,非其失检与?


《常山贞石志》

右碑为自来金石家所收,《河朔访古记》云: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有汉刻,白石神君碑是也,白石山即郡国志注所引晋地道记之石塞,碑云县界有六名山,今见于汉碑者,三公、封龙、灵山、无极及此碑白石,其名有五。窃意祀三公碑之御语山亦六名山之一,而今不可考其处矣。碑中字凡从禾者多作c,从子者作c,他碑罕见。娄氏字原,顾氏隶辨,皆未举及。碑末一行有:燕元玺三年主簿程疵题字,其言妄诞不足辨,程疵下一字,《两汉金石记》作守令,今据拓本辨之,实是家字,《晋书》载记慕容儁袭位四年,季冉闵得传国玺以献,遂潜即帝位,改元元玺。元玺三年即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岁也。


右题名有务城神君,李女神,礝石神君,璧神君名号,翁氏《两汉金石记》谓务城、礝石皆地名,非也,此皆山名。称神君犹白石山之称白石神君。叶九来《金石录补》谓连类而及者是也。务城,翁氏谓疑即嵍字,巏嵍山名,音權髦,在柏乡县南。考權嵍山,即今唐山县西北八里之宣务山,一名權嵍山,此务城疑即元氏,山名当与權嵍无涉。李女、礝石、璧,皆无考,案《元氏县志》,县西北三十里有九女山,山九峰排列,故名。李女未知即九女之一否,c,集韵同c,《说文》礝石次玉者,从石耎声,《汉书.司马相如传》c石cc,注云,石白者,如冰,半有赤色。山名礝石,当因所产得名。至其所在,则不可考矣。第二截题名,末一人列衔署都督,考《续书.百官志》郡县属吏,无都督之职此可补汉制之缺。

末截题名无年月,左方有一行提写:真定府石匠云云,考恒州之改为真定府,始于唐建中三年,王武俊之僭号为王,逾年而复革府名。至后唐建北都于恒州,升州为真定府。晋为恒州,汉曰镇州,复为真定府,周又为镇州,宋曰真定府,金因之,元曰真定路。据此,则此段题名,当是唐以后人手笔。

第一行题重修都翁记,四行有张义男张用钱一贯为都三伯,都翁及都三伯,皆不可解。翁氏据《河朔访古记》:八都者,总望八山而祭于此,谓即此都字之义,恐亦未确。又第二行都维张那绪,当是都维那张绪,张那二字倒写。此外又有称都维那头,维那头,《魏书.释老志》,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齐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齐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翻译名义集,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译为知事。又《隋书.百官志》后齐制,昭元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唐六典》每寺皆置都维那一人纲统众事,即今之僧官。然北朝唐宋诸石刻称都维那,维那者,不尽僧人,大都里中豪右,倡率乡愚修造祠庙者为之。

左村、苏家庄《两汉金石记》误作左付。案元氏县志,城西北王村社,有北左村;南左社,有南左村;齐范社,有苏庄,三社皆犬牙相错。所云左村苏家庄即此。又题名中有幺姓者六人,《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皆无此姓,可补姓氏书之缺。


《八琼室金石补正》:

正碑载《萃编》卷十七,遗其阴,补录之。《两汉金石记》所载末截题名,有阙讹。《常山贞石志》补正之。其真定府石匠云云一行,翁氏所未见,而又误苏袁之袁为吉,苏家庄之庄为主,则沈氏未举及也。至成和之和字,甚明显。翁沈均未审出,或拓本偶模糊耳。

c见篇海,云,音c,回合也,并也,集也此云长c,莫晓何谓,c疑脚字之俗,如今所称长工脚夫者,要亦俚俗之语。c,篇海云,与c同身,端也,又云,音讃,人名,字汇补,音净,人名,宋有刘c,案疑即净之俗。幺氏见万姓统谱,云见姓苑,幺谦汤阴人,幺桓真定府定州人,是真定旧有幺姓,无著名于世之人,故姓氏书漏之。至明代始列谦桓名也。

又沈氏谓郡县属吏无都督之职,此可补汉制之缺。案都督之名,不见于官志,不特郡县属吏无是职务也,亦不独后书无是名也,沈约《宋书》云,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始权置督军御史,事竟罢。然则此所谓都督者,当即是督军之称,赵略曾为此职,故以都督署衔,未必是郡县属官也。杜氏《通典》云,建安中,魏武为相,始遣大将军督之,而袁绍分沮授所统为三都督,都督之名,肇始于此。后光和六年,且二十余载,何以有是称也。

碑阴字题与前碑无二,又非后代续刻者,殊不可解,识之以俟博闻。上第一列,弟四行,c当是基,以字文业故知之,然已漫灭矣。


《平津读碑记》

白石神君碑光和六年

右白石神君碑在元氏县开化寺。碑云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太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求依无极为比。六名山者,此碑得其五,其一则御语山也,见元初四年三公山碑。毛诗云,汉篇敬恭明神,释文本神作祀,此碑作敬恭明祀,与陆氏本同。


《河北金石辑录》

〔白石神君碑〕俗称《白石山碑》。

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25公里的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祠。据县志载,白石山碑“在县西北五十里神君祠。明万历间知县刘从仁重建于苏庄,碑移城内开化寺”。民国期间曾嵌在学署敬业堂东壁。1974年由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移至正定县隆兴寺内。1989年元氏县旅游部门经过多方求访,オ于隆兴寺内访得此碑,并于是年五月与祀三公山碑一起运回元氏县,并重新移置在距县25公里的封龙山上,并拟建碑楼加以保护。

白石神君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阳冯巡、元氏县令京兆王翊所立。又因碑末刻有“燕元玺三年”题字,元玺系前燕慕容儁年号(352~354年)故《隶释》认为:“汉隶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虽布置整齐,无汉字气骨,全与魏晋碑相若,或用旧文再刻者。”但它又考虑到“曹魏碑禁甚严,此碑“昭”字“师”字皆晋人所讳”,所以它认为此碑也绝非曹魏和两晋时所刻。又根据碑阴题名有“常山郡”字样,而元氏县在汉光和时属常山郡。“正定府”的名称在五代间才开始有,所以此碑仍应为汉代之作,前燕元玺年号系后人增刻。

碑通高2.4米(座已失),宽0.81米,厚0.17米。额题为“白石神君碑”五个篆字。碑文隶书,共14行,行35字。圆首,有额,无穿。有碑阴题记。碑阴为隶书,首四行列务城神君钱李女,神君礌石,神君壁神君义钱,中上两横列主簿祭酒都督姓名共23人,下皆小字正书,记出钱人村庄姓名,右偏有重修口口记泐二字,上左偏载真定府石匠谷亮,下数字漫。从字的书写和运笔看,与“武荣碑”、“韩敕碑”碑阴相同,具有汉隶竹部多用“”(草字头)的特点。因此,碑阴隶书应是与碑文同时所刻。

据县志载,白石神君碑“顾南原古碑考云,在今无极县”(按此误无极山为无极县)。又载,无极山在县西35里,汉时立无极县取此故名。明一统志,汉置无极县,取此上有无极神祠并汉时封号,隶书碑刻。据考证,无极山在元氏县,并不在无极县,且无极县的设置并不是因为县内有无极山。这里的封号,隶书碑刻,指的是元氏县的另一通汉碑,此碑立于汉灵帝(刘宏)光和四年(181年),此碑篆额,有穿,隶书共19行,行字多寡不等,额题“无极山碑”四篆字,和白石神君碑绝然不同。


据县志载:“白石山,在县西北五十里苏庄村西北,多白石故名,旧有白石神君祠。”虽然县志并未曾将白石山列为县境六大名山,但碑文中却说白石山“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而且是“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其雄伟气势可想而知,俨然一个兴云布雨,降福消灾的所在。加之秦汉以来兴起的封禅和对大山无限崇拜之风的影响,白石山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崇拜,因此树碑纪德乃至祈雨求福也是必然的活动,所以白石神君碑的初立所在应为白石山的白石神君祠,而并非无极山。

碑文内容:前为序文,后为颂铭。序文主要叙述了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饿之威”的雄伟气势和它“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日而澍雨沾治”的神功。并说它“前后国县,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意思是在这县境的方圆内,不断有人来祈雨请福,都是按日准期得到应验)。这正是自秦汉以来民间认为:高山和天最接近,是接近天神的最佳阶梯。高山又是地上最大的形体,是地衹的最合理居处。高山是兴云布雨,降福消灾的主宰等思潮的真实反映。因此,白石神君碑是研究秦汉以来民间风情的宝费资料。又因为白石神君碑是元氏县诸汉碑中较晚的一通,且有怀疑它为后世之作,所以它又是研究元氏县其它汉碑和汉至唐五代的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注:

1,碑阴“都翁”解:元氏汉碑白石神君碑碑阴,有重修都翁记,列都维那名,村名左村、苏家庄。其中都翁,都三伯,都维那,都字何解?注家莫衷一是。

翁氏《两汉金石记》:其云都者,《河朔访古记》云,县西有八都神坛。八都者,总望八山而祭于此,当即此都字之义。

沈氏《常山贞石志》:都翁及都三伯,皆不可解。翁氏之说,恐亦未确。此外又有称都维那头,维那头,《魏书.释老志》,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在外齐州镇维那,文移在台者,齐都维那等印牒,然后听行,违者加罪。翻译名义集,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译为知事。又《隋书.百官志》后齐制,昭元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唐六典》每寺皆置都维那一人纲统众事,即今之僧官。然北朝唐宋诸石刻称都维那,维那者,不尽僧人,大都里中豪右,倡率乡愚修造祠庙者为之。

陆氏《八琼室金石补正》:案都督之名,不见于官志,不特郡县属吏无是职务也,亦不独后书无是名也,沈约《宋书》云,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始权置督军御史,事竟罢。然则此所谓都督者,当即是督军之称,赵略曾为此职,故以都督署衔,未必是郡县属官也。杜氏《通典》云,建安中,魏武为相,始遣大将军督之,而袁绍分沮授所统为三都督,都督之名,肇始于此。

都维那:维那,律宗禅宗曰维那,教宗曰都维那。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非但要佛门的规矩熟,而且要喉咙好,资格老,正如戏台上挂头牌的角色,一切的节目都要靠他安排。

都翁:都,总,头目,首领,统统,完全,全诸。天子所宫曰都。四县为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居也,身都卿相之位。翁,神君,仙翁。如白石神君,封龙君,灵山君,都是神君,仙翁。而八都神坛,也是八山所有全部诸神,总望而祭。都翁则是希望全部山神仙翁都聚一起,共兴云雨,保佑国县人民丰衣足食。

元氏县有名山三公山,三公塞,仙翁村仙翁就是三公演化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